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病理學
言語病理學
言語病理學指的是關於言語缺陷和診治的學科。由於研究對象(包括先天的和後天的)如發音器官的傷殘和運動神經的紊亂等不同,在學科上經常劃分為言語缺陷的矯治和言語失常的恢復兩大類。前者偏重於生理解剖,而後者則著重神經心理。這本來都屬於醫學範圍,但因其都以恢復正常言語為目的,同時有許多工作如器官缺陷在手術后的發音矯正,言語失常在治療中的說話鍛煉,都需要語言學和實驗語音學的知識,因此現代語言學中也常把這門學科列為研究項目。
言語機制的傷殘除後天的原因外,一般最常見的先天缺陷是缺唇、齶裂等現象。缺唇患者發音時對雙唇音和唇齒音如p、f等,因唇部無法閉攏而常以喉擦音(如 h)代替。先天的齶裂多為上齶從后齶向前成不同程度的開裂,以致失去軟齶和小舌,發音不得不通過鼻腔,帶有濃重的鼻音。上齶修復后,仍因缺少舌體向後高部運動的習慣,對舌根音一類的音發得不正,仍帶鼻化色彩。所以對齶裂患者的言語矯正,消除鼻音是一難點。
這是常見病,它影響嗓音質量,甚至有的成為啞巴。聲帶由於外傷或由於發育不良、閉合不全等原因導致沙啞或泄氣。致啞的原因多種,多數是天聾,自幼無法摹習語音,致使發音機制廢置,終成啞巴。另一種是聲帶功能不全而變啞。對於前者,過去多用手勢交談。近來可用“讀唇法”來訓練,使患者說話。但語言中的聲調變化則因無法以口形表示,很難學會。近年來有聲調顯示儀器,可從屏幕上同時觀察教師和自己所說話的聲調曲線,而加以比較和調整,這樣便有可能練習聲調。半個世紀以來,醫學界與現代語言學家合作,對研製聾人的“助聽器”和失喉者的“助話器”已大有進展。一般的助聽器對半聾者有用,它可以憑電路放大來增強聽力。但因使用者的頻率感知域各有差別,效率不高。近來在這方面有所改善,已有可以調節頻率的助聽器問世。對全聾的人,過去沒有辦法助其復聽,後來有了“人工耳蝸”,可把小如鈕扣般的器具埋在內耳來感應聲浪,大致能獲得聽音的效果。現在又有用手指來代替耳鼓膜的“助聽器”,形如煙盒,上有一排略如鋼琴鍵的頻率振蕩鍵,話音送入此器,分析出幾個共振峰而使相對應的鍵振動。聾人以幾個手指接觸各鍵而感到不同頻率的共振峰能量,根據其鍵位和變動,可以“聽”出是什麼音。這是根據語音分析的參量而設計的“觸覺助聽器”。早期的助話器(或稱人工喉)能摹仿人的嗓音,產生一個基頻(例如 100赫),但沒有聲調變化,發出的音很不自然,近來已經改進,可用手控按鈕來改變基頻,稍加練習即可發出自然的字調和語調。
患者多為成人,由於受過驚嚇、震蕩或心理刺激,言語的神經系統受損,導致言語顛倒或脫誤,使說話困難。
語音方面的失常有多種,如:嘶啞、粗糙、干啞、氣聲、刺耳、低沉等等,這些有的是神經系統的問題,有的則屬生理現象。前者為外因所致,例如用嗓過度或其他原因而引起聲帶麻痹;後者如先天聲帶不齊等,這些不屬於言語矯治範圍。
言語失常則和語言研究領域有密切關係,如"失語症"、"口吃"和“童聲遺留症”等。在治療上需由醫師與語言學家合作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失語症”的嚴重患者如語無倫次、答非所問,輕者如詞句用錯、“首音互換”(指一個句子中有兩個音節的韻母相同但聲母不同,說話時把兩個不同的聲母互換了)等。有許多病例多由腦部受損致使用語遺忘,不被遺忘的或不會說錯的一些詞或音,恰為幼兒時最早學會的詞或音。因此對研究兒童言語習得有重要意義。
“口吃”的現象一般是說話不流利、無節奏或語音中斷等。它有多種類型,主要的如詞句中斷、音素或音節重複、音尾拖長、夾插別音、言語支離、措詞累贅、吐字過重等。致病的原因,有的由於受到刺激,有的由於同伴感染,常見的如兒童摹仿口吃的同伴的話音而不覺成習,成長后也難以改正。
矯正方法,除用藥物治療外,一般再施以語言訓練,如:編排專用讀物、跟隨打拍說話、改變說話場所或話題等。這種訓練是長期的,主要還在於患者自己努力克服,但不能緊張。
“童聲遺留症”也是一種言語失常現象,指成人說話仍用童稚聲氣,或在說話時,開始的幾個詞還正常,但隨即轉成高音調(如同假嗓),即使自覺亦不能控制。語言學家常稱之為“發展中的失語症”,這同人類言語發展的研究有關(見感知語音學、生理語音學、聲學語音學)。
B.Malmberg(ed.),Mɑnuɑl of Phonetics,North-Holland ,Amsterdam,1968.
L.Nicolosi, E.Harryman and J.Kresheck,Termino-loɡy of Communicɑtion Disorders, Williams and Wilkins Co.,Baltimore,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