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觀鎮的結果 展開

大觀鎮

重慶市梁平縣下轄鎮

大觀鎮隸屬於重慶市梁平區,位於縣境東南邊陲,北距縣城33公里,西北與本縣蟠龍鎮、鐵門鄉接壤,其他三方被忠縣的石黃、太來、金雞三鎮包圍。幅員面積53.24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7°49′,北緯30°33′。

全鎮轄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53.24平方千米,人口12241人(2017)。

徠201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8億元。

歷史沿革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早期名為觀音鋪。按老人們常說的“梁山48場”,這裡是重慶市梁平縣得名最早的6個場鎮之一。但大觀鎮的得名卻很遲,是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大寶鄉和觀音鄉合併為一個鎮時才有的,以前名“觀音鄉”。觀音鄉之名,明代中葉在大觀建驛遞鋪時,因場后的觀音岩而取名為觀音鋪,到清末民初縣以下設鄉時,則鄉以揚名,為觀音鄉。
新中國成立后,大觀的沿革變化比較頻繁,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復置鄉建制,1992年9月,撤區並鎮,大觀、千福合併為大觀鎮,一直保持至今。
2003年11月,原18個村,合併為8個村。其具體變化是:原新塘、路河(部分)村兩村合併為新路村;原大橋、觀岩、滴水、路河(部分)合併為大觀村;原安樂、清涼兩村合併為安樂村;原梅花、建豐、松榜三村合併為梅花村;原岩井、廟壩兩村合併為廟壩村;原大興、新屋兩村合併為大興村;原桐岩、大壩兩村合併為桐岩村;原千福、蓮花兩村合併為千福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觀鎮東鄰柏家鎮、西接鐵門鄉,南與忠縣石黃鎮、金雞鎮交界,北與蟠龍鎮接壤。幅員面積53.3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7°49′,北緯30°33′。

地形地貌

大觀鎮西北部橫亘著一座與梁平東山平行、延綿30多千米的外山,海拔700米;東南部橫亘著一條與外山平行的石岩高嶺,海拔300多米。全鎮大部分地區被這兩山夾成一條深溝,形成深丘河谷地貌。

氣候

大觀鎮屬盆地氣候,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全年平均氣溫為17.3℃,最高氣溫不超過40℃,最低氣溫0℃,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無霜期長。

水文

大觀鎮境內的黑灘河與它的幾條支流,流經全境。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3年11月,原18個村,合併為8個村。其具體變化是:
序號名稱
1原新塘
2路河村
3原大橋
4觀岩
5滴水
6大觀村
7原安樂
8清涼
9原梅花
10建豐
11松榜
12梅花村
13廟壩
14壩村
15大興村
16原桐岩
17大壩
18桐岩村
19原千福
20蓮花
21千福村

區劃詳情

2014年,大觀鎮轄8個行政村和大觀社區,64個村民小組和5個居民組。政府駐大觀社區。
序號名稱
1新路村
2大觀村
3安樂村
4梅花村
5廟壩村
6大興村
7桐岩村
8千福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2014年,大觀鎮擁有耕地面積16023畝,其中田9784.5畝,土6238.5畝,森林面積19200畝,荒山13000畝。土壤以黃泥、沙壤土、沖積土、紅棕紫色土為主,呈中性至微酸性,土質肥沃。

礦藏資源

大觀鎮主要有石灰石、鉀礦、煤等礦產資源。

水資源

大觀鎮有小(二)型水庫五座,山坪塘78口。

人口民族


人口

大觀鎮人口12241人(2017)。

民族

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2014年,大觀鎮地區生產總值3.9億元,年均增長10.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8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
2015年,大觀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2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25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30%;社零總額達到1.96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5.6%;農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1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5%以上。

第一產業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2014年,大觀鎮有柚子專業合作社1個,有優質梁山柚60萬株,建成500畝梁山柚標準示範園。建成1000畝高山錯季蔬菜種植基地。完成種植2000畝高粱種植任務;完成全鎮種植青蒿3000畝。
2014年,有肉牛專業合作社2個,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商品生豬出欄達2萬頭,山羊出欄1萬隻,水禽出欄10萬隻。帶動安樂、梅花2個村發展藏香豬養殖,實現年存欄1200頭,出欄1800頭的養殖規模。
2015年,大觀鎮建成500畝梁平柚標準化生產園,改建和新建1000畝梁平柚示範基地,打造9000畝柚子產業帶;種植杭白菊3500畝;發展高山生態蔬菜種植2000畝;建成5000頭藏香豬養殖場;發展土山羊養殖近3萬隻。帶動廟壩村農戶新建展梁平柚種植600畝,改建400畝,打造300畝標準化柚子園。栽種杉樹3000株,壽竹1000株。

第二產業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2014年,大觀鎮實施“一杯酒”工程,引進酒業公司,使大觀鎮成為原酒生產基地,白酒廠已成為大觀鎮支柱企業,於2005年榮獲“梁平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

第三產業

2015年,大觀鎮建設以安樂村為核心的生態觀光區、以大觀場鎮為核心的“大觀園”風情文化區兩大核心功能區。

特產

大觀柚
大觀柚
大觀柚
2012年,大觀鎮種有3800多畝柚子,年產量為700-800萬斤。合作社註冊了“夢香”牌商標。
徠杭白菊
2015年,大觀鎮發展杭白菊種植2000餘畝,種植的杭白菊包括觀賞菊等多個品種,產量達1500噸,產值1200多萬元。同時,通過杭白菊種植基地,打造生態休閑觀光。
藏香豬
2010年,大觀鎮安樂村建起藏香豬養殖基地。種豬是從西藏林芝引進來的,種豬品質純正。藏香豬平時以放養為主,白天讓它們在山場里自由覓食,晚上趕回養殖基地睡覺;主要以草類為食,再輔助喂飼些菊苣草、玉米粉,這樣飼養出來的藏香豬,肉質更有嚼勁,口感也更好,售價也較高。2013年養殖創收100餘萬元。

社會


基礎建設

大觀鎮廟壩村減災安居點
大觀鎮廟壩村減災安居點
2011年,梁平縣退出宅基地補償金首發儀式在大觀鎮舉行,大觀農民獲得首筆補償金1600多萬元。全鎮將完成土地復墾1600餘畝,可幫助農民實現純財產性增收近2億元。
2014年,啟動實施了蒿子壩、安樂、千福、大興等4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四個農民新居完成門市建設600餘個,新增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並在大觀街道、安樂村分別修建起一個標準化的農貿市場。實施“一碗水”工程,鎮政府籌資近千萬元,啟動實施了萬人人飲解困自來水工程,鋪設管線總長200千米,實現村村通自來水,近80%的農戶吃上了乾淨放心的自來水。
2015年,實施宅基地復墾項目1114畝;投資450萬元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投資2350萬元完成4千米黃金河道整治工程;投資650萬元實施巴岩寺危岩治理工程。新建便民服務中心356平方米,改造飲水管網1500米,新建地質災害安置點安置農戶11戶。擬建5口蓄水池,5000米灌溉管網,修建2800米排水溝,人行便道5000米。完成農村D級危房改造37戶;落實天然氣安裝700戶;改造新路村、桐岩村低壓電網;啟動大觀場鎮污水處理廠二級管網工程和安樂場污水處理站建設;新安裝大觀、安樂場鎮路燈120盞;新配垃圾車1輛,垃圾箱5個,新建垃圾池14個,聘用環衛工5人,每日清運場鎮周邊垃圾。整治山坪塘41口;完成河道整治3.9千米。

文化事業

2010年至2011年,大觀鎮投入近2萬元資金,在實現行政村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全覆蓋同時,整合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站點、醫療站點等資源,重點打造了1個縣級示範站點。
2014年,大觀鎮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處,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3萬餘冊,民間樂隊4個,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30餘人。大觀鎮文化服務中心,被評為重慶市二級綜合文化站。

教育事業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2014年,大觀鎮有中心校1個,完小1所,基點校1個,共有在校學生1007人。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438人。全鎮現有專任教師101名。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到100%。
2015年,大觀鎮初中畢業生55人,升入梁中6人,紅中5人,一中6人,福祿中學11人,梁平職教中心26人,共計54人,近於100%送入高一級學校深造,學生參加縣藝術節比賽,獲三等獎;縣學生足球聯賽,初中女子組獲三等獎,小學男子組獲二等獎。教師論文2015年獲縣等級獎16篇。

醫療衛生

2014年,大觀鎮有衛生院1個,規範化村級衛生室6個,專業衛生從業人員14名,鄉村醫生共22名,床位40餘張。
2015年,大觀鎮每個村均建有標準化村衛生室,鎮衛生院實行全天候24小時值班,開通特殊困難家庭、產科和急危重症綠色通道。

社會保障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大觀鎮[重慶市梁平縣大觀鎮]
2014年,大觀鎮對建卡貧困戶324戶993人進行精準幫扶,實現2015年全部脫貧;以市級貧困村廟壩村為重點,整合各類資金838萬元。
在廟壩村發展梁平柚1500畝,向貧困戶提供柚樹苗,給予每畝500元的補助,同時,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落實50餘萬元對全村所有梁平柚進行3年的服務管理和規劃。整合各類資金878萬元,發展梁平柚、杭白菊、山羊等產業實現貧困戶增收。開展創業就業培訓2次,幫助解決就業再就業249人。

交通


2014年,大觀鎮有硬化公路56千米,泥結碎石路120千米。
2015年,完成“二環路”安樂段6.7千米路基建設;硬化農村公路28千米和人行便道25千米。集中維修養護各村水泥公路65千米,泥結石路35千米。
318國道過境,共有9條出鎮、出境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