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良佐的結果 展開

陳良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陳良佐,1929年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

簡介


陳良佐(Liang-tso Chen, 1929- )1957年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畢業,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1986.10- )。

著作


〈從人口推測大月氏烏孫的故地〉,《大陸雜誌》37.3(1968):8-31。
西漢異族封侯之分析〉,《大陸雜誌》40.3(1970):28-33。
〈井、井渠、枯、轆轤之使用及其對我國古代農業之貢獻〉,《思與言》8.1(1970):5-13。
〈中國古代農業施肥之商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4(1971):829-842。
〈試評黃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東方雜誌》復刊6.8(1973):60-65。
〈我國歷代農田施用之綠肥〉,《大陸雜誌》46.5(1973):20-47。
〈我國歷代農田施用之泥肥〉,《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1974):107-138。
〈我國鍊鋼史中的一個問題〉,《大陸雜誌》49.6(1974):1-4。
〈漢受降城位置之商榷〉,《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1975):91-107。
〈我國農田施用之堆廄肥〉,《大陸雜誌》52.4(1976):36-43。
〈我國籌算中的空位—零—及其相關的一些問題〉,《大陸雜誌》54.5(1977):238-250。
〈我國水稻栽培的幾項技術之發展及其重要性〉,《食貨月刊》復刊7.11(1978):1-10。
〈我國歷代農田之施肥法〉,《大陸雜誌》56.5(1978):18-35。
〈我國傳統的鍊鋼法〉,《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頁189-209。
〈先秦數學的發展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63-320。
“The Origi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Early Methods of Rice Cultivation,”《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5(1978):441-446。
〈我國內地棉花的推廣和栽培法〉,《大陸雜誌》57.6(1978):27-40。
〈我國歷代輪種制度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2(1980):281-313。
〈古代的金屬工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2(1981):323-390。
〈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收入《第一屆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頁751-773。
趙爽勾股圓方圖注之研究〉,《大陸雜誌》64.1(1982):33-52。
〈我國古代的青銅農具—兼論農具的演變(上)〉,《漢學研究》2.1(1984):135-166。
〈我國古代的青銅農具—兼論農具的演變(下)〉,《漢學研究》2.2(1984):363-400。
〈我國古代的麥(上)〉,《大陸雜誌》70.1(1985):15-40。
〈我國古代的麥(下)〉,《大陸雜誌》70.2(1985):18-46。
〈我國歷史上人工栽培的食用香蕈〉,《科學史通訊》4(1985):3-6。
〈我國歷代農田施用的油粕肥料〉,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307-345。
〈從《漢書‧地理志》試論我國古代黃河下游的黃河主流及其分流〉,《大陸雜誌》72.3(1986):1-27。
〈《九章算數》圓田術劉徽注之研究〉,《漢學研究》4.1(1986):47-81。
〈《九章算數》圓田術祖沖之注〉,《漢學研究》5.1(1987):193-228。
〈《周髀算經勾股定理的證明與「出入相補」原理的關係—兼論中國古代幾何學的缺失和局限〉,《漢學研究》7.1(1989):255-281。
春秋時代銅農具普及的程度及其使用的範圍—兼論南方的青銅文化〉,收入《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新史學》2.1(1991):1-49。
〈「中國歷史地圖集」湖北胡河道芻議〉,《漢學研究》9.1(1991):91-126。
〈中國傳統數學位與象的結構〉,《漢學研究》10.1(1992):137-179。
〈再探《周髀算經》句股定理的證明〉,《漢學研究》11.2(1993):113-135。
〈語言與位值表數制之形成〉,《清華學報》新25(1995):193-235。
〈再探戰國到兩漢的氣候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2(1996):323-381。
〈從生態學的交會帶 (ecotone)、邊緣效應 (edge effect)—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收入《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