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

福建省晉江市下轄街道

青陽鎮是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下轄鎮,轄區面積29.2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4.2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東與陳埭鎮接壤,北與池店鎮相鄰,西鄰磁灶鎮梅嶺街道,南鄰羅山街道。青陽因坐落於鎮北的青梅山之陽而得名。地形自西向東稍微傾斜,地勢較為平坦,地貌以平原為主,屬於晉東平原的一部分,轄區面積29.2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4.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青陽鎮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青陽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唐開元六年置晉江縣,青陽屬晉江縣。入宋以後,青陽為二十七都及二十八都,均稱永福里。其地域為現在的青陽鎮全部,還包括陳埭、羅山及磁灶的一個村。明清時期,青陽有了長足的發展。1935年,青陽為晉江縣三區區治所在地。1944年,撤區為鄉(鎮),青陽為示範鄉,是鄉公所署地。1949年9月,青陽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陽屬晉江縣第八區。1951年成立泉州市,縣市分設,晉江縣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內遷至青陽。自此,青陽成為晉江縣(市)所在地。1956年,青陽改為區級鎮;1958年改為公社;1980年又由公社劃分為鎮、公社二個機構;1985年,鎮、鄉合併成為一個青陽鎮。

地理環境


青陽鎮位於晉江市北部,東與陳埭鎮接壤,北與池店鎮相鄰,西鄰磁灶鎮,南鄰羅山鎮。
青陽位於市域北部,距泉州市12公里,古稱“五店市”,原為農村小集鎮。民國34年(1945)以後,海外僑胞集資擴建街道(錦繡街、塘岸街、新街仔),至1949年前,總長計1300多米(路面寬5米~6米)。縣城遷至青陽后,各項城鎮建設有所發展,但由於基礎較差,晉江地處海防前線,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很少,縣城也沒有建設規劃,加上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滯后,城市功能十分薄弱,僅是全縣的政治中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海峽兩岸形勢的緩和,晉江僑鄉經濟迅速發展,縣城規劃建設開始擺上位置,各項建設投資逐漸加大,面貌有明顯的變化。1983年首次進行總體規劃,著手進行街道、公共設施、公共交通、水電、住房等建設,塘岸街、旗牌街改建、拓寬,縣城開始由農村集鎮向工貿城市轉化。1992年撤縣設市,邁入了科學規劃和建設現代化僑鄉新型城市的歷程。
晉江設市以來,按照“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超常規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和城市建設力度,各項建設全面鋪開。全市累計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0多億元,是設市以前城建投資總和的38倍。至2000年,建成區面積已達12.8平方公里,比原來擴大了3.5倍,城市人口達8.82萬人,城市品位明顯提高,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初步形成了現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全省創建文明城市競賽中,先後被評為“先進城市”、“優勝城市”,並榮獲“省級文明達標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稱號。

行政區劃


青陽街道轄13個社區:青陽街道辦事處駐永福里(南山路1號)。
高霞社區普照社區陳村社區
象山社區陽光社區錦青社區
蓮嶼社區霞行社區曾井社區
青新社區青華社區洪宅垵社區
永福里社區 
青陽鎮下轄24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3640人。旅居海外的僑胞、港胞同胞7.1萬人。
村委會名稱:高霞村:高霞;洪宅安村:洪宅安、侖頂;象山村:象山、新鄉;陳村村:陳村;曾井村:曾井;蘇塘村:蘇塘;后間村:后間村;嶺山村:頂嶺、下嶺;許厝村:許厝、崎山、后圳坑;竹樹下村:竹樹下、田洋;三光天村:三光天、霞塘、許塘;王厝村:王厝、岩下;嶼頭村:嶼頭、山頭;霞浯村:霞浯;燒厝村:燒厝;賴厝村:賴厝;普照村:普照;霞行村:頂陳、下陳、下行張;青華村:內頭李、煙邊巷、大井口、一門官下、西邊宅、井仔口;桂山村:后塘、后塘街、后崎、軒內、隘門頭;梅青村:孫厝頭、大石腳、鳳美山、三角內;青陽村:杏厝王、東岩口、新田、沿塘頭;蓮嶼村:沿塘、西宮、中堡、尾透、田洋;蔡厝村:蔡厝。
居委會名稱:
青華居委會梅山居委會青陽居委會
蓮嶼居委會青新居委會

經濟


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89:48:51.11;財政總收入3.99億元,其中上繳稅收3.8億元;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890元.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省鄉鎮50強第一。
城郊農業初具規模。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行糧食生產基地、蔬菜基地、禽畜養殖加工基地、果林生產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設,其中五萬株龍眼基地被農業部評為全國龍眼名優基地。大力加強以水利和生態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仕頭糧食自給工程建設;完成許塘蔬菜基地排淤灌水工程建設;進行陳村———普照溪整治、霞浯直溪整治和九十九溪青陽沿江支流整治。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全鎮有鄉鎮企業1235家,擁有服裝鞋帽、針織漂染、電子塑料、電腦繡花、織帶包裝、機電部件、食品罐頭等多門類行業,數千個規格品種。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是青陽鎮主要經濟支柱。200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1.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0億元,出口交貨總值5.57億元。鄉鎮企業產值超千萬元的有66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3家。全鎮有農業部全面質量達標企業13家,管理基礎工作達標企業14家,13項產品被評為省部級名牌產品,省級以上新產品4項。全鎮累計獲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企業8家,獲得ISO9002產品質量認證企業4家。鳳竹集團公司取得全省首張國際“生態紡織品標準100”認證證書。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市區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日趨繁榮活躍。市場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鎮集貿市場30多處,商業網點650多處。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晉江市裝飾材料市場、青華小區小商品市場、陽光東路鞋材市場相繼開業融市。陽光百貨、金明電器城、威蘭新超市等大型現代商場建成營業。市鎮聯合投資擴建曾井果蔬批發市場,建設竹園綜合市場。市區綜合市場、曾井蔬菜批發市場、翰林池市場、下行鋼村市場保持了較好的銷售勢頭。商貿流通業、傳統服務業、酒店業發展迅速,市區有星級酒店12家,每年接待賓客20萬多人次。信息、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也日趨活躍。

社會


科技:是福建省科技示範鎮,企業科技含量逐年增加。
教育: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初步實現教育強縣目標。全鎮有5所中學、1所職專、18所小學、20所幼兒園。遷建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首期工程2002年9月竣工並投入使用。“九五”以來鎮財政共投入教育事業8358萬元,被評為泉州市“小學十配套”達標鎮,全省教育“兩基”工作先進單位。
文體:全鎮有業餘文化社團17個。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福建省文化信息網路工程試點單位。鎮體育代表團參加晉江市第九屆運動會,獲得總分、金牌數、成年組團體總分、少年組團體總分四個第一。籃球運動是青陽鎮的傳統體育項目,鎮男子籃球隊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農運會獲三連冠,青陽鎮被評為全省群眾體育先進鎮、被農業部、國家體委、農體協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衛生:參與晉江市全國、省級衛生先進城市,通過達標驗收。
廣播電視:至2000年4月底,全鎮29個村(居)通過有線電視,進村率100%;有線電視戶數15445戶,入戶率71%。
此外,青陽鎮還被評為泉州市文明鎮,雙擁模範鎮、老幹部工作先進單位、福建省雙擁工作先進單位、環境保護先進集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單位。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僑鄉晉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面積29.29平方公里,總人口9.3萬人。旅居海外的僑、港澳同胞7.1萬人,台胞4萬多人。
1978年,青陽鎮仍是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僅8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元,經濟基礎還相當薄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青陽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機遇,艱苦創業,經濟發展年年上新台階,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同步發展。被評為福建省“明星鄉鎮”、“福建省鄉鎮第一強”、“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300佳”鄉鎮之一,被國家財政部列為“中國百名財政大鄉”、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50強鄉鎮榜首,鎮黨委被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騰飛結碩果。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8.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0億元(90年不變價);財政總收入3.99億元,其中上繳稅收3.83億元;全社會出口總值1.75億美元。經濟總量和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在全省前列,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省鄉鎮50強榜首。

基礎設施

供水工程:市區擁有1座日供水20萬噸的自來水廠和1座日供水4萬噸的自來水廠。
供電工程:擁有1座11萬伏輸變電站。
交通設施:市區高等級水泥公路縱橫交錯,貫通各村(居),並以市區為中心輻射全市各鎮。4D級泉州晉江機場坐落於青陽鎮。
郵電通信: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數4.25萬戶,是全省第一個電話四萬戶鎮,開通行動電話3萬戶。
土地開發:累計投資5000萬多元開發建設梅嶺、洪山兩個鎮級工業小區,目前已初具規模。
城市建設: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現代小城鎮。推動實施市區舊城改造,市區舊城改造第一期工程總拆遷面積7.3萬平方米,新建工程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將建成一條新塘岸大街和兩條步行街區。

城市建設

城市交通。1992年以來建成東環路、南環路、泉安路、中幹道、北環路、崇德路、迎賓路、西幹道、江福路及市區小區部分幹道,形成總長度32.1公里,“五縱三橫”的市區道路網路。人均道路面積超過省規定指標。1995年組建的晉江公共交通公司投入運行,城市公交路線2000年已開闢營運22條,全年營運里程426.7萬公里,客運量513.6萬人次。市區有5個客運汽車站,線路貫通全市各鎮、村,還直達福州、廈門、汕頭、廣州、深圳、拱北等地。泉州晉江機場於1996年9月首航成功,市區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
郵電通信。建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擁有程式控制電話網、數字傳輸網、移動通訊網、無線傳呼網、數據通信網五大骨幹的現代化多功能通信網。市區電話用戶3萬多戶,電話普及率達35%;行動電話用戶2萬多戶;並在市區建成IC卡公話一條街,大大提高了公用電話的方便程度。
供水工程。市區已建成第一水廠和第二水廠第一期工程,供水管道多次改造、擴網,供水能力大大提高。年供水量達900萬噸,自來水普及率達98%。同時完成雨水管道52公里、污水管道36公里的鋪設;全長6.3公里內溝河的整治工程。
供電供氣工程。市區已建成佔地4500平方米,具有別墅花園式的青陽110KV變電站。日供電最高負荷達2.3萬千瓦,保證了市區優質供電。城市輸電線路總長度為234公里,市區道路實現路燈化。2000年市區燃氣管道工程、竹園小區燃氣瓶組站建成完工,市區燃氣普及率達92%。
環衛設施。圍繞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和“清潔城市,化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加強城市環衛設施建設。建有城市公廁358座,其中水沖式112座;垃圾箱1450多個和青華、曾井、安居工程3個垃圾中轉站;建成佔地50畝、日填埋能力75噸的銅鑼山垃圾處理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6%,實現垃圾日產日清,市區日清掃面積達80萬平方米。
園林綠化。對園林綠化採取傾斜政策,投入資金達3770萬元,重點用於城市道路綠化、新村小區住宅綠化和城區中心綠地綠化建設。市區綠化面積已達272.5公頃,市區綠化覆蓋率31.2%,人均公共綠地6.18平方米。建成陽光綠化廣場園林小區、新店綠化廣場和市區各環島、部分主幹道綠化帶改造和世紀公園入口處的建設。“城市園林綠化達標”通過省政府驗收,初步形成“點、線、面”三位一體的綠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