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創建於1959年,是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經中央編製辦登記註冊的中央級全額撥款農業科研事業單位。

研究所圍繞熱帶農業機械化、熱帶農產品初加工、熱帶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熱帶農業機械標準化和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等5個研究領域從事公益性熱帶農業機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研究。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科研與綜合用地面積224畝,業務用房 11000 多平方米,儀器設備230餘台套;內設五個管理部門,事業編製108人。

歷史沿革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
1959年2月,經廣東省委研究決定在廣州成立廣東熱帶作物機械化研究所,隸屬廣東。
1964年,更名華南熱帶作物機械化研究所,擴建並遷建至湛江,直屬農墾部。
1965年,劃歸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
1994年,更名為華南熱帶農業機械研究所,又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機械研究所。
2003年,更名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隸屬農業部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共有事業編製108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研青年拔尖人才1人。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研青年拔尖人才:李積華

科研部門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建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中試基地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湛江市重點實驗室1個,院級研究中心6個。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熱帶纖維研發部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熱帶作物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中試基地:農業部菠蘿葉纖維加工處理中試基地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菠蘿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湛江市重點實驗室:湛江市現代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
院級研究中心:甘蔗生產機械研究中心、田間作業機械研究中心、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究中心、農村能源裝備研究中心、天然纖維裝備與製品研究中心、海洋水產與畜牧機械研究中心

設備設施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科研與綜合用地面積224畝,擁有資產2600多萬元,業務用房11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230餘台套。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累計承擔國家、省部級等科研項目25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80多篇,獲國家、省部級和院級科技進步獎或推廣獎40多項;研製的W80C型和W45D型挖穴機在中國多個省份推廣應用;研發的咖啡濕法加工工藝及配套設備在海南和廣東推廣應用,並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生產的小型咖啡脫皮機出口500多台套到南美洲;研發的菠蘿葉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等成果,先後獲得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廣東省科技獎三等獎等獎項。

成果轉化

成果演示會
成果演示會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利用相關技術和成果開發的菠蘿葉纖維襪子、內褲、T恤、毛巾、涼席等紡織產品已上市銷售;該所研發的“網際網路+”深松整地機、甘蔗葉粉碎還田機、智能化甘蔗深施肥機、低損耗木薯收穫機、膠園機械化管理與施肥機、香蕉莖桿纖維提取技術與裝備、甘蔗葉生產沼氣干法厭氧發酵技術與設備、澳洲堅果高效破殼加工技術與裝備等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1月,研究所與海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共建了2個碩士點(碩士聯合培養基地)。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機械化工程(海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廣東海洋大學)

教學建設

• 學生培養數據
截至2018年11月,每年均有一批碩士研究生在該所跟隨導師從事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工作,撰寫研究論文。

資質證書


農業部熱帶作物機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994年11月首次通過農業部機構審查認可和國家計量認證“雙認證”評審,又分別於1991年2月、2004年12月、2009年11月通過“雙認證”複查評審。

文化傳統


標識
標識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統一使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徽。
院徽中間是綠色圓形背景,象徵熱科院的研究特色。在英文簡稱“CATAS”及建院時間1954字樣的上方,是兩個斜對稱的藍色弧帶環繞著中國熱帶地區地圖的圖案,地圖置於北半球經緯網之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李積華
黨委書記霍劍波
副所長楊春亮、李普旺、李明福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