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漢代傑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方的哥倫布”。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大事件

-0164

出生

約前164年,出生於漢中郡成固縣。

-0139

出使西域,被扣於匈奴

建元二年(前139年)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被匈奴的右部諸王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于(老上單于之子)。

-0129

逃出匈奴,到達大宛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經車師后,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到達大宛后,通過大宛國王的幫助被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此後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

-0128

歷經坎坷,逃回長安

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因通過青海羌人地區時,羌人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被封為太中大夫。

-0119

第二次出使西域,完全開闢絲綢之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被任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0114

病逝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騫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

首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被匈奴的右部諸王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於(老上單於之子)。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經車師后,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到達大宛后,通過大宛國王的幫助被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此後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
張騫出塞
張騫出塞
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因通過青海羌人地區時,羌人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被封為太中大夫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被授予校尉職位,從大軍出擊漠北。
元狩元年(前122年)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元狩二年(前121年)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

二使西域

張騫出塞 圖
張騫出塞 圖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被任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長久以來西北邊防的隱患逐漸消弭。
元鼎二年(前115年)偕烏孫使者數十人返抵長安。

主要成就


連通西南

張騫畫像
張騫畫像
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后,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正是由於張騫的報告和記述,漢庭才了解到華夏的外部世界。
張騫在大夏時,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蜀布,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於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后,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
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於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採納了張騫的建議,並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這就是《史記·大宛列傳》里記載的“乃復事西南夷”。
張騫雕像
張騫雕像
自遠古以來,中國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庄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後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並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后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於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庄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於其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後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繫。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西域歸漢

張騫像
張騫像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后,烏孫國與西漢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此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漢與西域諸國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開始到來。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係,為後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漢朝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物,保護往來的商旅。從此,西域正式歸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人物評價


總述

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方的哥倫布”。
1992年9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臨行時漢武帝送別的場景。選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畫,此畫分為三個部分,即“漢武帝甘泉宮拜祭金人”、“漢武帝送別張騫”、“張騫到大夏國”。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就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才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在張騫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後,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啟程。漢武帝開通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為了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但戰爭結束了,被張騫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著這條閃爍著絲綢光芒的道路,湧進西漢首都長安。絲綢之路,一條由開拓者張騫走在最前面的萬里通途,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張騫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同時,也通過他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樑,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中國漢代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代評價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魏徵(唐代名臣):張騫鑿空之開遠夷,通絕域,體現出“開”、“通”的成功,動機在於“宏放”的文化追求。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張豈之(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沒有張騫出使西域,也就不會有絲綢之路的開闢。沒有絲綢之路的開闢,也就不會有了漢朝和西域以及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義十分重大。
芮傳明(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絲綢之路這個歷史,大致上可以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古代的中外關係史,因為它的範圍不僅僅涵蓋了經濟和貿易,或者只是某些商品,而是涵蓋了中外交流的各種關係的方方面面。
徐泓(台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比如說宗教,許多這個西方、或者東南亞、南亞的宗教,像佛教傳進來,也都是從這一條路進來的。
朱維錚(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它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還有跟這些有關係的奢侈品都會跑進來,那就是文化交往。
肖雲儒(文化學者):絲綢之路,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象徵,具體的絲綢已經可能風化了,但是絲綢的閃光,帶給我們的是一條閃光之路,文化閃光、和平閃光、歷史閃光、意志和品格閃光的路。
比楚林(俄羅斯學者):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在中國史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美洲之發現在歐洲史上的重要”。

後世紀念


張騫墓

張騫墓
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張騫紀念館中。張騫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為紀念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而建,位於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千米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
張騫墓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戰間西北聯合大學曾對此墓做簡單發掘,出土漢代器具,確定為張騫真墓。周圍有古柏環繞,墓前有石碑四通(以清乾隆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漢博望侯張騫之墓”最為有名)、漢代石虎一對。大門前豎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組成的石華表一對。1988年修起了漢代闕式大門門樓,鋪設了墓園甬道,栽種了名貴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氣勢雄偉的三間獻殿,東西牆壁上懸掛有“張騫出使西域圖”和“鑿空圖”。1993年7月,修起了長3千米、寬10米的旅遊專線公路,可由城固縣城直達紀念館。
張騫墓申遺,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的一個亮點,2013年2月1日前由中國和中亞兩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交申遺文本,2013年6月接受聯合國專家檢查驗收。2013年10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對張騫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行了實地驗收評估。國際專家在現場對申遺的各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張騫墓作為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張騫紀念館

張騫紀念館
張騫紀念館
張騫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墓地在縣城西2.3千米處饒家營村,現為張騫紀念館,陝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整體以獻殿為中軸,對稱分佈。獻殿內置著名書畫家張重光所繪大型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圖”。東西配殿為展室,分別推出“張騫生平偉績”展覽和具有鮮明陝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展覽。闕式大門青磚筒瓦,古樸大方,兩闕相對,飛檐斗拱,再現了兩漢宮闕的建築特色。
1986年與1993年兩屆“張騫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裡召開,大力弘揚張騫“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今,城固每年舉辦一次張騫文化藝術節。

史籍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後漢書·西域傳》
《史記·大宛列傳》
《漢書·西域傳》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後漢書·西域傳》

藝術形象


歌劇形象

歌劇《張騫》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2005年電視劇《漢武大帝》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