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白竹
喬本科赤竹屬植物
菲白竹(學名:Sasa fortunei (Van Houtte) Fiori)是禾本科,赤竹屬小型灌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80厘米;節間細而短小,圓筒形,光滑無毛;籜鞘宿存,無毛。葉鞘無毛,葉片短小,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葉面有縱條紋。
分佈於中國江蘇和浙江等省,有栽培。
菲白竹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飼用價值,可兼文化、觀賞和生態於一體。
菲白竹
籜鞘宿存,無毛。
小枝具4-7葉;葉鞘無毛,鞘口繸毛白色並不粗糙;葉片短小,披針形,長6-15厘米,寬8-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均具白色柔毛,尤以下表面較密,葉面通常有黃色或淺黃色乃至於近於白色的縱條紋。
菲白竹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性較強,有較好的耐陰性,但不耐烈日強光,不耐高溫炎熱;怕乾旱,畏積水,忌鹽鹼;栽培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為最佳。
菲白竹原產日本。中國華東地區有栽培。浙江的安吉、杭州、南京、上海有引種栽培。
菲白竹
分株:分株是菲白竹繁殖的最重要方法。時間為10-11月,也可以在2-3月間,不能延遲至4月,因為到了4-5月已進入“發筍”階段,分株后不利於傷口的癒合和恢復生長。可將大的叢狀植株從花盆中脫出,也可將生長旺盛的地栽大株叢帶土掘起,抖去部分宿土,將其分切成每叢帶3-5根莖稈的小株叢,再將其重新定植於苗床上或直接上盆,並對葉片過多的莖稈或根系損傷較多的小株叢適當去一部分葉片。對地栽植株掘起后出現的過分細長的地下根莖,可打一個小結,使其聚攏在一起,以利於以後移栽上盆或小叢成簇生長,及早形成良好的豐滿株形。
地栽菲白竹,在生長季節,可每月撒施一次複合肥顆粒。每畝5千克左右。盆栽用經充分腐熟的餅肥或畜糞,也可用肥沃的塘泥。一般可在配製培養土時加入8%的餅肥或12%的豬、牛糞。生長季節每月澆施一次稀薄的有機肥,可在澆施的有機肥中加入0.2%的磷酸二氫鉀。北方地區為防止出現生理性黃化,還可加入0.1%的硫酸亞鐵粉末。當氣溫高於30℃、低於15℃時,應停止追肥。
菲白竹
煤污病:加強通風透氣,防止濕氣長時間在葉面滯留;及時防治竹莖扁蚜、竹葉扁蚜和半球蚧殼蟲;必要時噴灑65%的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硫磺懸浮劑800倍液。
竹扁蚜:包括竹莖扁蚜和竹葉扁蚜兩種。無論是地栽還是盆栽,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噴殺。
菲白竹
菲自竹是一種小型的地被竹類,該竹具有很強的耐陰性,可以在林下生長,在園林中應用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