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蕗

山蕗

山蕗又名蛇頭草、野南瓜、黑南瓜,為菊科植物蜂斗菜的根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向陽山坡及林下,溪谷旁潮濕草叢中。

常見吃法


做法:涼拌山蕗
採取的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先水煮,后剝皮、切斷,最後用精心調製的醬湯調味即可。

植物學史


山蕗又名蛇頭草、野南瓜、黑南瓜,為菊科植物蜂斗菜的根莖,多年生草本植物。山蕗內含有豐富營養成分,並且有大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成分,是較理想的無公害蔬菜,山蕗性涼,味苦、辛,具有解毒祛淤、消腫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扁桃體炎、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

形態特徵


山蕗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平卧,有地下匍枝,具膜質,卵形的鱗片,頸部有多數纖維狀根,雌雄異株。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及林下,溪谷旁潮濕草叢中。

分佈範圍


產江西、安徽、江蘇、山東、福建、湖北、四川和陝西。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繁殖方法


雌雄異株,花粉傳播。

栽培技術


常生於溪流邊、草地或灌叢中,常有栽培。

物種分類


雌雄異株

主要價值


山蕗性涼,味苦、辛,具有祛淤、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扁桃體炎、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山蕗是生長在較高山區,光照偏弱,水分充足的山坳里。屬菊科蜂斗屬,學名蜂斗菜,俗稱野南瓜,是天然的保鍵食品。山蕗鮮葉柄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鈣、磷、鎂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蕗中所含的蜂斗菜素是很好的營養品。
山蕗中所含的蜂斗菜素有解痙作用。所含的百里香酚甲醚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且毒性低,對口腔、咽喉的消毒殺菌效果好,還能促進氣管纖毛的運動,有利於氣管黏液的分泌,易起祛痰作用,可用於治療氣管炎、百日咳等。

植物文化


山蕗軼事:銘傳身在千里之外抗法保台卻十分想念家鄉的野菜山蕗。到達台灣之後僅十餘天便食不知味,寢不遑安。眼看法軍突襲澎湖封鎖海峽,可劉銘傳卻因思故卧床不起。遂派人自家鄉取山蕗來食,劉銘傳吃后便病癒復原、精神抖擻。他沉著迎戰,誘敵深入,在滬尾打了一個漂亮的防禦戰。獲勝后,他給軍機部呈送了一份作戰報告——敵攻滬尾血戰獲勝折光緒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台北府發。

物種區別


雄株花莖在花后高10-30厘米,不分枝,被密或疏褐色短柔,基部徑達7-10毫米。基生葉具長柄,葉片圓形或腎狀圓形,長寬15-30厘米,不分裂,邊緣有細齒,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幼時被卷柔毛,下面被蛛絲狀毛,后脫毛,紙質。苞葉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鈍而具平行脈,薄質,緊貼花葶。頭狀花序多數,(25-30)在上端密集成密傘房狀,有同形小花;總苞筒狀,長6毫米,寬7-8(10)毫米,基部有披針形苞片;總苞片2層近等長,狹長圓形,頂端圓鈍,無毛;全部小花管狀,兩性,不結實;花冠白色,長7-7.5毫米,管部長4.5毫米,花藥基部鈍,有寬長圓形的附片;花柱棒狀增粗近上端具小環,頂端錐狀二淺裂。
雌性花葶高15-20厘米,有密苞片,在花后常伸長,高近70厘米;密傘房狀花序,花後排成總狀,稀下部有分枝;頭狀花序具異形小花;雌花多數,花冠絲狀,長6.5毫米,頂端斜截形;花柱明顯伸出花冠,頂端頭狀,二淺裂,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3.5毫米,無毛;冠毛白色,長約12毫米,細糙毛狀。花期4-5月,果期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