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

雷州歌

雷州歌,流行於廣東省雷州市的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徠雷州歌早在宋代時期就已經盛行,20世紀90年代后,人們按雷州方言劃分,將不同的韻音表達出不同內容的功能。雷州歌大量運用比喻、誇張、雙關等修辭格式,結構嚴謹,平仄協調,韻律優美。

2008年6月14日,雷州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81。

歷史淵源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雷州歌早在宋代時期就已經盛行。可以說,雷州歌是整個雷州文化的一種折射,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為炎黃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雷州當地的人民已經將雷州歌看得像吃飯穿衣那麼重要。不僅如此,雷州歌還衍生出有著廣東省四大劇中之一的雷劇,其中雷劇的唱詞就是雷州歌。
雷州歌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傳人到講閩南語的地區和國家。早在民國之前,雷州的“姑娘”歌組班遠赴東南亞國家的雷州華人、華僑地區進行演唱。
到了20世紀90年代,湛江市雷歌研究會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要求,將雷州歌的韻音全按雷州方言劃分。不同的韻音具有表達不同內容的功能。
《海康縣續志》記載:“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雷州學教諭李仲光撰寫的《重建御書樓上樑文》中有‘聽取歡謠,敢陳善頌。’”足可證實宋代已有雷州歌。再看清末民初雷州人編寫的《雜字》中就有“雷州歌謠,八百年號”之句,更可證明雷州歌已在宋代流行。雷州歌吸收漢魏風骨,受盛唐詩風影響,具有濃郁的俗氣。雷州歌的對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又衍生了勸世歌,后又從勸世歌發展為班本歌、雷州歌班,直至雷劇。

文化特徵


雷州歌
雷州歌
記載內容
雷州歌有即興而唱的口頭歌和筆試賽歌的榜歌,還有文人編寫的抒情歌、敘事歌等。雷州歌的基本內容就體現出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存環境、勞動生產、家庭生活、愛情婚戀、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土習俗、娛樂戲謔、喪白喜慶、政治時事等。反映半島風貌及勞動生產內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題材。
表現手法
1、在雷州歌中賦,是最常用的一樣表現手法。即是對事物直接抒發感情,不隱喻,不拐彎抹角。
2、比。即是全文不直接指明其事物,而是用另一事物來借喻原事。比即比喻,比喻有明喻、暗喻。雷州歌“比”的表現手法也是同樣。
3、興。雷州歌的“興”是先說另一事物以引起下要說的事物的表現手法。
4、雙關。是明明說這個事物,但內中卻借用諧音諧義的技巧而達到另有所指,兩面關照,聽的時候要有些想像力才能知道它真正所要說的意思。雙關這種表現手法,其語言較生動、含蓄、幽默。
5、連珠。俗稱“捎頭搭尾”,又叫“頂針”。這種手法分為兩類:一是上下兩首歌的“頂針”;二是上下兩句歌的“頂針”。
6、重疊。俗稱“雙雙疊”,即每句歌都重複一次。這種表現手法,多用於情緒興奮、緊張、急促等歌之中。
7、倒裝。俗稱“倒插”。這種歌的句式是每句六字,分前半句與後半句各三個字,前半句的尾字與後半句的頭字相同;每句歌的句首與句尾字相同。每句歌從頭至尾或從尾倒至頭,讀起來都順序成句。
8、映襯。映襯是每句歌的前半句與後半句的意思相反,前半句說的是正面的事物,後半句說的是反面的事物,互相對照,正反分明,大多用於“幽默”、“嘲諷”等歌之中。
9、層遞。即層層遞進的意思。一句緊接一句,使人有緊迫感。全歌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看不出有任何造作的痕迹。
10、誇張。就是誇大事實。可在數量上的誇張,可在容貌方而的誇張,也可在力量上的誇張。
11、對比。即兩種事物的差異對比:上下、高低、大小、老幼、遠近、肥瘦、黑白、貴賤、貧富等等的差異對比。
12、排比。雷州歌的排比手法,多數用於問答句式歌之中。問歌每句的前半句用字相同,答歌每句的後半句用字與問歌的後半句相同。
藝術特色
1、反映直率,格調粗獷,生活味濃。
2、集中概括,言簡意賅,揭示本質。
3、語言樸素、精鍊準確、通俗流暢
4、塑造形象、鮮明具體、栩栩如生。
5、結構嚴謹,平仄協調,韻律優美。
6、一字兩讀,文白分開,押韻不同。
7、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句首可墊字,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音韻,二、四句的第四字一定是陽平聲,有主旋律腔調,唱起來琅琅上口,歌唱時可根據喜怒哀樂的情感而隨意拖點、緩快、激昂、低沉,由心抒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雷州歌的主題思想也得到了不斷的升華。另外,蘊藏在雷州半島的民歌資源也十分豐富,因此,雷州歌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雷州半島上,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鄉村野夫,不管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婦孺幼童,人人都喜歡唱雷州歌。雷州歌的出現也一直緊隨和記載這雷州的歷史,簡直可以說是雷州人誕生、遷徙、勞動、生活等一部口口相傳的歷史。雷州歌的對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中的勸世歌又衍生出了雷劇,由此可見,雷州歌在雷州文化中佔據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受生活方式變遷影響,雷州歌的活態傳承環境正在逐漸失去,迫切需要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傳承人物
傳承人物何希春
傳承人物何希春
何希春,男,1941年生,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項目名稱:雷州歌。組織並成立了雷州市和湛江市雷州歌研究會。
保護措施
2014年,嶺南師範學院,把雷歌引入聲樂課堂教學。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雷州市雷歌研究會獲得“雷州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演唱方式


雷州歌的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民間男女老少大都會唱。獨唱,不用上舞台遇事隨口即唱,抒發心聲,出口成歌;工余飯後,拿著《雷州歌冊》放聲歌唱,自我娛樂。對唱,即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演唱:是由專業對唱歌班(俗稱“姑娘歌班”)的歌手在台上對唱,為人娛樂;一是由姑娘歌班的歌手當“台柱”擺“擂台”,任由別人上台對歌(打擂台),以比高低。

代表作品


雷州歌的代表作有《偷雞婆》《惡家婆》《懶漢》《利刀難刺鏡中人》《大姐送飯去書房》《典狗》《去擔水》《稻我割》《擔糞下田趕種薯》

社會影響


徠重要活動
2016年6月,“雷劇人群聊”組織湛江市部分雷歌詞曲作者赴省廉政教育基地雷州市清端園創作採風。旨在弘揚雷州傳統文化藝術,激發人們“愛我家鄉,難忘雷州”的新時期雷州人精神進行創作。
2016年10月,2016年雷州姑娘歌藝術節歌手大賽總決賽在雷州茂德公古城拉開帷幕,8位選手登台獻技,巔峰對決,為現場上千名雷歌愛好者奉獻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榮譽獎項
2008年2月《雷州歌大典》,被評為第三屆廣東省民間文藝著作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