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

現代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

徠未來主義是現代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旨在根據人類以往的發展和科學知識來預言、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規劃目前的進程,更好地適應未來。其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40年代,社會發展理論以政治發展為主,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心理,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奧威爾等;第二階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討論經濟發展為主題,反映了戰後經濟恢復時期和60年代經濟大發展時期的特點,代表人物有加爾布雷斯、羅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階段是70年代以後,以科技發展為基本格調,反映了對新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生活圖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羅馬俱樂部的成員丹尼爾·貝爾、赫爾曼·卡恩、阿爾溫·托夫勒、布熱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涵蓋範圍


綜述

馬里內蒂
馬里內蒂
現代文藝思潮之一。1909年義大利馬里內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佈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的所謂"心境的併發性"。
義大利詩人、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馬里內蒂於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誌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未來主義Futurism馬里內蒂在1909年的開山的概括性宣言之後,自己動筆或參加草擬一系列關於詩歌、戲劇、建築以及其他各種藝術的宣言。他於1905年在巴黎創辦《詩歌》雜誌,後來又創辦同名報紙以發表該派的作品。
馬里內蒂前往英國、法國、德國和俄國招兵買馬時,對英國渦紋主義的創始人路易斯的繪畫以及詩人阿波里耐的作品都產生了影響。馬里內蒂的俄國之行為一種俄國未來主義打下了基礎,這種未來主義遠遠超過義大利的胎模,具有革命的社會和政治觀點。馬里內蒂影響了兩個被認為俄國未來主義開山祖的俄國作家,一是赫列勃尼科夫,他始終是個詩人和神秘主義者;一是年紀較輕的馬雅可夫斯基,他後來成為「革命詩人」和代表他那個時代的大受歡迎的發言人。
1912年12月,俄國人發表了他們自己的宣言,標題為《給大眾品味一記耳光》,這是前一年5月的義大利宣言的回聲。俄國的未來主義者主張拋棄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拋棄當時流行的俄國象徵派詩歌,號召創立新的實驗性寫詩方法。俄國和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詩人全都拋開邏輯的句子結構,廢棄傳統的詞法和句法。未來主義詩歌往往是亂七八糟地擺放一些單詞,把它們的意義剝掉,單單採取它們的聲音。未來主義派是全心全意支持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第一個藝術家團體,從而企圖控制革命后的文化並創造一種能夠與革命文化的日常活動的各個方面結為一體的新藝術。他們受到蘇聯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員盧納察爾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的寵愛,並被委派擔任重要的文化工作職位。但是,俄國未來主義者標新立異的文學技巧以及他們的造反和革新的理論前提都顯得太不穩固,難以成為建立一種比較廣闊的文學運動的基礎。到1930年馬雅可夫斯基去世時,未來主義者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建築

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界各領域的冠以“未來主義”名稱的宣言紛紛發表。1914年7月,義大利年輕的建築師聖伊里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築宣言》,激烈批判了復古主義,認為:歷史上建築風格的更迭變化只是形式的改變。因為人類生活環境沒有發生深刻改變,而現今這種改變卻出現了,因此,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的旅館、火車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以及對我們還有用的古迹和廢墟……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築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形給人以美。這樣的建築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繫起來。……建築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未來主義”的建築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質,但它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築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份,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產物。不僅如此,直到20世紀後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築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未來主義建築師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滙豐銀行大廈(1979-1985)等。

內容

未來主義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最早於1909年發表《未來主義者宣言》一文,宣揚他的藝術觀點。宣言最先在米蘭發表,之後刊載於法國的《費加羅報》上。馬里內蒂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里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馬里內蒂這種狂熱的藝術觀點立刻征服了那些米蘭的畫家們。波丘尼、卡拉和魯索羅等人在視覺藝術領域發揚了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觀念。魯索羅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將未來主義元素引入了音樂領域。畫家巴拉和塞韋里尼於1910年結識了馬里內蒂。這些人構成了第一批未來主義藝術家。
翁貝特·波丘尼
翁貝特·波丘尼
畫家和雕塑家翁貝特·波丘尼(1882-1916)於1910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在宣言中,他聲稱:“我們將竭 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者們將沉溺於昔日時光的行為戲稱為“過去主義”,將這類人稱為“過去主義者”。他們有時甚至對這些所謂的“過去主義者”們進行身體上的攻擊。這些“過去主義者”包括那些對未來主義的畫展或演出沒有興趣的人們。
未來主義者對現代戰爭大加頌揚,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一些未來主義者們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懷有深刻的民族主義思想。這些經歷使得他們未來主義者公然支持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
翁貝特·波丘尼畫作
翁貝特·波丘尼畫作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基本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 而,未來主義所倡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里內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隨者。比如,他的“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日本電影導演冢本晉也的影片中有所體現。未來主義對網路化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影響,所謂的“賽伯朋克”就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

宣言


《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謳歌現代工業文明、科學技術使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完全改變,“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張未來的文藝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另一方面詛咒一切舊的傳統文化,掃蕩從古羅馬以來的一切文化遺產,主張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他們高喊:“幹起來吧!點燃圖書館的書架!把河水引來淹掉一切博物館畫廊,啊!看著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畫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隨波逐流地飄浮是多麼地開心!舉起斧頭鐵鎚毫不手軟地搗毀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未來主義繪畫宣言》
1910年3月8日畫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響應地發表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4月初又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們的繪畫技巧,從本質上說仍然來源於立體主義。他們徠在立體主義多視點的基礎上加上了表現速度和時間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來主義是由波丘尼實行的,他於1912年4月11日發表《未來主義雕塑宣言》,宣布“絕對而徹底地拋棄外輪廓線和封閉式的雕塑,讓我們扯開人體並且把它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到裡面來”。
《未來主義建築宣言》
1914年7月11日由聖特利亞發表《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主張用機械的結構與新材料來代替傳統的建築材料,而城市的規劃則以人口集中與快速交通相輔相成,建立一種包括地下鐵路、滑動的人行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的“未來城市”計劃。並用鋼鐵、玻璃和布料來代替磚、石和木材來取得最理想的光線和空間。
《未來主義服飾宣言》
還有《未來主義服飾宣言》號召人們廢除色彩暗淡、線條呆板,的服飾,代之以色彩鮮明,線條富有運動感的新服飾。
這個流派到1918年大戰結束,實際上也結束了。

文學主義


20世紀初的俄國現代主義文學分為三大流派:象徵主義、阿克梅主義、未來主義。
馬雅可夫斯基
馬雅可夫斯基
未來主義與阿克梅主義幾乎同時出現在俄國詩壇,都聲稱要與象徵派決裂。所不同的是,未來主義詩人崇尚“藝術即遊戲”的信條,迷戀形式的創造,主張摧毀舊世界,否認文化的傳統,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 托爾斯泰等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自稱自己是唯一的藝術創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來人,是發出光線的新人種。未來主義詩人分成兩大派:以謝維里亞寧為首的自我未來主義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立體未來主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雅可夫斯基。

思潮


墨子云:“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然也。順理亦可說,謀而不得,以來知今。未來主義研究之價值,就在於通過對未來之預測而達到對今天該如何作為的認識。——題記
未來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一種對社會發展的未來前景進行研究和預測的社會思潮。未來主義主要有兩個派別:社會歷史學派和生態學派。

歷史背景


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勃然興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系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了解和把握這些變化及其發展趨勢,以對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作出預測,就成為人們的迫切願望。對全球性環境和發展關係問題的反思:環發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上升為全球性問題,它要求人們必須從總體上思考和解決科技發展對於社會發展的正反效應的問題,未來主義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

理論來源


未來主義有四個理論來源分別是未來學、科技決定論、趨同論和生態學。
未來學是未來主義產生的母體學科
未來學就是指以未來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它主要探討大工業生產方式和新科技革命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揭示按照人類的需要所作的各種選擇實現的可能性,對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前景進行預測和說明。
未來學對未來主義的啟示有:科學預測是可能的,未來研究可以成為科學;未來研究和社會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對未來的預測可以成為人們行動的依據。
科技決定論是未來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
科技決定論(又稱科技統治論)是於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產生的一種社會思潮,凡勃倫被公認為是這一思潮的創始人。
科技決定論對未來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科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可以消除社會差別,解決現有的一切社會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專家應該主宰和掌握人類的命運,成為社會的統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成為一種專門的結構和力量,這是它能夠成為決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
趨同論是未來主義的又一直接的理論來源
“趨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個生物學術語,是指親緣關係較遠的異種生物由於處在相同的環境中而在結構上具有相同的特徵和功能。荷蘭經濟學家廷伯根在1961年將之系統移植到社會政治領域,用以說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係,這樣便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社會思潮——趨同論。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絕不是對立的兩極,它們都既有長處又有短處,都不是完美的。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將取長補短,相互借鑒,這樣,它們就會偏離自己的極點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徵和功能。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這些相同的特徵和功能的積累將導致兩種社會制度的綜合,並將孵化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一種將二者的優點融合在一起的新社會形態。
生態學是未來主義產生的科學背景和根據
恩斯特·海克爾
恩斯特·海克爾
“生態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學者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提出的,其含義是關於有機體與其環境關 系的科學。隨著全球性問題的日益嚴重,生態學從20世紀開始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成為新科技革命的“排頭兵”。
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同有機體和環境的關係一樣,都存在著物質變換,通過物質變換它們構成了一個整體——生態系統,因而,必須將環境和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系統關聯(如食物鏈),因此,人類不適當的活動就會造成生態破壞,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會限制社會發展,因此,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這一問題。生態學同時是一門管理地球的科學,人類通過掌握和運用生態學規律,可以最終實現生態協調,因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來主義對全球性環發問題的研究就是以生態學為科學背景和根據展開的。

相關著作


未來主義還要圍繞以下三個美國人和三本書來討論
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商務印書館,1986.
《后工業社會的來臨》
《后工業社會的來臨》
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華出版社,1996. 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未來主義尤其是社會歷史學派的理論基礎是“后工業社會”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政治哲學家貝爾於1959年提出來的。按照其技術中軸原理(又稱中軸原則),貝爾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工業化和官僚科層化這一社會進程的一部分,它們都要向後工業社會過渡,而未來社會將把這兩種社會的特徵和功能統一起來。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根據產業結構尤其是技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農業浪潮、工業浪潮和知識浪潮三個階段,認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將是一個“實托幫”(與“烏托邦”不同),作為工業化產物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要向“實托幫”過渡。
根據社會信息化的程度,美國社會預測學家奈斯比特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區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三個階段,認為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差距將在信息社會的基礎上得到彌合。同時,他從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中,得出兩種社會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發展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