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鎮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下轄鎮

三岔鎮,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地處鎮原縣北部,東接環縣演武鄉,西臨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南接馬渠鄉,北接方山鄉, 行政區域總面積243.2平方千米。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鎮原縣第一區馬渠鎮;1980年12月,三岔公社改鄉;1985年7月,三岔鄉改鎮。 截至2018年末,三岔鎮戶籍人口為18384人。 2020年6月,三岔鎮下轄1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三岔鎮
三岔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鎮原縣第一區馬渠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陝甘寧邊區鎮原縣第六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設三岔區,下設三岔鄉。
1958年,撤區存鄉;同年10月,改三岔公社。
1980年12月,公社改鄉。
1985年7月,鄉改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三岔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456千米。境內最高點位於高嶺山,海拔1501米;最低點位於柳洲河灘,海拔1411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三岔鎮境內有蒲河、康河、白家川3條主要河流,另有清水河、黑河等多條小河、溝溪。年均降雨量450.1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150天以上。2010年,有水源工程8829處,戶均佔有2.4處,合計灌溉面積5200畝。

氣候資源

三岔鎮屬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0.3℃。生長期年平均168天,無霜期年平均16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42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50.1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三岔鎮下轄10個行政村:高灣、周家莊、肖園子、米家川、寺庄灣、榆楊灣、安岔、石咀、董渠、大原;下設72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三岔鎮下轄10個行政村:高灣村、周家莊村、肖園子村、米家川村、寺庄灣村、榆楊灣村、安岔村、石咀村、董渠村、大塬村。 
名稱代碼城鄉分類
高灣村~200鎮中心區
周家莊村~201村莊
肖園子村~202村莊
米家川村~203村莊
寺庄灣村~204村莊
榆楊灣村~205村莊
安岔村~206村莊
石咀村~207村莊
董渠村~208村莊
大塬村~209村莊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三岔鎮總人口182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72人,城鎮化率18.5%。另有流動人口9400人。總人口中,男性9247人,佔50.8%;女性8963人,佔49.2%;14歲以下3636人,佔16.1%;15—64歲16790人,佔74.6%;65歲以上2094人,佔9.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8087人,佔99.3%;有回族1個少數民族,共113人,佔0.7%。2011年,人口出生率12.0‰,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5.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人。 
截至2018年末,三岔鎮戶籍人口為18384人。 

經濟


綜述

三岔鎮
三岔鎮
三岔鎮累計梯田面積4.56萬畝,戶均12.4畝,人均達到2.63畝,林草覆蓋面積8.47萬畝,人均4.9畝,農戶通電率達到99.8%。2008年小城鎮建設拓寬延伸主街區12500平方米,實現街區鋪油罩面1.8公里,新建商貿樓8幢3500平方米。移動夢網、“小靈通”機站、聯通通訊網路相繼建成開通。鎮內賓館、旅社、飯店17家,可供1000人同時就餐做休。現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1處,農副產品收購市場1處,活畜交易市場1處。
2011年,三岔鎮財政總收入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0萬元,企業所得稅12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48元,比上年增長9%。 
2018年,三岔鎮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第一產業

三岔鎮以草畜、杏子、黃花、勞務、石油為主的五大產業格局,占經濟總量的80%左右,其中草畜、勞務產業已成主導產業,牧草留存面積達5.2萬畝,戶均14畝,有千畝草片3處,500畝草點6處,規模養殖580戶,建有暖棚1230座,簡易羊舍920處。大家畜飼養量達到6353頭,戶均1.8頭,羊存欄1.5萬隻。草畜產業收入已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以上;年均輸轉外出務工人員5000人次,勞務收入佔到人均純收入的35%以上。
2011年,三岔鎮農業總產值6340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糜谷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4萬噸,人均799千克,其中小麥0.5萬噸,玉米0.6萬噸,糜子0.02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豆類、油料。2011年,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1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驢、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羊飼養量6.1萬隻,年末存欄1.5萬隻;牛飼養量0.8萬頭,年末存欄0.6萬頭;驢飼養量0.4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生豬飼養量0.7萬頭,年末存欄0.2萬頭;家禽飼養量3.7萬羽。 

第二產業

三岔鎮有大型非公企業15家,年均產值9300多萬元,上繳稅金500多萬元,涉及磚瓦、水泥預製、羊絨毛加工、畜禽養殖和黃酒、食醋釀造等方面。牧青山羊絨公司、泰興牧業公司、華德羊絨公司以及三岔獺免、西門塔爾良種牛、千隻羊養殖繁育基地等名牌企業組成了三岔養殖及羊絨毛加工集團。
2009年,三岔鎮工農業總產值916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512萬元,農業總產值4656萬元;糧食總產量8715噸,油料總產量304噸;財政收入1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8元。
2011年,三岔鎮工業總產值7065萬元。三岔鎮有工業企業10家,職工187人。 

第三產業

2011年,三岔鎮有商業網點395個,職工65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4億元,比上年增加15.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2億元,比上年增長19.5%。 
2011年末,三岔鎮各類存款餘額0.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各項貸款餘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3.2%。 

文化


地名由來
三岔鎮因蒲河、白家川河兩河在境內交匯,古時因交通阻隔,故取名三岔。 

交通


“309”國道東西穿越三岔鎮全境,鎮三、三殷、廟三、楊旗等縣鄉公路縱貫南北,境內長度達46公里,構成了以三岔鎮為中心的“十”字架公路網,通村等級路13條145里。

社會


教育

三岔鎮
三岔鎮
2011年末,三岔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12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16所,在校生2142人,專任教師175人;完全中學2所,在校生2013人,專任教師19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初中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83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6%,比上年增長4%。 

文化事業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長征途經三岔鎮;1936年,紅軍西征后,於同年10月建立了三岔區蘇維埃政府,同時建立了秘密區黨委;1936年至1937年,陝甘寧獨立師駐三岔鎮。現建有三岔革命烈士陵園和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2011年末,三岔鎮有鎮文化廣場1個,村文化廣場2個;農家書屋10個,藏書1.45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三岔鎮有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0個;固定資產總值58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3人,其中執業醫師16人,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20人。病床數76張。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9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550人,參合率96%。 

社會保障

2011年,三岔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7戶,人數177人,支出41.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16戶,人數2764人,支出228.5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0人,支出16.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7.63萬元,比上年增長6.1%。2011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550人,參保率96%。 

體育

止2010年連續三年,三岔鎮政府共投入資金30萬元,建成每村一個標準水泥籃球場,鎮政府建成了佔地30畝的鄉鎮全民健身廣場,同時舉辦鄉鎮農民運動會,共25個代表隊的950名運動員參加了拔河、籃球、田徑、乒乓球、中國象

旅遊


景點

三岔鎮秦長城遺址尚在,西夏王元昊曾屯兵築城,宋將楊文廣曾屯兵於此,建柳洲城,抗禦西夏,現遺址猶存;1935年10月10日紅軍長征途經三岔鎮時,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留宿天主教堂,此處1983年5月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以來建成的“三岔紅軍長征紀念館”和“三岔革命烈士陵園”,使這裡成為人們了解歷史,緬懷先烈業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道教名山——“老爺山”和宋時楊延昭屯兵的“二郎山”,山青水秀,綠樹成蔭,每年三月三香火繚繞,遊客雲聚。
文化廣場
三岔鎮文化廣場位於蒲河北岸,地處三岔鎮中街回民聚居區,佔地7500平方米。廣場於2009年9月初規劃建設,三岔鎮籌資290萬元,拆遷了三岔保險所等沿街單位危舊房屋84間,新徵用土地3200平方米,歷時9個多月,完成了全部建設任務。廣場建設總體布局以台階式為主,廣場兩側配套建設步行街兩條7560平方米,四周統一栽植綠化常青樹木,建有小型花園12處,綠化面積達560平方米;廣場中央建有“三陽開泰”雕像一座,配有供人們納涼談心的涼亭一座,廊架兩處;建有塑膠籃球場地一處,羽毛球場兩處;同步建設文化娛樂大型露天舞台一處,舞台中央雕有紅軍長征大型浮雕一幅,兩側矗立8座龍雕石柱,周圍安裝巨型高桿廣場燈1座,小型中華燈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