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照相館

王開照相館

王開照相館是中國照相業老字號,最早開設於北京,一直是私營照相館。1920年,王開老闆王熾開把照相館從北京開到了上海。他花巨資在南京路(現徠今南京東路378號)開設了規模龐大、設備一流、項目齊全的影樓,成為上海灘上第一家照相館。近百年來,王開歷經商海變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主要是因其過硬的技術、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

介紹


王開照相館
王開照相館
由原先的王開照相館更名為現在的上海王開攝影有限公司。公司業務內容包括婚紗攝影、藝術寫真、兒童攝影、商業廣告攝影、證件照、合家歡、外派團體照、彩擴沖印、照片和數碼設想輸出及照相器材銷售。經歷了2005年整整一年的業務結構調整、人員配備調整、市場策略調整之後,王開把2006年作為企業騰飛發展的起點時段。

創始人


王開照相館
王開照相館
王熾開,又名王秩忠、王開,廣東南海人。15歲進上海躍華照相館當學徒。后入同生、美利豐照相館任攝影。民國12年(1923年)在南京路獨資開設王開照相(館)。
王熾開在業務經營上獨具一格,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為宗旨。他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更新照相設備,堅持優質服務,並在滬寧、滬杭鐵路沿線廣立路牌廣告,在電影院放映幻燈廣告,以提高企業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為民國16年“遠東運動會”和民國18年孫中山“奉安大典”而製作的新聞相片上都加印“王開”標誌,供各報刊載,以提高企業聲譽。民國35年他自備發電機,首家安裝冷氣,以舒適的環境吸引顧客;民國37年又率先開拍天然五彩照相,以優質的產品取悅顧客。他重用擅長人像和靜物的攝影名師姚國榮主掌技術,首創用製版鏡頭研攝唱片紋路(頻率)照片,並自製土設備攝製4.6厘米的微型標尺等高難度精細物件獲得成功。

王開簡介


“王開”趕上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風華絕代,趕上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新中國的改革開放,又趕上了新世紀世界的日新月異,在上海乃至中國攝影行業數十載風雲變幻間,大浪淘沙始見金。一幀幀寂靜無聲的“王開”老照片里,有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王人美、上官雲珠、張織雲陳燕燕、陳雲裳、黃柳霜等明星的時髦姿態與微笑,各色旗袍鎖住優雅而不造作、高貴而不冷峻、溫情而不甜膩的海上光影,拂去這座城市不為人知的歷史塵埃。
新聞照 出奇制勝,聲名大振
“王開”初創時,只有一間攝影室和幾名職工,主要業務是拍攝人像照、結婚照、合家歡,但生意比較清淡,前來光顧拍照的人很少。王熾開雖然初涉商海,卻十分諳熟經營之道。為大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顧客,他不惜大量投資作廣告宣傳,與新聞媒體保持著密切聯繫。當時,滬寧鐵路沿線幾乎站站都有“王開”的廣告牌,滬上的大報如《申報》、《新聞報》等也經常刊登有關“王開”的消息和廣告。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這樣一家照相館。可“王開”真正出名,依靠的是新聞照,通過兩樁“出奇制勝”的事。
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隨即舉行隆重的送葬儀式。王熾開通過關係,派出攝影師前往北京,再跟隨為中山陵選址的人們到達南京,然後再回上海,拍攝了廣大人民群眾為一代偉人送行的歷史性場面。王熾開將這些珍貴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與中高層軍政人員,影響很大,“王開”一時聲名大振。
另一件事發生在1927年。這一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運動會舉辦方以招標方式招商承包拍攝運動會上各項賽事的精彩鏡頭。王熾開得知這一信息后,立即敏銳地感覺到,這是讓“王開”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時機。他不惜代價地投標獲得了這次運動會上所有比賽的攝影權。為完成這一重大任務,“王開”派出技術最好的攝影師,又臨時招聘一些攝影人員作助手,組成四個攝影小組,活躍在競賽場上。他們特意使用了當時比較高級的“羅勒發來克斯”快鏡,搶拍了許多精彩的比賽場景,並趕在當天晚上沖洗出來,及時地收費提供給各家報社。
當時上海各報社大都沒有專職攝影記者,而市民卻十分關注遠東運動會的信息,尤其是賽場上的實況鏡頭,因此各大報社競相向“王開”購買每天的競賽新聞照片。“王開”的照片價格開得不高,但有附帶條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由於當時在上海舉行的遠東運動會是這一階段上海大小各報每天必登的頭條新聞,因而“王開”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各報的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市的報紙也紛紛轉載,這使得王開照相館在全國亮出了招牌。
明星照 時尚樣本,引領風潮
“王開”最廣為人知的得數民國年間的明星照。“王開”幾乎珍藏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有上海灘當紅明星的原版留影,有黃浦江遊艇上曬著日光浴的泳裝男女,有公館庭院里花團錦簇的上流派對,生動真切的影像勾繪出上海灘“黃金時期”的時尚風情。
“王開”有這樣一個規矩:凡是上鏡漂亮的,“王開”會送一套照片,同時把樣照放在櫥窗里展覽。而當時眾多電影導演常通過這些照片來尋找合適演員,這樣的機遇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明星和想成為明星的人。
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張織雲、陳燕燕、陳雲裳、黃柳霜等上海灘頭光鮮亮麗的影視明星都是在“王開”這家照相館出入的常客。周璇成名前就曾至“王開”拍過許多照片,一幅半身側面照,雖然只有17歲,但已經出落得清秀靚麗,明星氣質顯現無疑。陳雲裳成名后,每部新片首映前也會到“王開”拍造型照,供首映時舉行抽獎用,中獎的觀眾可以到“王開”拍攝同樣的明星照,這種做法當時非常轟動。
當時能進“王開”拍照的除了影視明星,還不乏政界、商界名人,他們的不少照片甚至更具歷史價值。比如鄭蘋如,張愛玲小說《色 戒》的女主人公原型,她在“王開”所拍的照片曾刊登於1937年7月的《良友》畫報封面,當時因她身分特殊,只稱“鄭女士”三個字,而未寫全名。
為了讓照片上的明星光彩照人,“王開”還善於運用特殊程序,比如在底片上用鉛筆或毛筆將眼睛修大一些,將翹了的衣領整平。這個時期的照片雖以黑白為主,同時也出現了有彩著色,“王開”的手工著色代表當時照相館的最高工藝,它與彩色膠捲有著細微的差別,講究光影的自然銜接、和諧過渡,具有油畫效果,甚至可以在底片上添加晚霞、雲彩、柳樹等裝飾。
經過幾道高手加工的明星照,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樣本。“王開”的櫥窗都是專門請人設計,每個月都要更換,老闆要親自看過樣照,檢查照片的整修和著色。這些被擺放在櫥窗里、或刊登在雜誌上的照片,時常遭遇“盜版危機”,因為“王開”的明星照底版是絕對不出門的。
2007年,一大批因歷史原因被封存的“王開”老照片失而復得,當時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激動地親自“認人”。當她打開照片袋,像看到寶藏似的,兩眼熠熠生光。“這個我認識,是高占非(曾和胡蝶一起主演《空谷蘭》)。那個是劉瓊,那時候金焰剛把他帶到電影圈裡,年紀很小,在費穆的電影里演個小丑。這個不是演員,是著名攝影師羅從周,和很多導演合作過電影。”辨認照片的時候,秦怡非常認真,不僅從五官、神態辨認,甚至在眉眼和化妝的手法上也獨具慧眼:“這張是側面照,又有些朦朧,但看畫眉毛的方式應該是張織雲,還有她小巧的鼻子也是一個特徵。周璇的這張照片真漂亮,你看這衣服的質感,織錦的花紋都凸顯出來,說明拍照的技巧很高。”時年85歲的秦怡不僅把這些明星的名字、寫法說得清清楚楚,就連典故和細節都信手拈來。“這位白虹,唱歌也很好,是明月歌舞團的,那時候的明星不像現在歌、舞、演分開,他們都能歌善舞,這位是於立群,藝名黎明健,和黎明暉、黎莉莉一起都是黎家班的,後來成為郭沫若的夫人。”秦怡還介紹了一些在認照片時容易誤認的明星:“顧蘭君顧梅君姐妹長得比較像,她們合演的《姊妹花》轟動了上海灘;徐徠和胡蝶長得也有點像,需要仔細看;這個(后經證實為油畫家關紫蘭)看化妝有點像阮玲玉,但是阮玲玉的身形很單薄,沒有這麼豐滿,所以這個不是阮玲玉。”
結婚照 紅顏永駐,攢下口碑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王開”的拳頭產品是結婚照。小捧花、白手套、珍珠項鏈、拖尾婚紗 時下年輕人拍攝婚紗照時的常用道具,在“王開”七八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中依稀可見。照片上,新人少有濃妝艷抹,清秀端莊,淺淺一笑,布景縱是簡單,人物表情卻捕捉得纖微畢現,顯得優雅而不造作,高貴而不冷峻,溫情而不甜膩。
王熾開執拗地認為,一張結婚照關係到新婚夫妻的終身大事,馬虎不得,如若拍得好,可為新人增添無限喜氣。
中國人結婚歷來崇尚紅色,五四運動前,新人並不流行穿白色衣服的。王熾開卻在結婚照中大膽地吸收了西式裝扮,令同行瞠目。“王開”讓新郎身著筆挺的黑色燕尾服、白硬領襯衫,胸前系有領結;新娘身著拖曳的白色婚紗,頭戴白色長紗,手戴白色手套,手捧鮮花,明媚可喜。畫面上出現6個人物也是當時“王開”婚紗照創下的特色:新郎新娘兩側分別站有伴郎伴娘,外加一男一女兩個小儐相,拍出來既有派頭,又有早生貴子的寓意。
王熾開的又一個驚人之舉是誇下海口,公開宣稱他所拍攝的結婚照會使新人紅顏長駐、永不褪色。時間久了,照片哪能不褪色?然而,歷史為王熾開的承諾做出了公允的評價。數十年後的今天,一對青年男女專程到“王開”拍攝結婚照,特地帶來男方祖父母當年結婚時在這裡拍下的照片。歲月倏忽而過,這張結婚照卻仍舊保持光鮮,未曾泛黃或褪色。
人皆言,“王開”的結婚照考究至極。卻不知,這不泛黃不褪色的秘密就在於王熾開多年的潛心研究,關鍵在於照片上的藥水一定要漂洗乾淨,除去能引起化學反應的各種誘因。“王開”設有專人負責漂水這道工序,堅持用“四層水洗”過濾藥水,直到徹底漂清,照片就能存放很長時間。雖然比一般漂洗費時,但卻能使照片歷久如新。
又比如,為使照片立體感強、輪廓分明,攝影室採用數十隻燈泡並列的“條子光”或“四連燈”作光源,俗稱大光,這樣一來,光線柔和均勻,層次分明,無明顯投影。為使照片形象逼真,店堂內從樓梯到攝影室全部鋪上特製的橡皮地毯,工作人員走動時必須輕手輕腳,以免攝影時受到震動而影響質量。
此外,王徠熾開選用的底片、相紙、洗印藥水等照相材料,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口品牌。為抵制日貨,他甚至不惜出高價從美國、德國購買高檔原材料,一隻專業人像鏡頭,最貴的達一萬美元。而這樣的高價原料一旦過期,“王開”一定將之全部報廢,堅決不用。
無怪乎,當時“王開”的拍攝費用是上海灘最昂貴的,拍一份照片要3到6塊大洋,這相當於一桌飯菜的價格。儘管如此,“王開”常常門庭若市,而王熾開卻規定早上9點鐘開門,晚上9點鐘打烊,一天最多只拍60對新人,力求保證質量,絕不粗製濫造。
“紅太陽”再次升起
解放后,“王開”經歷公私合營,擴大經營規模,與“中國”、“人民”、“愛好者”一道躋身上海四大特級照相館之列,雖然當時主打被稱作“老三篇”的結婚照:“雙全”(新郎新娘全身照)、“雙半”(新郎新娘半身照)、“女單”(新娘單人照),看似古板,卻為大家記錄了,那個年代充滿激情的純樸和融洽的一顆顆跳動的心。
“文革”中,“王開”的婚紗攝影不如解放前紅火。直到1979年3月5日,上海各大媒體同時發表了一條消息:“南京路上恢復王開照相館紅火的婚紗攝影”。從此,“王開”拍攝的結婚照再次成為一個時代婚禮場面的重要標誌。
上世紀80年代初,彩色膠片剛剛引入中國,“王開”領風氣之先,1984年巨資引進柯達彩色擴印機、快速沖印機、放大機,在國內率先推出彩色攝影業務。當時一張彩色照片需要三四元錢,而人們的工資才三四十元。但人們對色彩的追求如潮水般洶湧,“王開”的彩色照片一時間洛陽紙貴。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王開”首創用廣告攝影用的大幅背景紙拍人像,這就是影樓普遍使用的“連地背景”。最能喚起一代人記憶的“紅太陽”結婚照,莫過於“王開”在連地背景中央加了一盞聚光燈,用色光紙附在上面,製造出“旭日東升”的效果。這張照片不僅為“王開”奪得全國婚紗影展金獎,更為“王開”贏來一年200萬的凈利潤。
整個1980年代,王開照相館的生意極其紅火,尤其是“拍結婚照去王開”幾成慣例,甚至有人早上5點開始就排隊等在門口,倘若下午再來根本就開不著票。一天拍攝260對的行業記錄,堪稱當時中國影樓業的奇迹。
“老字號”面臨新契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港台影樓進駐上海,給以傳統技術取勝的老字號“王開”將了一軍,吹皺一池春水的更有攝影的數碼化。1996年,“王開”的銷售額一度下降超過50%,陷入為期幾年的低谷期,空守著豐富的攝影經驗與文化底蘊,眼看著自己的生意被別人搶走。
21世紀伊始,“王開”放下姿態,踏踏實實走起市場的路子,而不是盲從別人的路子。看到大平光的嫩膚效果和均勻柔和的光影畫面受到顧客青睞,“王開”思量著包圍式打燈儘管能夠使畫面柔和勻潤,人物柔美年輕,符合顧客的消費心理,但同時失去了反差,人物也就沒有立體感。於是“王開”對大平光進行了改良,將幾支燈前後距離適當拉開,使光源不在同一平面上照射,這樣強弱對比之下反差也就出現了,人物臉部也就產生了立體感和質感。種種適應時代和消費需要的技術方法與經營策略也應運而生。
短短几年,“王開”完成了三級跳:從底片掃描、數碼後期製作到藝術照兒童照當場拍攝當場看樣,再到全數碼攝影,此舉意味著“王開”完全融入攝影界數碼化進程,正面臨著一個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數十載物換星移,上海攝影行業中,老字號紛紛歇業或是改行,只剩“王開”一家憑著對品質的執著還在南京路堅守。時至今日,仍有老人留戀曾經在“王開”享受過的優質服務,甚至指定兒孫後輩一定選擇這裡拍照,為的就是一個“放心”。
“王開”的照片上,“王開照相”的字樣早已不復存在,不過許多年輕人會刻意囑咐,這四個燙金大字決不能少,他們就是沖著這塊金字招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