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棟

中科院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姚檀棟,1954年7月出生於甘肅通渭,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學家,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

1978年姚檀棟從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本科畢業;1982年蘭州大學地理系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博士學位。1987年開始先後進入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工作;1995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獲得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擔任第三極環境計劃聯合主席;2012年被選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201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17年獲得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頒發的維加獎,是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和亞洲科學家,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人物經歷


姚檀棟
姚檀棟
1954年7月,姚檀棟出生於通渭縣第三鋪鄉尚家屲村的一個普通農家。
1978年,在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學專業本科畢業。
1982年1月,從蘭州大學地理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蘭州大學地理系任教。
1983年3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施雅風院士。
1984年7月,赴美國參加俄亥俄州立大學主辦的"極地與高山冰川學夏季研究"培訓班。
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進入法國格勒諾貝爾大學冰川與環境一球物理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
1988年6月,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伯德極地研究中心學習與工作(-1989年1月)。
1990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所工作(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992年,姚檀棟帶領研究團隊在“第三極”鑽取了超過300米的透底冰芯,創造了南北極之外最深的冰芯世界紀錄。
1993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前往法國原子能中心氣候與環境研究實驗室(-1994年)。
1995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6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6月)。同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1997年)。
1997年,姚檀棟帶領研究團隊在海拔7000多米處鑽取了透底冰芯,創造了海拔最高的冰芯世界紀錄。
1999年6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擔任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6月)。
2002年,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群體基金”資助。
200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姚檀棟擔任中心主任。
2017年10月10日,當選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中國科學院歐美同學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2021年1月22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姚檀棟為副會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冰芯研究
姚檀棟通過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與全球變化的關係,在野外考察、室內分析和科學理論上都有新的建樹和創新。通過對整個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時氣溫關係的研究,建立了兩者之間關係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崙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底冰芯研究,以及藏北高原普若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爾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從達索普冰芯研究開始,標誌中國冰芯研究的新階段,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研究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學新聞之一。在冰芯研究中他通過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亞洲地區大氣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與氣溫的相關關係,並建立了定量模型。
姚檀棟通過高解析度冰芯記錄(50年時間間隔)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徵,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特徵,並根據冰芯記錄將全新世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並以年際變化的解析度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過去2000年來氣候變化;提出了小冰期以來青藏高原發生的3次明顯變冷和3次明顯變暖氣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記錄的中緯度地區甲烷濃度變化特徵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提出青藏高原大氣甲烷濃度變化幅度比極地地區更大,而季風強弱變化會對甲烷濃度變化起重要影響;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認為青藏高原7200米處的地區已受到人類活動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亞、東南亞工業排放和海灣戰爭期間油井燃燒產生的煙塵擴散;揭示了冰芯積累量與印度夏季降水變化的關係,將印度東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長到過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變化,並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提出了通過微生物變化研究過去氣候變化的新指標。
姚檀棟和合作者通過大量樣品的分析,獲得了青藏高原大氣降水氧同位素的變化規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發現末次間冰期以來青藏高原同兩極地區一樣,經歷了5次大的氣候波動旋迴;以年解析度,揭示了過去2000年來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特徵;通過大規模野外實地考察、連續定點觀測和對航片、遙感、冰川編目等資料的室內分析,發現在現代全球變暖影響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發生全面和加速退縮。
科學考察
長期以來,姚檀棟帶隊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等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先後成功地進行了祁連山敦德、達索普、古里雅、普若崗日、慕士塔格等世界高海拔冰芯的鑽取和研究。達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姚檀棟帶領的團隊關於該冰芯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引文索引》上發表。
時間考察說明
2013年6月27日-7月1日帶領6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黃河源頭考察
2013年5月25日-6月10日帶領20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西南部考察
2012年7月5日-7月24日帶領25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西部考察
2012年7月10日-8月20日帶領28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赴青藏高原中部考察
2009年4月18日-5月15日帶領12名成員組成的赴尼泊爾Langtang山谷地區考察
2006年9月9日-11月1日帶領25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從喜馬拉雅納木那尼冰川收集冰芯
2004年8月11日-9月15日帶領20人組成的科考隊在喜馬拉雅山西南的納木那尼冰原做初步調查
2000年9月10日-11月5日帶領48名中國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在位於青藏高原中部的6000米普若崗日冰帽進行冰芯鑽取
1999年8月-9月帶領17名成員組成的科考隊對在位於西藏中部的普若崗日冰帽開展初步調查
1997年帶領中美喜馬拉雅達索普冰川7200米(23,500英尺)冰芯鑽取
1996年7月5日-9月10日帶領達索普冰川科考
1992年為期3個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1991年為期2個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1990年為期1個半月的中美古里雅冰帽聯合科考中國方隊長
1986年為期2個月的中美敦德冰帽聯合科考
1984年天山烏魯木齊河為期3個月的冰川考察
項目承擔&成果獎勵
截至2014年,姚檀棟先後主持了國家“八五”、“九五”攀登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中科院重大課題等20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四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多項。
項目承擔
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2012-2016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首席科學家
2012-2015第三極地球系統中水體的多相態轉換及其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9-2012中國河水與降水穩定同位素觀測研究(CNIRP)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9-2012“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
2009-2011青藏高原南部冰川與冰川補給湖泊變化的集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席科學家
2005-2010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對策首席科學家
2002-2007冰芯與寒區環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席科學家
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來源
1996年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冰川學研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997年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冰川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9年古氣候和古環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2000年氣候變化和趨勢、湖泊和海平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4年青藏高原冰芯高解析度氣候環境記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論文著作
截至2017年,姚檀棟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PNAS在內的雜誌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在國際青藏高原研究領域,他的論文總量和總被引率排名第一。2012年《Nature-Climate Change》以LETTERS文章形式刊發了姚檀棟領銜團隊的研究成果。他通過青藏高原降水穩定同位素揭示印度季風與西風相互作用的三種模態的論文是2013年第4期Review of Geophysics的封面文章。關於冰芯環境記錄的論文被Nature期刊作為研究亮點報道。他發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關於冰川變化的研究被Nature期刊專題報道。姚檀棟領導的區域冰川變化與氣候變化及水資源的關係研究成果入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評選出的2015、2016年地學十大科學前沿中“冰川變化與氣候及其水資源的關係”領域的第一方陣。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93.01《青藏高原冰川氣候與環境》姚檀棟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11《青藏高原中部冰凍圈動態特徵》姚檀棟等著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4.12《青藏高原隆升與環境效應》鄭度,姚檀棟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09《英漢冰凍圈科學辭彙》姚檀棟,丁永建,任賈文等主編北京:氣象出版社
期刊論文
Yao,T.,MassonDelmotte,V.,Gao,J.,Yu,W.,Yang,X.,Risi,C.,Sturm,C.,Werner,M.,Zhao,H.,He,Y.,Ren,W.,Tian,L.,Shi,C.,& Hou,S. A review of climatic controls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Reviews of Geophysics,2013,51: 525-548
Yao,T.,Thompson,L.,Yang,W.,Yu,W.,Gao,Y.,Guo,X.,Yang,X.,Duan,K.,Zhao,H.,Xu,B.,Pu,J.,Lu,A.,Xiang,Y.,Kattel,D.B.,and Joswiak,D.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2,2: 663-667.
Yao,Tandong.,Thompson,L.,Mosbrugger,V.,Zhang,F.,Ma,Y.,Luo,T.,Xu,B.,Yang,X.,Joswiak,D.,Wang,W.,Joswiak,M.,Devkota,L.,Tayal,S.,Jilani,R.,and Fayziev,R.,2012. 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3:52-64.
Yao Tandong,Li Zhiguo,Yang Wei et al.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mass balanc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lak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 2072-2078.
Yao Tandong. Glacial fluctuations and its impacts on lake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 2071.
Yao,T.D.,Zhou,H.,and Yang,X.X.,2009. Indian monsoon influences altitude effect of d18O in precipitation/river wa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4: 2724-2731.
Yao Tandong,Liu,Y.,Kang,S.,Jiao,N.,Zeng,Y.,Liu,X.,and Zhang,Y. Bacteria variability in a Tibet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8,22,GB4017,doi: 10.1029/2007GB003140.
Yao,Tandong.,K.Duan,B.Xu,N.Wang,X.Guo,X. Yang. Precipitation record since AD 1600 from ice cores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Climate of the Past,2008,4:175-180.
Yao Tandong,Duan Keqin,Thompson L.G.,Wang Ninglian,Tian Lide,Xu Baiqing,Wang Youqing,and Yu Wushe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four ice cores. Annals of Glaciology,2007,46: 362-365.
Yao Tandong,Pu Jianchen,Lu Anxin,Wang Youqing,and Yu Wusheng. Recent glacial retreat and its impa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and surrounding regions. Arctic,Antarctic,and Alpine Research,2007,39(4): 642–650.
Yao Tandong,Shurong Xiang,Xiaojun Zhang,Ninglian Wang,and Youqing Wang. Microorganisms in the Malan ice core and their relation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6,20,GB1004,doi: 10.1029/2004GB002424.
Yao Tandong,Guo Xuejun,L.G. Thompson,Duan Keqin,Wang Ninglian,Pu Jianchen,Xu Baiqing,Yang Xiaoxin,and Sun Weizhen. δ18O record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ice co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 D),2006,49(1):1-9.
Yao Tandong,Li Zexia,L.G. Thompson,E. Mosley-Thompson,Wang Youqing,Tian Lide,Wang Ninglian,and Duan Keqin. δ18O records form Tibetan ice core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climatic changes. Annals of Glaciology,2006,43: 1-7.
Yao Tandong and Yang Meixue. ENSO events recorded in Tibetan ice cores. Developments in Paleo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4,9: 163-180.
Yao Tandong,Liu Shiyin and Pu Jianchen. Chang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In: Glaciers and Earth’s Changing Environment,2004,Black-Well Publisher,65-78.
Yao Tandong,Wang Youqing,Liu Shiying,Pu Jianchen,Shen Yongping,and Lu Anxin. Glacial retreat in High Asia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 in Northwest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2004,47(12): 1065-1075.
Yao Tandong,Wu Guangjian,Pu Jianche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ium and atmospheric dust recorded in Guliya ice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7): 706-710.
Yao Tandong,Duan Keqin,Xu Bauqing,Wang Ninglian,Pu Jianchen,Kang Shichang,Qin Xiang,and L.G. Thompson.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change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recorded in Dasuopu glacier (central Himalaya)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2002,35: 379-383.
Yao Tandong,Duan Keqin,Xu Baiqin,et al.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records over last 2ka in Dasuopu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2002,45(12): 1068-1074.
Yao Tandong,Liu Xiaodong,Wang Ninglian,Shi Yafeng,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3): 1236-1243.
Yao Tandong,Valerie Masson,Jean Jouzel,Michel Stievenard,Sun Weizhen,and Jiao Keq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east Tianshan Mountains,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9,26(23): 3,473-3,476.
Yao Tandong. High-resolution climatic record from Tibetan ice cor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yosphere,climate and greenhouse gases. IAHS Publ.,1999,256: 227-234.
Yao Tandong,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uliya ice core with the Greenland GRIP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9,42(4): 358-368.
Yao Tandong,Pu Jianchen,Wang Ninlian,and Tian Lide. A new type of ice formation zone found in the Himalay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44(5): 469-473.
Yao Tandong,Thompson LG,New achievements in glaciology in Tibet,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43(14):1231-1232.
Yao Tandong,Shi Yafeng,and L.G. Thompson.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paleoclimat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from the Tibetan ice cor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997,37: 19-2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Qin Dahe et al.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Guliya ice core record. Sciences in China,1997,39(4): 425-43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Shi Yafeng et al.,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40(6): 662-668.
Yao Tandong,Wang Ninglian. Ice core study--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7,42(13): 1057-1065.
Yao Tandong,L.G.Thompson,Qin Dahe,Tian Lide,Jiao Keqin,Yang Zhihong,and Xie Chao.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 —Guliya ice core record,Sciences in China (Ser. D),1996,39(4): 425-433.
Yao Tandong,L.G. Thmpson,E. Mosley-Thompson,and Yang Zhihong. 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δ18O in north Tibetan ice co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6,101(D23): 29,531-29,537.
Yao Tandong,Jiao Keqin,Tian Lide et al. Climatic variations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cience in China,1996,39(6): 588-596.
Yao Tandong,Jiao Keqin,Tian Lide,et 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cords in Guliya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1995,38(2): 228-237.
Yao Tandong,Qin Da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Antarctic surface sno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41(11): 921-925.
Yao Tandong,Thompson L G,Jiao Keqin,et al. Recent warming as recorded in the Qinghai-Tibetan cryosphere. Annals of Glaciology,1995,21: 196-200.
Yao Tandong,“Asian dust transportation and global coupling system revealed from ice core records”,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Austral-Asian Transect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Proceedings of the 1995 Nagoya IGBP-PAGES/PEP-2,Symposium,Nagoya University,1995,76-83.
Yao Tandong,Thompson L G.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5000 years redorded by the Dunde ice core. Annals of Glaciology,1992,16: 21-24.
Yao Tandong,Xie Zichu,Yang Qingzhao,and L.G. Thonps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since 1600 A.D. provided by the Dunde Ice Cap,China. IAHS Publ.,1991,208: 61-70.
Yao Tandong,Xie Zichu,Wu Xiaoling,Thompson LG.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Dunde Ice Cap. Science in China (B),1991,34(6): 760-767.
Yao Tandong,Shi Yafeng. Fluc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 of climate,glaciers and discharge of Urumqi River in Xingjia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0,33(4): 504-512.
Yao Tandong. The glacial and hydrological regime under climatic influence in the Urumqi River,northwest China. IAHS Publ. 1987,168: 367-377.
學術交流
1993年以來,姚檀棟先後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爾、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召開的相關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專題報告。
2009年,姚檀棟主導發起了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國際計劃,這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發起的一個重要國際計劃。2011年,TPE計劃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UNESCO-UNEP-SCOPE)共同支持的旗艦項目。2015年,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在此基礎上先後建成了TPE美國中心、瑞典中心和德國中心等海外中心。

人才培養

在姚檀棟帶領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建起一支“紮根高原、奉獻高原”的優秀人才隊伍,推動了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
截至2016年,姚檀棟在多年科研和教學實踐中,先後培養了碩士生10多名;博士生50多名。2004年指導博士生王寧練的學位論文《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太陽活動記錄研究》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2009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頒發單位來源
1991年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國務院學委委員會、國家教委
1992年"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1995年"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1995年"十大傑出青年"稱號蘭州市
1995年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1995年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
1998年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獎——
1999年甘肅省優秀專家——
1999年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科學院
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何梁何利基金會
2004年“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稱號——
2006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1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
2012年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2017年維加獎(首位中國科學家、首位亞洲科學家)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
2017年05月25日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7年12月21日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2017年科技創新人物獎

社會任職


時間d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2016年-2019年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第九屆)
2012年-2015年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第八屆)
2011年-2013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未來地球”計劃過渡小組成員
2009年-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中方委員為副主席
2009年-“第三極環境(TPE)”計劃聯合主席
2009年-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
2007年-《中國科學(地學)》雜誌編委

人物評價


姚檀棟是中國冰芯研究的開拓者,治學嚴謹,是個很嚴肅的人。(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段克勤評)
姚檀棟在蘭大地質地理系學習期間就立志從事中國冰川事業,師從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學家施雅風教授。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崗日冰原和青藏高原西部的慕土塔格所進行的冰芯研究,開闢了季風區氣候與西風帶氣候相互關係研究的新方向。(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王乃昂教授評)
姚檀棟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這跟他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當年,他還是我的學生時,我就發現這個人很有才華,工作踏實認真,而且不嘩眾取寵,多年來一貫這樣。(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評)
姚檀棟在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2017年維加獎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