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行
社會運行
徠所謂社會運行指社會有機體自身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社會多種要素和多層次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它們多方面功能的發揮。社會運行-基本內容社會運行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運行是社會變遷和發展,表現出繼承、變異和中斷等三種關係;橫向運行是指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上社會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為交叉滲透、制約、促進和轉化等關係。
①社會良性運行
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高度適應的體現,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理想模式。這裡所指的運行是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思想文化之間,社會各個系統之間(包括社會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交換)以及系統的不同部分、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相互促進;社會障礙、失調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範圍內。社會良性運行因層次和程度不同而表現出多層次性和多樣性。
②社會中性運行
指社會運行有障礙,發展不甚平衡,包括較多明顯的不協調因素。但是,它們還未危害、破壞社會的常態運行。也可以稱作有障礙的常態運行。這是一種介於良性運行和惡性運行之間的中間狀況,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它有可能向前者發展,也有可能向後者退化。
③社會惡性運行
指社會運行發生嚴重障礙,這種障礙破壞了社會的常態運行,社會出現嚴重的離軌、失控現象。
社會運行大體上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表現方式。
1.縱向運行,即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社會系統在其前後相繼的縱向運行中表現出了如下一些基本關係:
第一,繼承關係,即後來的社會接受了過去社會所留下的遺產。人類社會今天所以形成了如此燦爛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繼承了數千年以至數萬年的歷史成果。當然,繼承關係是沒有價值取向的,即所繼承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東西。歷史上的一些糟粕現象,也常常被後來的社會系統或某些子系統所繼承。
第二,變異的關係,社會縱向運行雖然繼承了過去的東西,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而是隨時修改著、變化著。社會的變異有多種表現:有些僅在原來的基礎上發生微小的變化,如人的形體的變化;而另一些則是巨大的變化,甚至是根本的變革與創新,如社會由無階級社會進入階級社會、文字等精神文化的創造、蒸汽機等物質文化的發明。當然,無論怎樣的創新,它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總可以從原來的社會系統中找到它的根源或根據。
第三,中斷的關係。在社會縱向運行中,有很多東西被歷史發展所拋棄。有些是因條件變化了,後來已無存在的必要;但另一些是至今仍有存在價值的,卻因種種變故,出現了發展的中斷,如我國歷史上一些古方、古法、古書、古典的失傳等。
2.橫向運行,即社會諸要素、社會諸系統的交互作用
社會橫向運行與社會縱向運行一樣,也表現出了一些基本關係:
第一,交叉與滲透的關係。社會是一個整體,社會各要素、各系統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生活中,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政府本是政治系統的重要因素,但它卻總是同時承擔著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思想功能。
第二,制約的關係,即社會某些要素、子系統的功能的發揮會限制和約束另一些要素與子系統的發展。如經濟的不發達常限制了文化、思想的發展。如法制系統的健全,約束了違法行為的發展,現代人口理論的發展限制了無計劃人口再生產狀況的發展。
第三,促進的關係,與制約關係正相反,它指一個系統功能的發揮對另一系統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就是相互促進的。第四,轉化的關係,即一種要素轉變為另一種要素、一個系統的問題轉變為另一系統的問題。例如,一對本來是業緣關係的同事,通過接觸,建立了感情,便可能發展為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
總之,無論縱向運行還是橫向運行,社會諸要素與諸系統都表現出了相互聯繫、交互影響、交互作用的特點。
1.國內條件
①生態環境條件
②經濟條件
③政治條件
④人口條件
⑤文化和心理條件
2.國際條件
①國際經濟條件
②國際政治條件
③國際文化條件
在社會要素、社會各個部分交互作用下,評價社會運行狀態的原則主要有:
1綜合性原則。
穩定社會運行
2協調性原則。
社會系統及其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之間要相互配合,首先是結構性協調,即社會要素的聯繫具有較高的有序性、較合理的比例關係和排列方式、較嚴密的組織構成;其次是功能性協調,即社會各系統的活動和作用相互配合和促進;最後是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協調。
3滿足需要的原則。
這是衡量社會運行狀態的根本原則。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活動的承擔者和社會運行的推動者。所謂社會運行歸根結底是人類自身的運行。評價社會運行狀態最終要用人類自身發展的狀態來說明,直接標誌就是人類需要滿足的程度。它是前兩個原則的落腳點。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運行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社會運行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又是一個人的自覺活動的過程,人們可以在尊重社會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社會運行進行調控,使社會運行保持一種協調有序的發展狀態。人們在對社會運行進行調控時,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手段;但就社會調控的全面性而言,最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有三種:
1.社會計劃
社會計劃即人們為了調控社會運行的狀況,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和有計劃的社會變遷,而對社會的有關係統、社會生活的有關方面發展所作出的規劃。社會計劃的制定必須做到:一是全面做好社會調查研究。通過社會調查研究,掌握社會運行的歷史和現狀,為社會計劃的制定奠定堅實的經驗基礎。二是形成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社會計劃的制定是一項全局性、宏觀性和長遠性的戰略決策,必須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採取科學的決策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集思廣益,符合民情、體現民意、尊重民心。
2.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
“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雷蒙德·鮑爾( Raymond Bauer)在其1966年發表的《社會指標》一書中提出,很快成為社會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20世紀60-70年代,世界範圍曾經形成一場“社會指標運動”。
社會指標是描述和評價社會整體及其各方面存在和運行狀況的項目及其數值。社會指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根據研究範圍,社會指標可以分為總體性指標、部門性指標和專題性指標;根據指標的性質,可以分為客觀指標(反映社會現象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狀況的指標)和主觀指標(反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願望、評價和態度等方面的指標)。
社會指標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描述功能。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進行客觀描述,如實反映情況,主要說明“是什麼”。
(2)解釋功能。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進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並作出因果解釋,回答“為什麼“。
(3)評價功能。社會指標可以作為一種測量尺度,用它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變化情況進行測量分析和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和分析,就可以針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發展進程作出適當的判斷和評價。
(4)監測功能。社會指標猶如現代化企業中自動控制中心的各種儀錶所顯示的數字,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監測整個社會這架大機器的運轉情況,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進行宏觀調控。
(5)預測功能。根據已經佔有的基本數據資料,在對過去和現在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索所研究的社會現象的變化發展規律,從而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3.社會預測(social predication)
社會預測徠是對社會整體及其各主要方面的發展狀況和趨勢所做的預計和推測。社會預測具有超前性、探索性、可檢驗性和或然性(不精確性)等特點。在社會學研究中,社會預測的重點主要是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問題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社會預測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社會預測的範圍,可以分為宏觀預測、中觀預測和微觀預測;根據社會預測的時間,可以分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和短期預測;根據預測結果的性質,可以分為定性預測、定量預測和綜合預測。
(一)社會運行的動力機制
1.社會需要是社會運行的動力源
2.社會運行動力機制的結構
(二)社會運行的整合機制
1.整合對象
2.整合中心
3.整合過程
(三)社會運行的激勵機制
1.激勵標準
2.激勵手段
3.激勵過程
(四)社會運行的控制機制
1.控制手段
2.控制對象
3.控制過程
(五)社會運行的保障機制
1.保障對象
2.保障手段
3.保障過程
中國古代關於社會運行的研究: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於社會運行已有所研究。他們在考察王朝興衰、總結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將社會運行基本狀態分為“治”與“亂”或“大治”與“大亂”兩類。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南朝的“侯景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等。“治”與“亂”均是對社會運行狀態的綜合考察與評價。
所謂“大治”通常指這樣一種社會狀態: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物資供應豐富、社會安定、秩序良好、政治清明、政局穩定、領導集團能勵精圖治有所作為、選賢任能等等。
所謂“大亂”則是與上述截然相反的狀態。東漢末年思想家仲長統不僅對橫向社會運行作了治與亂的研究,而且從縱向角度考察了封建王朝的運行狀態。他將封建王朝的發展分為興起、保守和沒落3個階段,認為歷代王朝均處於治與亂的交替變化發展之中。在交替運行中,亂世時間長而治世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