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
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重要民族之一
烏孫人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人的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人與月氏人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游牧,北鄰匈奴人。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人攻殺(據《漢書·張騫傳》),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於收養成人,後來得以復興故國。
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於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單於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攻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南遷大夏境內,但也有少數人仍然留居當地。在塞種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人便放棄了敦煌祁連間故土,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種人,月氏人一道游牧。從此烏孫日益強大,逐漸擺脫了匈奴的控制。根據考古學家發現的烏孫古墓群和其他遺跡表明,從天山以北直至塔爾巴哈台,東自瑪納斯河,西到巴爾喀什湖及塔拉斯河中游的遼闊地區,均為當時烏孫人的牧地,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時,烏孫與北魏關係密切。遼代曾遣使入貢。如今是哈薩克族的一個大部落。烏孫人是受塞種人影響很深的操突厥語的古代民族,烏孫人以游牧的畜牧業為主,兼營狩獵,不務農耕,養馬業特別繁盛。
昭蘇縣自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統屬於漢朝在西域設置的西域都護府,迄今兩千多年,一直是祖國西北邊陲重地,歷史上扼東西陸路交通要衝,夏塔古道、木扎爾特隘口,就是祖國內地經伊犁,通往中亞、西亞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
烏孫族屬向有數說
烏孫伊犁河一瞥
二、東伊朗族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一些考古學家以A.H.伯恩什坦為代表認為烏孫人很可能屬於東伊朗族。特別是從50年代起,蘇聯考古學界有更多的學者認為烏孫人是東伊朗族塞人(即中國史籍中的塞種人,亦稱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與烏孫文化是一種文化的兩個階段。烏孫人於西漢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於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帶,國都赤谷城位於伊塞克湖南岸,另說在納林河畔。
烏孫人的種屬不清楚,提到烏孫人種族形態學的資料很少。唐代顏師古對《漢書·西域傳》作的一個注中提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按此說法,烏孫人應為赤發碧眼、淺色素之歐洲人種。
烏孫人西遷前居於河西地區,迄今為止河西走廊地區出土的先秦時代人類學材料都無例外地顯示出蒙古人種支系類型的特點。這說明烏孫人西遷之前.在河西地區居住的是蒙古人種集團,與史書所記烏·孫人的人類學特徵矛盾。與甘肅相鄰的新疆東部如哈密地區發現有公元前10~公元前5世紀人類骸骨,經研究為歐羅巴人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烏孫人或許與新疆東部的古代歐羅巴人種有關,他們也許是從新疆進入河西的。
中外學者比較了蘇聯中亞地區和我國天山以北地區烏孫時代的人類學材料,認為形成烏孫民族的人類學類型的大人種基礎是歐羅巴人種。人類學材料還說明,烏孫人有許多類型,烏孫人與天山地區塞人似為同一種民族集團。烏孫人不能簡單地直接與今天哪個民族掛上鉤。
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游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據《漢書張騫傳》),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於(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養成人,後來得以復興故國。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於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西遷時間另有兩說:一說為公元前3世紀末;一說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單於時),至伊犁河流域,趕走久在當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單於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擊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遂步塞人後塵亦南遷大夏境內(另說約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間),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烏孫昆莫獵驕靡感念匈奴單於救護自己的恩德,卻又不願長此蜷伏於匈奴肘腋之下,因此當張騫奉漢武帝命前來向他建議返回敦煌祁連間故地,以便與漢朝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他曾堅決謝絕,可是在他了解到漢朝國富兵強以後,又願與漢朝聯姻,得藉漢朝以自重。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下嫁昆莫,贈送甚豐。匈奴聽到烏孫與漢朝聯姻以後,亦遣女與昆莫成婚。昆莫以細君為右夫人,以匈奴女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婦而右細君,顯然是因為他仍畏懼匈奴的緣故。烏孫族有這樣的習俗:婦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孫或其它親屬。細君為人懦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於善意,勸她改嫁他的孫子軍須靡。細君上書請示漢朝皇帝,漢廷為了實現與烏孫合力對付匈奴,命其遵照烏孫習俗行事。細君與軍須靡成婚後,生一女,不久病逝。漢又遣楚王劉戊之孫女解憂與軍須靡成婚。解憂公主生性潑辣,決意為完成漢與烏孫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軍須靡立。軍須靡繼位以前也娶過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幼,而軍須靡病危,遺囑由其叔父之子翁歸靡攝政,等到泥靡年長立為昆彌。翁歸靡攝政后,號肥王,解憂又與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長子名元貴靡。
漢武帝元狩二、三年間(公元前121~前120),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在隴西一帶大破匈奴,匈奴渾邪王投降,隴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間,漢武帝在隴西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與此同時,烏孫的領土也向東擴張到今新疆呼圖壁河流域。在漢朝與烏孫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匈奴聯合車師國先後向烏孫進攻。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因解憂公主與昆彌翁歸靡遣使上書,熱望漢朝出兵以救烏孫。漢發兵15萬騎,由五位將軍率領分道並出,並遣校尉常惠持節助烏孫作戰。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與烏孫兵大敗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單於自率數萬騎兵進攻烏孫。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烏桓、烏孫乘機由北、東、西三面進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產損失二分之一,從此大見衰弱,屬國瓦解。漢武帝派張騫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計劃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經營,終獲成功。烏孫昆彌翁歸靡深感漢恩,擬立漢外孫元貴靡為嗣,並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漢公主為夫人。漢宣帝選定名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貴靡。
公元前60年,烏孫昆彌翁歸靡死。常惠送少主行抵敦煌,聽到昆彌翁歸靡已死,烏孫貴人立軍須靡之子泥靡為昆彌,號狂王。宣帝得知后,召還少主,婚事作罷。解憂公主又與狂王成婚,生一男名鴟靡。解憂公主與狂王不和,這時候烏孫貴人也分為親漢與親匈奴兩派。解憂公主謀殺狂王不遂。兩派勢將干戈相見,狂王之子將公主和漢使圍於赤谷城中數月。西域都護鄭吉發諸國兵援公主。翁歸靡與匈奴婦所生子烏就屠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憂公主侍者馮嫽問狀,復遣馮嫽持節回烏孫,詔立解憂公主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並遣常惠率軍屯赤谷,為大小昆彌劃分人民與地界;大昆彌得戶6萬餘,小昆彌得4萬餘。沒過多久,大昆彌元貴靡與其同母弟鴟靡皆病死,這時解憂公主行年七十,上書漢朝皇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冬,她帶著孫男孫女三人回到了長安,於黃龍元年(公元前49)去世。
從公元前53年起,烏孫有了大小昆彌兩個王統,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內訌迭起、變亂叢生。終前漢之世,漢朝皇帝和西域都護儘力設法為烏孫排難解紛。《漢書·西域傳》總結這一情況說,從烏孫分立兩昆彌后,“漢用憂勞,且無寧歲”。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與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烏孫仍有大小昆彌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單於為漢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烏孫,可見在後漢時期,烏孫仍與匈奴時有聯繫。
公元5世紀初,烏孫因蠕蠕(柔然汗國)入侵,西遷蔥嶺山中,不久為之所滅。但烏孫西遷時,也有一部分人留居當地。
職權
烏孫西遷前,游牧於敦煌、祁連一帶,接近中原地區,受漢文化影響,官制制定上有參考漢制。
昆莫(昆彌、昆靡):烏孫之王。
三個稱謂都是一樣,“莫”與“彌”可以互換,“彌”與“靡”是同音字。“昆”、“莫”、“彌”、“靡”是烏孫語音,在古昆莫、突厥語或今天的維吾爾及哈薩克社會中,“昆莫”、“昆彌”及“昆靡”可以解釋為“天子”,“靡”是“昆靡”的簡稱。烏孫統治者借天神之說駕馭臣民,所有烏孫統治者名字之後都有“靡”一字。昆靡擁有強而有力的權威與及享有甚高的尊嚴,掌握全國的政治、軍事及經濟文化之權。
相大祿:據章太炎考證,“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祿”是“相”的烏孫語音,並稱“相大祿”。相大祿位高權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權,職權相當於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將:與匈奴相同,以左為尊,左大將在右大將之上。烏孫左、右大將相當於匈奴左、右賢王以下的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均由王族成員擔任,握有一定數量的的軍隊。
侯:又名翕侯,全國共三人,是地方的軍政長官。烏孫翕侯與大月氏翕侯同樣是部落首領,不過前者的實力比後者弱小,沒有割據一方。
左、右都尉:與秦的衛尉相似,《漢書·百官公卿表》:“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
大監:烏孫設大監二人,職權應該與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員事務。
舍中大吏:大吏的屬官。
騎君:職權不明。
譯長:掌管翻譯事務。
奴隸制與氏族制
匈奴在兩漢時期實行奴隸制度,烏孫與匈奴關係密切,相信烏孫吸收了匈奴的奴隸制度。烏孫曾經在戰爭中掠取人口,在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對匈奴一役,烏孫軍隊攻擊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漢書.西域傳》記“獲單於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烏孫皆自取所虜獲。”,相信被掠人口最終成為統治階層的奴隸。在昭蘇縣木札特山山口,中國的考古隊伍在六十年代初發掘了一座較大型的烏孫墓葬,並發現一個奴隸殉葬坑,反映烏孫是一個奴隸社會。
烏孫也實行氏族制。昆莫以至翕侯都擁有自己的地域、民眾,是氏族社會的痕迹。《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后烏就屠不盡歸諸翕侯民眾”是一項證據。
氏族首領有一定的勢力,可以凌駕昆莫的意願。《漢書·西域傳》記烏孫昆莫獵驕靡希望以長孫軍須靡為繼承人,身為大祿的次子不滿,率領部眾割據一方,獵驕靡只能妥協。軍須靡死後,兒子泥靡礙於叔父大祿的勢力,讓位給大祿的兒子翁歸靡。
原始氏族社會的部落首領議事會對族中事務有無上權威。翁歸靡原屬意有漢族血統的元貴靡為繼承人,西漢宣帝應允,烏孫貴族卻能違抗兩人的意願擁立帶有匈奴血統的泥靡為昆彌,是原始氏族制議事會的遺存。
烏孫君主
一般而言,被繼承者生前的家庭身份、官職及妻妾(後母)會由長子繼承。不過,長子繼承製並不是唯一繼承製度,“子以母貴”是可能的。此外,未成年的兒子沒有繼承權,因此當被繼承者的兒子尚未成年,繼承權將屬於被繼承者的的兄弟。如果繼承者因種種原因未能繼承,繼承權將由未能繼承者的兄弟獲得,甚少行長孫繼承製。
烏孫跟匈奴一樣,實行收繼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遺存。群婚制沒有配偶的觀念,婦女屬於整個部落的男子。寡婦由繼承者(繼子)或夫家親屬收繼。主要原因有三:
1、烏孫各部落散落在遼闊的草原上,相隔甚遠,西域諸國之間又常有徵戰,因此烏孫人對外非常封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則非常緊密。
2、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機會接觸,令喪偶的婦女改嫁困難,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員收繼。
3、在烏孫,生產以家族為單位,收繼婚的實行保持家族完整和穩定。倘若繼承者的生母年紀老邁,她常會由繼承者負責贍養;年輕的就會在夫家家族內改嫁。
我國西部的帕米爾高原,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很早以前,西域即波斯國王曾夢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從此他不忘夢中人,就派兩名大臣前去求親。大臣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中國,並向中國皇帝獻上求親的書信。皇帝被國王的誠意所感動,許嫁了公主,還派男女侍從隨行。當他們到達帕米爾時,道路因戰爭受阻,不能通行。為了公主的安全,他們在險峻的高山上築起城堡宮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從們都在山下守衛。後來戰爭平息,他們準備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據宮女說,公主住在高山上,每當正午時分,有一位美丈夫,從太陽上下來,與公主相會……。兩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決定在這裡暫時住下,免得招來殺身之禍。後來,公主生了一個男孩,成了當地一個名叫朅(qie)盤陀國的第一代國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囑咐她的兒子國王說:“我是東土之人,死後要把我埋在宮室東方一百步的地方,讓我的墳墓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後,國王一一照辦。
這就是關於“公主堡”的傳說。雖然傳說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屬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實。在我國歷史上,獻身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的傑出婦女,幾乎史不絕書。漢代的細君和解憂,就是其中兩位代表。
烏孫
張騫提出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張騫以中郎將(統領皇帝侍衛的較高將領)的資格,率副使、將士三百餘人,攜帶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烏孫、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中亞巴爾喀什湖至鹹海之間)等地。
張騫到達烏孫后,說明漢朝願與烏孫結親連好,共擊匈奴。然而,烏孫對漢朝不甚了解,加以歸屬匈奴已久,態度猶豫不決。直到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烏孫才派使者數十人,隨同來漢朝察看情況。烏孫使者回國后,盛讚漢朝的廣大和富庶。約在公元前110年左右,烏孫再一次派遣使者來獻良馬,正式要求與漢朝和親。於是,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下嫁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漢武帝對這次聯姻非常重視,除了賜乘輿及御物之外,特置屬官、宦官和侍御數百人隨公主出嫁,贈送的嫁妝極為豐厚。獵驕靡立細君公主為右夫人。不久,匈奴聞訊,也將單於的女兒嫁給昆莫,被立為左夫人。
細君公主身處異域,語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體衰,只好自製宮室獨居,生活異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帳篷)為室兮旃(zhān,即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hu,天鵝)兮歸故鄉。”歌中表達了她的苦悶的心情。漢武帝知道后,對細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攜帶帷帳、錦繡等物,到烏孫表示慰問。
根據烏孫保存著父死子可娶後母為妻,見死弟可娶其嫂為妻的風俗習慣,獵驕庫為了保持與漢朝的政治聯姻,要求細君改嫁給他的孫子軍須靡。當獵驕靡上書漢武帝提出這種要求時,漢武帝回答說:“要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辦事,我們要聯合烏孫共滅匈奴。”於是這位漢家公主就又改嫁給年青的軍須靡。後來軍須庫即位為昆莫。他們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細君就死了。
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細君公主死後,漢王朝封楚王戊的孫女解憂為公主,下嫁軍須靡。
解憂在烏孫生活了五十餘年,先後嫁給軍須靡、翁歸靡、泥靡為妻,對烏孫的政治生活影響很大。她與翁歸靡生有三男兩女。長子元貴靡後來繼立為烏孫昆莫,次子萬年做了莎車(今新疆莎車)國國王,三子大樂為右大將,長女嫁龜茲(今新疆庫車)王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這些子女在烏孫、莎車和龜茲,地位都非常顯要。
不僅如此,在政治上解憂公主還幫助和支持翁歸靡,促進和發展了烏孫與漢朝的關係。自漢昭帝末年,到漢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連發兵攻打烏孫,奪走許多地方,還強迫烏孫將解憂公主送往匈奴,斷絕與漢朝的關係。因此,解憂公主與翁歸靡派使者上書漢廷,表示願與漢朝軍隊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71年,漢朝發十五萬大軍,與五萬烏孫軍隊聯合,打敗了匈奴,擒獲匈奴單於的叔父、嫂嫂、名王(親王)和都尉以下四萬餘人,還虜獲馬、牛、羊、驢、駱駝七十餘萬頭。這次重創匈奴的戰役,扭轉了西域的政治形勢。
從此,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歸靡再次上書,表示願立漢朝的外孫元貴靡為嗣,要求再派漢公主聯親,加強漢朝和烏孫的關係。漢宣帝派解憂的侄女相夫為公主,下嫁元貴靡;烏孫也派使者三百人,來漢朝迎娶少主(即相夫)。當少主一行到達敦煌時,得知翁歸靡已死,烏孫貴族另立軍須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泥靡為昆莫。漢朝對此十分不滿,決定迎回少主。
泥靡號稱“狂王”,繼位之後,娶解憂為妻,生一子叫鴟(chī吃)靡。但是,解憂公主與泥靡之間,關係非常緊張。泥靡為人暴戾,烏孫政局不穩。解憂公主決定翦除這位“為烏孫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機會將他擊殺。結果,泥靡受傷逃走,他的兒子細沈瘦,發兵將解憂公主圍在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提克)。過了幾個月,漢西域都護(駐西域地區的最高長官)鄭吉發兵救公主,細沈瘦才被迫退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狂王傷逃之後,原翁歸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烏就屠,揚言母家匈奴將派來大軍,乘機在北山聚眾作亂。接著,他襲擊狂王,自立為昆彌(即昆莫)。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派破羌將軍辛武賢率兵到敦煌待命,以準備應急。
眼看一場干戈即將爆發,當時的西域都護鄭吉,深知馮嫽的丈夫右大將,與烏就屠關係很好,便請她去說服烏就屠。馮嫽原是解憂公主的侍者,隨解憂到烏孫后,嫁給烏孫右大將,人們管她叫馮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長外交,享有一定威望。烏就屠聽說漢軍嚴陣以待,不得不聽從馮嫽的勸告,並希望能得到一個小封號。最後,漢宣帝任命馮嫽為漢使,詔烏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貴靡為大昆彌,封烏就屠為小昆彌。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願得為骸骨,葬漢地”,當時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將她迎回長安,同來的還有孫子和孫女三人。大約過了兩年,解憂公主就與世長辭了。
漢代的細君和解憂,與歷代其他獻身民族團結的歷史人物一樣,都為發展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人們為了紀念她們,或者將她們的事迹載入史冊,或者編成故事流傳,就象“公主堡”的傳說那樣,讓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
清初,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蘇等地區的很多維吾爾族百姓經過古道舉家遷移至伊犁地區的昭蘇。這古道也是國內外探險愛好者涉足的古道。
烏孫古道北銜準噶爾盆地,南控塔里木綠洲,是貫通天山南北的咽喉,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都要爭奪這塊寶地。漢武帝為了與烏孫結好而對抗匈奴、隋唐時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統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與突騎施的交好等等,都是通過烏孫古道來實現的。
1949年三區革命軍從瓊庫什台出發,經阿克布拉克達坂,到達拜城的黑英山,以此為基地,轉向西攻下了拜城,而在繼續向西攻打阿克蘇的戰鬥中,遭遇頑強抵抗和反擊,最後奪取了夏特古道南口,經夏特古道返回伊犁。
帝王姓名 | 世系 | 在位年代 | 死因及陵址注 |
軍須靡 | 獵驕靡之孫 | 前105-前72 | 病卒 |
翁歸靡 | 軍須靡堂兄 | 前72-前60 | 病卒 |
泥靡 | 軍須靡之子 | 前60-前53 | 被烏就屠所殺 |
烏孫小昆彌世系表 | |||
帝王姓名 | 世系 | 在位年代 | 死因及陵址注 |
烏就屠 | 翁歸靡之子 | 前53-前21 | 病卒 |
拊離 | 烏就屠之子 | 前21 | 被其弟日貳所殺 |
安日 | 拊離之子 | 前21- | 死年不明被降民所殺 |
末振將 | 安日之弟 | 前11年 | 被大昆彌伊秩靡所殺 |
安犁靡 | 安日之子 | ? | |
前11年後,小昆彌世系不明 | |||
烏孫大昆彌世系表 | |||
帝王姓名 | 世系 | 在位年代 | 死因及陵址注 |
元貴靡 | 翁歸靡之子 | 前53-前51 | 病卒解憂公主所生 |
星靡 | 元貴靡之子 | 前51 | 病卒 |
雌栗靡 | 星靡之子 | 前51-前11 | 被殺 |
伊秩靡 | 解憂公主之孫 | 前11 | |
伊秩靡以後,大昆彌世系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