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雷劇的結果 展開
- 網路古裝現代化電視劇
- 中國廣東雷州半島地方戲劇
雷劇
中國廣東雷州半島地方戲劇
雷徠劇,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調為聲腔,曾名“雷州歌劇”,廣東省雷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雷劇起源於雷州歌,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發展階段,到劇種形成歷時300多年;雷劇唱做並重,尤重唱。唱腔屬於以板腔體為主的綜合體,兼具曲牌體的戲曲聲腔體制。唱腔分“雷謳”、“高台”、“混合”三大體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復板五種板式。雷劇唱白用雷州話,唱詞分傳統、變格兩類。
2011年5月23日,雷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50。
明末清初,雷州歌對唱盛行,每逢喜慶之期,歌手會聚,即興而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據記載,雷州市白沙鎮麻扶橋就是當地最早的對歌台。
清順治八年(1651年),此地興建館專供歌手往宿。此後,著名歌手常應邀到各地對唱,成為專業藝人,並雷劇風韻開始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眾則稱之為娘歌班所謂娘歌班是以歌姑娘為主、歌童為輔的男女兩歌手在舞台上對歌,對歌時男執一扇,女執一扇一巾,來往變換位置,邊舞邊唱。歌文內容大都是勸告世人去惡從善,如早期的勸世歌有《勸世戒煙》、《勸世戒賭》等。這些勸世歌開始只是根據當地的真人真事寫成的敘事式的歌文,後來,藝人為了更深刻地表現其思想內容,便虛構情節,使其故事典型化,並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場演唱,這就成為戲劇的雛形。
廣東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劇
雷劇《情海風波》劇照
建國之初,人民政府文化部門便採取措施扶植雷州歌劇發展,如支持藝人成立專業劇團,努力培養雷劇人材,鼓勵劇目創作和唱腔改革等。最突出的成果是把雷州歌發展成為具有高台、雷謳兩大腔系的戲曲聲腔,建立起板式變化結合曲牌連綴的唱腔結構,還創造了主奏樂器雷胡。
1964年後改稱“雷劇”。劇目的創作演出也獲得很大成績,受到各方面的好評。雷劇舞台出現了李蓮珠、林奮、黃華文等一批觀眾歡迎的演員。
20世紀80年代專業的湛江實驗雷劇團、海康縣雷劇團和徐聞縣雷劇團,每年演出都近200場;100多個民間職業雷劇團的演出更是年無虛日,平均每年5000多場,每場觀眾幾千人至1萬人不等。
雷劇劇照
姑娘歌一般是用兩個石碾(俗稱石牛)並列豎起,中間擱放一塊牛車板即成舞台。對歌唱詞是口頭文學、天文地理、風土民情無所不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姑娘歌對答如流,接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有的姑娘歌還有歌文,內容大致是《勸世戒煙》《勸人忠義》等勸世歌。
雷劇
雷劇表演角色除生、旦、凈、末外,還有如騷旦(又稱花旦、艷旦)、婆腳(老婦人)、烏衣(中年婦女)、瘦仔(打筋斗演員)、雜腳(打諢插科的滑稽演員)等獨特行當。傳統上,還有脫繩、吊辮、椅子功、吐牙、噴火等特技表演。
雷劇用雷州地區方言表演,以雷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聲腔體系完整、曲調優美。唱腔創作以板式變化結構為主,採用原雷謳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謳散、中、快板,高台羽調慢、中板,高台宮調中板,原腔混合復、慢板等11種板式,根據劇情和不同的意境採用女聲伴唱,男女聲重唱的作曲手法來渲染不同的戲劇氛圍。
雷劇《牡丹亭.道觀相會》劇照
雷劇是雷州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它與雷州半島人民的生產生活、地方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大量的戲劇作品和經典片段是了解、掌握和研究雷州半島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雷劇面臨觀眾群體萎縮、劇團經營困難和藝人隊伍多年無新鮮血液補充等窘境;年輕一代中喜歡雷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雷劇藝術的傳承已岌岌可危,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
金由英,女,1939年6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雷州市申報。項目名稱:雷劇。
徠為振興雷州文化和傳揚雷劇藝術,2015年10月,雷州市利用省規範文化保護項目資金,投資近1000萬元,把已成為危房的人民會堂就地改建成雷州市雷劇院,高標準地打造雷劇傳承基地,使其成為繁榮和發展雷劇文化的中心樞紐。
雷劇劇照
2016年9月9日,雷州半島首次舉辦的以雷歌雷劇同台演出的大型專題文藝晚會活動——“雷歌雷劇·唱響雷州”在裝飾一新的雷州市雷劇院開幕。
2001年12月,湛江雷劇團晉京演出《梁紅玉掛帥》,雷劇名旦林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