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鎮

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下轄鎮

夜郎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地處桐梓縣中部,東、北抵新站鎮,南接楚米鎮,西鄰習水縣仙源鎮,行政區域面積142.65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夜郎鎮戶籍人口有27789人。截至2019年10月,夜郎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2011年,夜郎鎮財政總收入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

歷史沿革


夜郎壩為唐、宋夜郎縣城遺址,川黔交通要道。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朝廷開山洞,置播川鎮,不久即改名珍州,稱夜郎郡,領轄夜郎、麗皋、樂源、榮懿四縣,改名珍州,夜郎鎮為夜郎縣轄地。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撤夜郎縣后,仍為交通要道。 
明初,驛道改出松坎后,淪為農村集鎮。
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析今桐梓縣地置播川、夜郎、桐梓、松坎四驛。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屬第四區。
民國期間,屬松坎區署。
1950年後屬第七區。
1963—1991年,併入新站區。
1992年7月,夜郎、華山、勝利3鄉合併為夜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夜郎鎮西鄰習水縣仙源鎮,與重慶市接壤,南距貴陽245公里、北距重慶主城區135公里,距重慶寸灘保稅區154公里距重慶空港160公里,處於重慶貴陽兩小時核心經濟圈。

地形地貌

夜郎鎮屬中山丘陵峽谷盆地地貌,境內溝谷縱橫交錯,山巒起伏,壩區海拔平均560米。全鎮分壩區和高山兩種地形,壩區地勢平坦寬廣,由田壩、四壩、土地壩、楠木壩、龍塘壩等壩子(山地中的盆地)組成,佔全鎮國土面積的40%。 

氣候

夜郎鎮最高氣溫30度,最低氣溫0度,年平均氣溫20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夜郎鎮山巒起伏,河流溪溝遍布,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夜郎河納入南北7條溪流,其流經區域為縣內雙季稻栽培區。水資源總量3.5億立方米,水流量豐水期為9.6立方米/秒,枯水期為5.36立方米/秒。即將開工建設的岩門子水庫,年供水量3015萬立方米,每年可為工業提供2500萬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可灌溉面積5000畝,解決農村50000人的人畜飲水問題。已建小水電4處。投資1.4億元的夜郎220KV木水輸變電工程已開工建設。 

礦產資源

夜郎鎮煤炭探明儲量1.4億噸,發熱量在6000大卡以上,有年產15萬噸以上的煤礦3間,年生產能力120萬噸以上。

土地資源

夜郎鎮壩區由田壩、四壩、土地壩、楠木壩、龍塘壩等壩子組成,佔全鎮國土面積的40%,近60平方公里,可供工業用地6000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夜郎鎮下轄10個行政村:夜郎、涼水、廟壩、觀岩方岩、華峰、大坪、茶台、中山、黃山,下設9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4年,夜郎鎮轄10個行政村:夜郎村、涼水村、廟壩村、觀岩村、方岩村、華峰村、大坪村、茶台村、中山村、黃山村。 
截至2019年10月,夜郎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社區夜郎社區
行政村華鋒村茶台村中山村廟壩村
方岩村黃山村觀岩村涼水村
大坪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夜郎鎮轄區總人口2685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200人,城鎮化率15.6%。另有流動人口1300人。總人口中,男性14253人,佔53.1%;女性12602人,佔46.9%;14歲以下5189人,佔19.3%;15—64歲19729人,佔73.5%;65歲以上1937人,佔7.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631人,佔95.4%;有彝、苗、侗、壯布依等12個少數民族,共1224人,佔4.6%。超過10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1個民族,共11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6%。2011年,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3.9‰。
截至2018年末,夜郎鎮戶籍人口有2778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夜郎鎮財政總收入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1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民人均純收入4340元。 
2018年,夜郎鎮有工業企業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農業

2010年,夜郎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10元,在2005年1760元的基礎上凈增1950元。畜牧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18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人均畜牧業收入達1100元。烤煙種植面積1800畝,創稅250萬元。 
2011年,夜郎鎮農業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5.8%。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8332噸。

工業

2010年,夜郎鎮工業累計完成稅費1000萬元,在2005年187萬元的基礎上凈增813萬元。 
夜郎鎮工業形成以煤炭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煤、電、鋁產業集群。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8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夜郎鎮有商業網點89個,職工64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000萬元,比上年增長6%。

財政金融

2010年,夜郎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4440萬元,在2005年1740萬元的基礎上凈增2700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320萬元,在2005年107萬元的基礎上凈增213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95萬元,在2005年90萬元的基礎上凈增105萬元,增長117%。 
2011年末,夜郎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700萬元,比上年增長29%;各項貸款餘額19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

文化


地名由來

夜郎鎮因唐、宋古夜郎縣城遺址得名。

文物古迹

夜郎鎮文物古迹有太白泉、望月台、百碑台,宋墓楊八墳、播州夷族楊光榮墓(俗稱“太白墳”)、七孔石崖墓、陳天官墓、王正儒墓、大屋土司衙門遺址、獅子山夜郎縣城遺址、鏵尖山土炮及戰場遺址等。
截至2007年,夜郎境內共發現宋墓18座,各類石刻逾200幅。18座宋墓分佈在以今夜郎鎮政府為中心的5千米範圍內。其中1961、1982年,楊八墳中最早發現的兩座墓葬兩度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夜郎鎮蘭海高速公路崇遵段、即將開工建設的黔渝快鐵、習新二級公路、210國道貫穿全境,黔渝快鐵進入貴州的第一站“夜郎站”設在夜郎鎮涼水村梨樹坪組,已進入征地拆遷階段。 
2010年,夜郎鎮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新修改造14條80多公里通村、通組公路和4座橋樑。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夜郎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56人,專任教師2人;小學16所,在校生1306人,專任教師11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25人,專任教師5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0.1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夜郎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1個,建築面積1220平方米,藏書6.33萬冊;還有文化長廊、健身場所等娛樂設施。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錐戲。有體育場地3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夜郎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1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5張,固定資產總值0.03億元。專業衛生人員18人,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6人、執業(助理)醫師0.3人、註冊護士0.0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3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夜郎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戶,人數15人,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長5%;城市醫療救助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人次,共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61戶,人數1359人,支出375.1萬元,比上年增長6%,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長7%。 

旅遊


• 宋墓“楊八墳”
桐梓縣夜郎壩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1982年,楊八墳中早年暴露的兩座墓葬兩度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楊八墳的清理髮現,這裡的宋墓一共有5座,其中夫妻合葬墓2座,因此5座墓中共埋葬了7人,2男5女,其中的4女2男為兩對夫婦(一夫二妻),另一座女墓與其他墓葬的關係不明,但可以肯定其時代最早。楊馬(八)宋墓的規模較大,最大的三號墓可容納10多人同時在墓室里開展工作,該墓的石刻也最精,其中一幅背印牽馬出行的石刻,表明墓主可能為當時的政府官員。
• 鏵尖山古堡遺址
當地實景
當地實景
桐梓縣夜郎鎮鏵尖山古城堡,佔地約400畝,房屋建築數間。在山頂處,有一門清朝中晚期夜郎黔北號軍起義領袖王正儒修建的大炮外,形成小院落結構的石條,以及排水槽。 
其他景點
黃山天生橋,太白墳、太白泉、望月台、百碑台,宋墓楊八墳、宋代木攀首領趙泰,播州夷族楊光榮墓(俗稱“太白墳”),七孔石崖墓、陳天官墓、王正儒墓、大屋土司衙門遺址、獅子山夜郎縣城遺址、鏵尖山土炮及戰場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