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音樂
未來主義音樂
1. 2. 4.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14年,義大利未來派作曲家盧伊吉。羅索洛與曾在1911年發起過“未來主義”運動的作家F.T.馬里內蒂合作,在米蘭舉辦了第一場未來主義音樂會,節目由“四個噪音網”組成,標題如下:
1. 首都的覺醒;
2. 汽車和飛機的會戰;
3. 賭場陽台上的晚餐;
4. 綠洲中的衝突。
音樂會上所用樂器是專門為演奏未來主義作品設計的嗡聲器、爆炸器、雷鳴器和消音器等。音樂會一演奏者與聽眾間的毆鬥而告終。
不難看出,未來主義音樂的一大特點是:作品中大量使用噪音,歌頌所謂的機械文明,表現都市生活。羅索洛曾在《噪音的藝術》一書中首先提到開闢噪音音源的理論,書中寫道“我們將把金屬窗板的碰擊聲、砰砰作響的關門聲、人群嘈雜之聲、火車站、冶鍊廠、磨坊、印刷廠、動力站和地下鐵道的喧鬧聲在我們心中編成管弦樂曲,以娛樂自己。”
音樂會之後,馬里內蒂(墨索里尼的熱情崇拜者)為未來主義音樂所下的定義:“極為經濟的、性感的、大膽的、航空的、機械的充滿活力的綜合表現。”
(此作品曾發表在1991年第2期《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