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觀鎮的結果 展開

大觀鎮

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下轄鎮

大觀鎮,隸屬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西與黃沙鎮、汪家鎮、大坪鄉毗鄰,南與劉家鎮接壤,北與富順縣兜山鄉相靠。區域面積76.0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大觀鎮轄11個行政村、11個社區。鎮政府駐大觀鎮中心路95號。

大徠觀鎮隸屬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位於宜賓、自貢、瀘洲三市“品”字型結構腹心地帶,幅員面積79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委員會、151個村民小組、9個居民組、3個場鎮。大觀鎮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市級優先發展重點鎮行列、省重點小城鎮試點鎮、省級百鎮建設行動示範鎮、國家級重點鎮、全國重點優美小城鎮。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觀鎮人口數為27823人。

大觀鎮突出“南溪經濟強鎮、宜賓康養旅遊名鎮、宜賓觀光農業名鎮、四川平安示範鄉鎮、全國重點優美小城鎮”目標定位,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依託區位、交通、工業基礎、環境、政策等優勢,建立政企聯繫機制服務園區,著力打造“三帶一環”產業規劃,升級百里沖農業示範基地。

歷史沿革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南溪縣分為十三里,大觀屬上高熊里。
嘉慶年間,南溪縣分為四里,大觀屬上北里。
乾隆初,南溪縣分為九里,大觀屬上高熊里。
道光中,南溪縣復為九里,大觀屬上高熊里。
宣統二年(1910年),大觀設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名南溪縣。
1950年12月,大觀分為大觀、雲台、牟家、石龍4個鄉。
1954年,“大觀鄉”與“石龍鄉”合併為“大觀鄉”。
1956年3月,雲台鄉、牟家鄉併入大觀鄉,屬大觀區。
1992年8月20日,大觀、新添兩鄉所轄村、組全部合併成立大觀鎮。
2019年8月,撤銷大坪鄉,併入大觀鎮。
2019年8月29日,南溪區大觀鎮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觀鎮,位於南溪區北部,介於東經104°49′45″~104°52′30″,北緯28°58′~29°之間,東與仙臨鎮相連,西鄰黃沙鎮、汪家鎮、大坪鄉,南接劉家鎮,北靠富順縣兜山鄉。行政區域面積76.0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觀鎮境內地形以丘陵為主,兼有平壩和低山,境內地形由北向南傾斜,主要四大低山山脈之青山嶺山脈,海拔高度254~544米。

氣候

大觀鎮境內屬長江河谷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8.1℃,年平均降水量1076.6毫米,年均日照時間1109.1小時,年均風速1.2米/秒時,無霜期336天,相對濕度83%。

自然資源


大觀鎮地貌是四面環山的小型盆地,由中心向四面是平壩、淺丘、深丘,由低到高。海拔254——544米,境內有八角村至黃沙鎮的小溪河流入黃沙河及八角村至富順縣安溪鎮的小溪河流入沱江。處“百里沖”中部,馬耳湖中型水庫灌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1072毫米,無霜期長達348天。
大觀鎮[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
大觀鎮[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
大觀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九個村分佈在四川馳名的百里沖糧食高產基地,境內有儲水量達1700多萬方的中型水庫馬耳湖,大部分地區可直流灌溉,盛產水稻、玉米、小麥、豆類、油料作物等;已初步形成水果、畜牧、蠶桑、林業、水產、蔬菜六大生產基地。
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灰石、鋁、釩、石英沙、磷礦石
儲量極大,並勘探出天然氣和石油資源。
大觀鎮環境優美,風景宜人。境內有2667多公頃森林,森林覆蓋率為33.8%,有省級森林公園——雲台旅遊風景區。是人們休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行政區劃


大觀鎮轄3社區居民委員會20村民委員會。大觀鎮人民政府駐大觀鎮中心路。
代碼名稱
511503104001大觀社區
511503104002長信社區
511503104003新添社區
511503104201八角村
511503104202朝陽村
511503104203牟家村
511503104204立侖村
511503104205菜花村
511503104206勝利村
511503104207勝家村
511503104208新利村
511503104209田壩村
511503104210雲峰村
511503104211全福村
511503104212硯池村
511503104213牟亭村
511503104214新俊村
511503104215民康村
511503104216民強村
511503104217民利村
511503104218飛馬村
511503104219新華村
511503104220興旺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原大觀鎮轄區總人口184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034人,城鎮化率92.2%。另有流動人口1432人。總人口中,男性9402人,佔50.9%;女性9064人,佔49.1%;14歲以下2189人,佔11.9%;15—64歲12768人,佔69.1%;65歲以上3509人,佔1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8289人,佔99%;有藏、回等少數民族,共177人,佔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93人。 
2017年,原大觀鎮常住人口15866人。 
2018年底,大觀鎮總人口41440人,其中農業人口35587人,城鎮人口5853人。
截至2019年末,原大觀鎮戶籍人口17834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觀鎮人口數為2782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大觀鎮財政總收入2979.8萬元,比上年增長88.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7萬元,比上年增長8.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734.6萬元,增值稅315.2萬元,企業所得稅51.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8124元,比上年增長27.6%。 
2018年。大觀鎮生產總值完成13.62億元,比上年增長9.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02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41元,比上年增長9.6%。
2018年,大觀鎮特色經果、觀光花卉、生態養殖為主的百里沖現代農業產業帶、二岩區特色水產經果帶、青山嶺林下產業帶和雲台山觀光環線產業總面積超過560公頃。大觀鎮葡萄成片種植面積30多公頃,葡萄產量10000噸,葡萄園區有2家區級示範家庭農場。全鎮種草面積達270公頃,出欄商品鵝40多萬隻,存欄種鵝4000多隻,實現養鵝總收入800多萬元。
截至2019年末,原大觀鎮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原大觀鎮農業總產值1.6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35%。 
原大觀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6340噸,其中水稻3494噸,小麥89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川芎、油菜等。2011年,種植川芎500畝,油菜4289畝,桂花2400畝,銀杏2600畝;水果種植面積0.4萬畝,產量0.6萬噸,主要品種有獼猴桃、李、桃。 
原大觀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山羊為主。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2.1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商業網點262個,職工882人。 
2011年,原大觀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90.5萬元,比上年增長25.6%;城鄉集市貿易市場1個,年成交額1230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原大觀鎮電信業務收入840萬元。

文化


特產美食

槐花米粉團
大觀鎮因洋槐樹較多,所產鮮槐花芳香具有藥用價值,將鮮槐花適量地摻入浸泡過的優質大米中,磨漿濾去一定水分后,放在蒸籠或甑子里蒸熟。槐花米粉團原生白味,可蘸糖,或下鹹菜而食之。
燕子花蒸饃
大觀鎮人稱燕子花蒸饃為燕子花粑粑。這種食品的主料是大米磨成的細粉,摻入的輔料,是一種叫燕子花的草本植物。有益脾胃的功效。

交通


大觀鎮境內有S206省道、南大路過境。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72人,專任教師25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生1801人,專任教師13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原大觀鎮教育經費(公辦)0.13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13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9.6%、1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8%,比上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
大觀鎮的教育事業不斷的在發展,有鎮中學兩所,鎮中心小學一所,基點校4所,村小12所,有中小學教師237人,在校學生5200餘人;有省重點職中——大觀職業中學和長慶子弟校坐落在鎮域內,完全滿足了“普九”入學需要,在醫療衛生上,有屬縣重點管理的大觀

醫療事業

中心醫院和新添骨傷科醫院,有大觀和牟亭各一所鄉級醫院,21個村(居)都有醫務室。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7張,固定資產總值13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4人,其中執業醫師19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9人。 
2011年,原大觀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5.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社區廣播室12個,數字光纖電視用戶25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用戶3600戶。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14個,藏書8.1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80場次。民間文藝演出團體1個,演職人員31人,年演出200場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5個。

科學技術

2011年,原大觀鎮有農村科技協會6個,人協會農戶786個。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體育場地3個。100%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4.4%。

社會保障

2011年,原大觀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4戶,人數64人,支出14.5萬元,月人均188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1戶,人數572人,支出農村低保金82.4萬元,月人均120元,比上年增長150%;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61人,支出34.4萬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10人,支出2.6萬元,比上年增長29.4%;農村醫療救助8人次,支出4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35人次,支出2.5萬元,比上年增長11.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6萬元。社區服務設施13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2個。年末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1%。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郵電所1個。 
徠2011年末,原大觀鎮有電信企業1家,移動服務中心1所,服務站11個;固定電話用戶1790戶,行動電話用戶1.2萬戶,寬頻接入用戶923戶。

基礎設施

大觀鎮區位優勢突出,交通四通八達,距南溪縣城20公里,距宜賓43公里,瀘洲76公里,自貢59公里,成都290公里,重慶250公里。國道川雲中路和省道宜瀘公路呈T字型穿越小城鎮而過,兩條道路橫貫全鎮中心地帶24公里。現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主要幹線的村村通公路的公路網路。
大觀鎮基礎設施完善。鎮內有2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50000方;開通2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建成光纖電視、光纖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覆蓋全鎮,並已開通了農經網和計算機網路。建有110KV和3.5KV變電站各一座。
● 給排水
2011年末,原大觀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8千米,生產能力1500噸/日,年生活用水43.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70.1%;排水管道24千米,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8萬噸。 
● 供電
2011年末,原大觀鎮鎮區有主變壓器8台,總容量16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7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350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供電可靠率99.9%。 
● 燃氣
2011年末,原大觀鎮鎮區有天然氣管線18.1千米,天然氣用戶3515戶,燃氣普及率93.4%。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原大觀鎮鎮區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1.5公頃,園林綠地面積2.1公頃,綠化覆蓋率39.3%。
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經濟建設健康發展。

優惠政策

招商、合作項目及投資開發優惠政策
大觀鎮[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
大觀鎮[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
大觀鎮場鎮新區開發招商項目。在開發區內資方可投資辦企業、房地產開發和配套相應餐飲、娛樂設施。
大觀鎮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改善,為投資者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始終堅持“你發財,我鋪路;你有難,我幫助;你賺錢,我保護;你納稅,我服務”。對外來投資企業實行“三通一地”的優惠政策(“三通”即路通、水通、電通;“一地”指優惠解決企業用地)。辦理土地使用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專心經營,放膽發展,我鎮對企業實行領導聯繫制度,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竭誠為企業排憂解難。

旅遊


境內有歷史悠久,聞名川南的風景名勝景觀——雲台山寺。據民國《南溪縣誌》記載雲台山一名兜率寺,在雲台山頂。元、明時為雲台書院,明進士汪忱;唐佐讀書於此,后易為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每年春或逢廟會,宜賓、自貢、瀘洲、富順、隆昌、威遠、榮縣等地百姓前來朝山拜佛者達上萬人數,雲台寺內建有大雄殿、正殿、觀音殿、普賢殿等,諸殿都有各類古文物。雲台山海拔544米,地勢高於群山,四周坡陡岩懸,參天古木,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素有“小峨嵋”之稱,屬地市級風景旅遊區。

獲得榮譽


大觀鎮於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9年被授予市級衛生場鎮,2000年榮獲省委省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稱號。鎮機關於2004年創建為省級衛生先進單位。鎮內有縣級衛生先進單位11個,市級衛生先進單位2個,省級衛生先進單位1個。
2020年11月20日,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