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奎

劉映奎

劉映奎(1864—1935),又名聚星,字幼蘇,福建寧化城關人。光緒二十三年中舉,光緒三十三年會試中經濟科第四名,授法部主。事後回鄉擔任雲龍學堂山長,又到汀州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被初選為福建省議會議員並任副議長,后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民國24年(1935)劉映奎病故,終年69歲。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舉,光緒三十三年會試中經濟科第四名,授法部主事。后回鄉擔任雲龍學堂山長,又到汀州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被初選為福建省議會議員並任副議長,后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劉映奎品學兼優,頗有聲望。曹錕在民國12年(1923)賄選總統時,特派說客前往劉映奎寓所籠絡。說客聲稱:投一票即可支領五千銀元,另有一筆額外饋贈。劉映奎初以婉言相勸,但說客仍糾纏不休,映奎怒道:“五千元銀買不了我這一票,至於別人投誰的票則屬人家自己的事,可我不能為之拉票。”為避曹錕迫害,經友人勸告,映奎離京暫隱天津。民國13年(1924)國會解散,劉映奎先後任北京、朝陽、中國、馮庸等大學中文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緊對我國的侵略,民國21年(1932)又策動王揖唐等成立偽冀察政務委員會。王揖唐為拉攏人心,擴充勢力,以曾同為國會參議員的身份,聘請劉映奎為咨議員,送來鈔票和聘書,還許諾無需擔任實事,每月就可得車馬費一百元,但他拒不受聘。民國24年(1935)劉映奎病故,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