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魚
海洋魚類的一種
鮣魚(remora亦作sharksucker或suckerfish),亦稱印魚,海洋魚類的一種。它以能吸附在鯊魚或其他海生動物或遠洋船體上遨遊而聞名。印魚體細長,色深,生活於全世界較暖水域。攝食寄主的食物殘渣,在某些情況下像清潔夫一樣,吃其載送者體外的寄生物。
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里有一種魚,這種魚性情懶惰、體形瘦長,身長大約1米,頭頸部長著一個橢圓形的大吸盤,形狀很像圖章,所以叫“印魚”。
就是因為有了大吸盤,它們才能夠貼在鯨、鯊、海龜以及其他大型魚類身上遨遊四海。吸盤裡長有一道道肉褶,一貼住其他動物,肉褶間的水就被擠出去,這樣會產生極大的吸附力,可以使印魚牢牢地吸在“主人”身上。
漁民們就利用印魚的這個特點來“以魚捕魚”。他們挑選出較大的印魚,在每一條印魚的尾巴上都拴上長繩。漁民出海捕魚時,一看到海面上有鯊魚、金槍魚出現,他們就趕緊把印魚投入海中,等印魚吸在鯊魚、金槍魚身上后再慢慢收起長繩,就能將鯊魚、金槍魚捕獲了。
印魚主要分佈於熱帶海域,借頭頂的吸盤構造,經常貼附在大型魚類身上四處遨遊,是一種喜歡“搭便車”的特殊魚類;形狀像橡皮章的吸盤,是由第一背鰭特化形成的,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分裂,呈羽狀排列,整個吸盤自上顎延長到胸鰭上方。
印魚體型為一個細長的紡錘,最大的長印魚,體長1米左右。印魚通常吸附在鯊魚等鮫類的大魚身上,海龜、海豚或船壁上也是它棲息的地方;小印魚比較喜歡吸附在劍魚或鮪魚身上。
被印魚吸附的魚,無法擺脫印魚;印魚自己想離開時,只要向前遊動就可脫離大魚,這種附在其他魚身上的行為,魚類學家認為是一種相互有利的共生行為,印魚為了行動方便“搭便車”,它也幫被吸附的魚清除了身上的寄生蟲。
大西洋中的印魚,在6、7月產卵,地中海的印魚在8、9月產卵,小魚孵化后,長到約3.8厘米時,就可以利用吸盤吸附在其他物體表面。印魚在搭便車途中,發現有可以吃的小魚,就會遊離被吸附的大魚,自己設法攝食。
(Perciformes)(Echeneidae)8∼10種海魚的統稱,以能吸附在鯊魚或其他海生動物或遠洋船體上遨遊而聞名。依靠頭頂上扁平的卵圓形吸盤吸附,吸盤似從背鰭鰭棘部分轉化而來,形成數目不等的成對橫板。印魚體細長,色深,生活於全世界較暖水域。攝食「寄主」的食物殘渣,在某些情況下像清潔夫一樣,吃其「載送者」體外的寄生物。
印魚
印魚
一條印魚及其宿主半帶皺唇鯊
印魚以長在頭上橢圓形的吸盤粘在別的動物的腹部而生活。吸盤是第一背鰭變化而來,其力量可拉數十公斤的東西。吸盤會貼在平直的地方造成真空狀態,然後把排列在吸盤上的許多板狀體豎立起來,逐漸加強真空的狀態,“這些板狀體上長有細小的刺,它的作用是防止從寄主身上滑下來。
平常分佈在熱帶海域,但也會跟著寄主的移動而到寒冷的海域。
比較常見的印魚有長印魚、白短印魚和短鰭印魚,菱印魚、短灞印魚和澳洲印魚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