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魚
鱸形目鯖形目動物
金槍魚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鱸形目(Pereiformes)、鯖科(Scombridae),魚類中某幾個屬金槍魚屬(Thunnus)、舵鰹屬(Auxis)、鮪屬(Euthynnus)、狐鰹屬(Sarda)、鰹屬(Katsuwonus)、裸狐鰹屬(Gymnosarda)的統稱,從漁業利用的角度可以將金槍魚分為: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藍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鰹魚和馬蘇金槍魚6種。
金槍魚肉質柔嫩、鮮美,蛋白質含量很高;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同時,甲硫氨酸、牛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豐富,是國際營養協會推薦的綠色無污染健康美食。
黃鰭金槍魚(Thunnusalbacares)俗稱黃鯪甘、魚串子。英文名為Yellowfintuna。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鱸形目金槍魚科金槍魚屬。黃鰭金槍魚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亞熱帶水域,系大洋性洄遊魚類。黃鰭金槍魚是金槍魚屬中漁業產量最大的重要經濟魚種。由於具有生長速度快和大洋性分佈等特點,加之經濟價值高、資源量相對豐富,其在世界金槍魚魚類的產量中位居前列。金槍魚作為一種深海魚類,素來以營養價值高、純天然、無污染而享譽國際市場並有“海洋黃金”之稱,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形態特徵
黃鰭金槍魚體呈紡錘形。稍側扁,尾部較長而細,成體第二背鰭和臀鰭延長,腹鰭胸位,尾鰭呈新月形,尾柄發達,兩側各有3個隆起。頜骨具小牙,錐形,排成一列。體被細鱗,胸部的鱗較大,形成胸甲。側線部明顯。體最高處位於第一背鰭基部中部。第一鰓弓鰓耙26~34。大個體第二背鰭和臀鰭很長,做弧形彎曲,超過叉長的20%。胸鰭較長,伸達或超過第二背鰭起點,但不超過其基部末端,佔22%~31%。椎骨18+21。背部呈藍色,腹部呈銀白色,腹部具20條斷開的垂直線。背鰭、臀鰭及小鰭同為橘黃色。
金槍魚
生長習性
黃鰭金槍魚系大洋性洄遊魚類,其分佈主要受限於水溫,分佈在表層水溫為18~31℃的區域,大量密集於表層水溫為20~28℃的水域。夏季棲息水層較淺,冬季棲息水層較深,其垂直分佈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黃鰭金槍魚有明顯的南北向季節洄遊,其洄遊路線與海流移動有關,與溫度、鹽度和溶解氧也密切相關,餌料因素對其影響較大。溫度是黃鰭金槍魚主要受限的水文條件。
黃鰭金槍魚是食物選擇性不高的肉食性遠洋魚類,分佈區內大部分小型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動物都可作為它的餌料。傍晚和凌晨攝食活躍,為其2個攝食高峰。該魚的最大體長可達3m,體重可達225kg。南海黃鰭金槍魚漁獲物體長範圍為441~1720mm,體重為2.0~92.0kg。黃鰭金槍魚幼魚生長迅速,成魚則顯著減慢。3--6月在西、中沙海域的黃鰭金槍魚性腺均已成熟,並開始產卵。成熟時的最小體長為1m,浮性卵,卵粒各個分離。卵小,具油球,卵粒直徑為0.9~1.04mm。懷卵量在200萬~800萬粒之間,依魚體的大小而變化。在水溫26℃時,受精卵經24~36h即可孵化。一個產卵季節中雌魚多次重複產卵,屬分批產卵類型。
經濟價值
黃鰭金槍魚背部肌肉粗蛋白含量為26.2%。脂肪含量僅0.2%,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根據1973年FAO/WHO推薦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成人模式)對黃鰭金槍魚背部肌肉蛋白進行評價,背部肌肉中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1.31%且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如鉀、磷、鈉、鎂、鈣、鋅、硒等。黃鰭金槍魚背部肌肉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優質原料。
由於具有生長速度快和大洋性分佈等特點,加之經濟價值高、資源量相對豐富,其在世界金槍魚類的產量中僅次於鰹(Katsuwonuspelamis)。根據FAO的資料顯示,2004年黃鰭金槍魚漁獲量為1384358噸。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世界產量一直維持在100萬噸左右,是世界3大洋區金槍魚屬中主要的漁獲品種之一。
形態特徵
體長2m,體重150kg以上,體形與藍鰭金槍魚相似,胸鰭較大,眼較大。體為粗紡錘形,甚粗壯故又稱“肥肚金槍魚”,體前中部為亞圓筒狀,橫切面近圓形,尾部很短;體高、眼大、頭大。胸鰭很長而尖,體長100Cm以下的小魚,其胸鰭可達背鰭第1至第2小鰭之間下方,僅次於長鰭金槍魚;但老齡魚僅達第二背鰭前端下方,隨著年齡增大而變異。體背藍青色,腹部灰白色,胸鰭上方藍黑色,下方褐色,小鰭黃色,黑色邊緣,但個體小者或為全黑、或為黃色藍邊。
金槍魚
生長習性
大眼金槍魚是大洋性洄遊魚類,喜群游。適溫範圍甚廣,自表層水溫12℃~30℃都有捕獲,最適溫帶區為20℃~23℃,熱帶區為26℃~29℃。其垂直分佈,自表層至250m水層都有漁獲,為金槍魚類中分佈水層最深者,白天分佈於較深水層,夜晚則上移到近水面表層攝食,以130m以淺水深範圍活動頻率較高,但通常棲息水深為20~120m,其生活圈在溫躍層中或溫躍層之下。季節洄遊明顯,春夏北上,冬季南下。性成熟最小體長為100cm,體重50kg,懷卵量為300萬粒。主要產卵期為4-9月,主要產卵場在赤道逆流附近;西沙、中沙群島海域也是產卵場之一。受精卵約21h孵化,剛孵化出的仔魚,體長為1.5mm。小魚出生一年後體長可達55cm。捕獲體長以137~145cm的成魚為主,在漁獲產量中一般以體重16~35kg佔優勢。大者體長可達2m,體重150kg(7齡魚)。從上釣時間初步觀察,每天傍晚和翌日凌晨攝食較為活躍。大眼金槍魚主要以頭足類、蝦類及飛魚等小型魚類為食。其適溫範圍為13℃~27℃,在水溫21℃~22℃時集成大群。
經濟價值
肉呈粉紅色,肉質稍軟,可做生魚片,是常見的製作金槍魚生魚片的魚種。除鮮食外,可制罐頭,冷凍或制干品,肝可制魚肝油。
分佈
全世界熱帶和溫帶海區(南北緯度在40°之間)均有分佈,中心密集區在赤道附近海域。我國主要分佈在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群島海域,東海也有分佈。
拉丁文名:Thunnusalalunga隸屬:鱸形目、金槍魚亞目、金槍魚科、金槍魚亞科、金槍魚屬。
形態特徵
頭較長,體長將近頭長的4倍;胸鰭很長,為鐮刀狀,長度大於頭長,末端到達第二背鰭起點上的垂直線;尾鰭兩側各有3個隆起嵴。背部暗色,腹部色淡,體色均勻。小鰭呈檸檬黃色。
生長習性
一般分佈水溫範圍為14℃~23℃,密集於15℃~21℃。洄遊路線與洋流的季節變化關係密切。為典型的棲息於0~20m表層的大洋性魚類,很少降到300m水層。常喜結群在外洋水域洄遊,其游泳速度冠於其他金槍魚類,喜棲澄清水域,有時伴隨鯊魚或其他漂浮物集群洄遊,有時躍出水面高達2m。長鰭金槍魚在50~60m水層產卵,產卵水溫高於24℃,產卵盛期為夏季。性成熟最小體長960mm,浮性卵,卵徑0.93mm。成魚主要攝食沙丁魚、鰻魚以及大型甲殼類和小型頭足類。
金槍魚
分佈
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拉丁文名:Katsuwonuspelamis隸屬:鱸形目、金槍魚亞目、金槍魚科、鰹屬
形態特徵
體粗,橫斷面圓形。第二背鰭和臀鰭後方各具小鰭7~8個。體背藍紫色,腹部銀白色,腹側有4-6條明顯黑色縱帶,故有“六條”之稱。
生長習性
鰹為大洋性快速游泳魚類,常群集於上層,以魚類、甲殼類、裂腳類為食、攝食量很大,每天攝食量可高達其體重的14%。反之,鰹魚在某個階段以被多種大型大洋性魚類所食。鯉魚成群洄遊於近岸和橫越大洋。形成圍網漁場的鯉魚群多游泳於水深7~9m水層,密集群可達5萬尾。常做長距離的索餌洄遊,不在一個海區久留。游速快,每小時達45km。群游性強,對溫度、鹽度感覺靈敏,鰹魚是金槍魚類中最喜溫暖種類之一。喜棲在溫度20℃~26℃,鹽度34~35.5的海區。適溫範圍17℃~28℃,密集水溫19℃~23℃,鹽度32以下很少見到鰹魚。吹北向和東北向的冷風或降大雨時不集群水面而棲息於水面下4~9m水層。鰹魚生態型有三類:①個體大的老齡魚,屬熱帶性的固定類型;②在一定熱帶區域內定期洄遊者;③溫帶性的隨季節變化做長距離洄遊類型。鰹魚棲息水深範圍為0~100m,通常集群於水上層。對溫、鹽度感覺靈敏,喜棲水溫20℃~26℃,鹽度34~35.5的海區。鰹魚在20°N以南,表層水溫20℃以上熱帶島嶼附近餌料豐富的海區為其產卵場。最小性成熟體長為391mm,懷卵量為85.6萬粒,卵徑1.12mm。熱帶水域全年產卵,亞熱帶只有暖春(暮春和早秋之間)產卵。產卵主要受水溫影響。仔魚大量出現在表溫24℃水域,22.1℃~23℃海域也經常見到。Ueyanagi等1972年用圍網所捕獲親魚做人工授精。受精卵徑0.93~1.09mm,單油球,油球徑0.21~0.25mm。水溫25℃~26.5℃下受精后22~27h孵化,初孵仔魚全長2.65mm,2d內卵黃囊吸收完。
金槍魚
分佈
分佈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我國產於南海諸島、海南島、台灣、廣東沿海海域。
拉丁文名:Thunnusthynnus
生長習性
藍鰭金槍魚生長速度緩慢,東部群體性成熟年齡4~5齡,其產卵場是在地中海,產卵期6~8月;西部群體性成熟年齡8齡,產卵場在墨西哥灣,產卵期為5~6月。黃鰭金槍魚和大眼金槍魚產卵場均在表層水溫24°C以上海域,可全年產卵,性成熟年齡為3齡可見,與黃鰭金槍魚和大眼金槍魚相比,藍鰭金槍魚具有性成熟年齡大、產卵場集中和產卵期較短等特點。
金槍魚
經濟價值
肌肉富含蛋白質、EPA、DHA、維生素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製作生魚片和壽司的頂級食材。根據脂肪含量的不同,藍鰭金槍魚的背、腹部肌肉通常被分成3個不同的組分。魚體背部的3個部位為1組,稱“赤身”;腹部的中間和末尾為1組,稱“中腹”;腹部的前段為1組,稱“大腹”。大腹肉油脂豐富,肉質鮮滑而帶有濃郁的特有香味,價格最貴;中腹肉肉質鮮美,味道不及大腹之濃郁,價格也較之便宜;赤身肉油脂較少,肉質堅實具嚼感,價格最便宜。
分佈
主要分佈於北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
拉丁文名:Thunnusmaccoyii
生長特性
屬肉食性,食性廣泛,以鰹魚與鮐魚小魚、糠蝦類、魷魚類為主,是急躁的掠食者。
生長緩慢,一般認為其性成熟年齡為8~10齡,性成熟魚的體長為130~155cm,最大壽命約20齡。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性成熟年齡應該是在10~12齡左右,而且有不少體長160cm以上的個體年齡超過25齡,曾發現的最大年齡達42齡,因此最大壽命應在40齡以上。雄性魚叉長可達245cm,最大體重260kg。幼魚的自然死亡率較高,成魚后就比較低。游速每小時可達70多公里,性敏捷、活潑、集群、喜光,至近水面覓食,適溫範圍18~26°C,棲息於海面表層至50m,水深800m亦有其蹤跡。
目前發現的馬蘇金槍魚產卵場只有一處,即在印尼南部爪哇與澳大利亞西北部之間的水域,約在10°~20°S、100°~125°E之間。一般認為其產卵季節在9月至翌年3月,其中1~2月為產卵旺季。三大洋捕獲的馬蘇金槍魚都來自此產卵場。每尾成熟雌魚一次約產卵5.7萬粒,為多次產卵型。卵產出后2~3d發育成稚魚,並開始隨潮流向南漂流到西澳大利亞州沿岸。
幼魚在3齡前棲息在澳大利亞西南的暖水海域,水溫在20°C~30°C之間。3齡以後離開該海域,分散到35°~45°S的西風漂流,即南極環流中,並隨季節化周期性地洄遊。洄遊過程大致分為兩群:一群通過大澳大利亞灣,往南遊向塔斯馬尼亞海域,再往北游向南威爾士州;另一群則隨赤道海流西移,從西澳大利亞州的西南方向西洄遊,直到非洲的南部沿岸當幼魚性成熟后,需產卵時再洄遊到西風漂流中覓食,進入繁殖周期。較常出現的索餌場在20°S以南的冷水海域。
分佈
廣泛分佈於三大洋南半球高緯度(30°~60°S)海域。
金槍魚肉質柔嫩,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D和微量元素,尤其是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等多不飽和脂肪酸,蛋氨酸、牛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含量豐富,有助於肝臟功能,對飲酒者由很好的保護作用。EPA和DHA主要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膽固醇,防止心腦血管疾病;抗炎、抗癌、增強自身免疫力;增強神經系統功能,益智健腦,預防老年性痴呆症和保護視力等作用。
金槍魚魚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常使用金槍魚,能起到平衡營養和減肥的作用,金槍魚屬於紅肉魚類,含有豐富的功能性成分如牛磺酸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降低血壓及血液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肝臟的排毒作用,預防和改善視力障礙。
魚類在離開賴以生存的水域環境后,在貯藏運輸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腐敗變質。為了防止新鮮魚類在捕獲后品質的迅速下降,有效延長魚類水產品的保鮮期,冷凍加工技術是目前國內外水產品加工中採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全世界金槍魚的總產量中可用作生魚片的大約佔一半。鮮魚從海洋中捕獲,如果要將其生鮮品運往異地,即使採用空運或高速公路運輸,處於活體狀態的魚的鮮度仍會下降。為了將金槍魚作生魚片食用,冷凍加工被認為是最好的方法。金槍魚在凍藏中,由於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氧化導致原來魚肉的紅色褐變,讓人產生肉質不新鮮的感覺,因此有不少對金槍魚冷凍產品顏色變化的研究。楊金生等以黃鰭金槍魚背部肌肉為研究對象,測定了不同凍藏溫度對肌肉顏色(a*值)、高鐵肌紅蛋白的含量、脂肪氧化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不同的凍藏溫度下,肌肉a*值變化顯著(P<0.05);凍藏溫度越低,a*值、脂肪氧化值變化越小,肌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肌紅蛋白的量越少。因此,為保持金槍魚的肉色不褐變,冷藏溫度越低,則貯藏時間越長。李雙雙等研究了在-18°C凍藏條件下,茶多酚對金槍魚肉的保鮮效果。結果表明,經茶多酚溶液處理后的金槍魚肉的pH值和揮發性鹽基氮(TVBN)值明顯低於對照組,而a*值明顯高於對照組,感官值優於未經處理的對照組。採用6g/L茶多酚保鮮液浸漬處理金槍魚肌肉,樣品在第30天仍能達到1級鮮度指標,且比對照組延長了至少15d的2級鮮度貨架期。
魚鬆是一種以魚肉為原料,經蒸煮、調味、炒制而加工成的營養食品,它狀似絨毛,疏鬆可口,越嚼越有味,是一種營養美味佳肴。李鈺金等報道了金槍魚魚鬆的加工工藝。因金槍魚肉中脂肪含量高,使魚肉製品存在魚腥味,採用了萃取法脫去魚肉中的脂肪,去脂率高達95%。最適宜調味配方為鹽1.5%、糖3.0%、大豆分離蛋白5.0%、薑汁3.0%、蔥汁1%、味精1%、油3%;最佳處理工藝為蒸煮時間75min,壓榨水分55%,初炒時間10min。其確定的工藝流程為:原料→解凍→漂洗去腥→蒸煮→去魚刺→壓榨→搓松→調味炒松→冷卻→稱量→包裝→成品。
將金槍魚加工成罐頭食品,不僅可以延長其貯藏期、食用方便,而且可增加其商品價值。金槍魚罐頭是水產品罐頭的重要品種,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罐頭產品,加工罐頭的金槍魚主要是長鰭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國外已生產出各種各樣的金槍魚罐頭,如原汁、油浸、蔬菜汁、玉米、果凍、茄汁金槍魚等罐頭。。金槍魚罐頭按內容物塊型來分,主要有以下幾類:1)大塊裝全白與紅白魚肉,全部為大塊幾乎不含碎肉片;2)大塊與碎塊混裝,碎肉不超過20%,其餘為大塊;3)全白碎肉,全部裝碎肉;4)小塊與碎肉混裝,一口可食之小塊佔60%以上,碎肉約含40%;5)肉沫碎塊,軟碎肉片更碎小之碎肉。當然,儘管有這麼多的不同風味的產品,但是要使金槍魚罐頭能適應更多地區不同的口味需求,擴大罐頭的市場接受容量,仍有必要開發更多的新型系列產品。
超高壓技術,就是在密閉容器內,用水或其他液體作為介質對食品或其他物料施以一定的壓力,達到滅菌、改性、加工和保藏的目的。金槍魚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的銷售主要是金槍魚罐頭,但隨著生鮮金槍魚片需求的增長,例如在日本,金槍魚壽司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因此,在加工和保藏過程中,保證金槍魚的新鮮品質和食用安全,是金槍魚加工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加工或消費之前,使凍結食品內部的冰晶體融化的過程,被稱為食品的解凍。合理的解凍是保持金槍魚品質的關鍵,若解凍不當,則會造成大量的汁液流失,導致食品風味、營養價值、質地、色澤等的變化,影響金槍魚的食用品質。解凍按傳熱方式可分有兩類:由溫度較高的介質向凍結肉表面傳熱,熱量由表面逐漸向中心傳遞,被稱為外部解凍法。而使凍結肉各部分同時加熱的,即所謂的內部加熱法。
據調查,金槍魚的解凍方式以外部解凍為主,主要有自然解凍、流水解凍、溫鹽水解凍、冷藏庫緩慢解凍等。相對於金槍魚凍結及保鮮工藝的研究,國內對金槍魚解凍的研究還較少,解凍方式主要是以溫鹽水解凍為主。
空氣解凍
金槍魚的空氣解凍法主要有自然解凍與冷藏庫解凍,該方法依靠空氣為介質,把熱量傳遞給凍品,使凍品升溫、解凍。空氣解凍的速度取決於空氣流速、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和食品與空氣之間的溫差等多種因素。自然解凍是指將凍品放置在室溫的環境下進行解凍,而冷藏庫解凍一般是在0°C中進行。很多日式壽司店都選擇了冷藏庫解凍這一方法進行金槍魚解凍,雖然其解凍時間較長,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汁液流失,但卻能很好的保持魚肉的色澤,同時能較好的保存魚的新鮮度。自然解凍相對於冷藏庫解凍時間較短,也因此汁液流失得到緩解,但由於其介質溫度較高,存在著細菌繁殖的風險。
水解凍
流水解凍和溫鹽水解凍均屬於水解凍。水的傳熱性能比空氣好,故把凍品浸在水中解凍時,解凍時間可明顯縮短。在解凍中為防止魚肉褪色,常採用溫鹽水解凍。宋興安等用濃度為3%、水溫40°C的鹽水解凍金槍魚肉,以中心溫度從-60°C升高到-5°C為解凍終點,解凍500g的魚肉需要5min,200g的魚塊需要1min。溫鹽水解凍法也是目前解凍金槍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運用此法解凍得到的魚塊色澤較其他方法更為鮮亮。
水解凍的缺點在於,凍結的魚塊與水直接接觸,營養成分會從切斷面滲出溶入到水中;同時水也會從切斷面滲入凍品,使得切斷面被水污染,導致食品品質的下降,特別是對魚肉的質地的影響更為顯著。所以魚塊在進行水解凍時,一般需要用薄膜包裝凍品。
內部解凍法與外部解凍法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需要外界熱源,因此也被稱為非熱解凍。由於魚塊與介質並不直接接觸,所以能很好的控制微生物生長,另一方面,由於解凍速度較快,因此在色澤以及質構特性的保持上也有很好的作用。
低頻解凍
低頻解凍是將凍結食品視為電阻,利用電流通過電阻時產生的熱量,使冰融化,從而達到解凍的效果。由於凍品是作為電路的一部分,所以要求其表面平整,否則會導致局部過熱變質。與空氣解凍和水解凍相比,低頻解凍速度較快,解凍后的樣品汁液流失率降低,持水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低頻解凍的成本較高,因此並未得到很好的推廣。
高頻解凍或微波解凍法
高頻解凍和微波解凍的原理一樣,是在交變電場作用下,利用水的極性分子隨交變電場變化而旋轉的性質,產生摩擦熱使食品解凍。利用這種方法解凍,食品表面與電極並不接觸,因此,防止了介質的污染,並且由於其解凍速度快,肉品營養物質的損失也降低到最低,在肉質的嫩度的保持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近年來,微波解凍由於其速度快、效率高等特點,已經引起了人們足夠的重視。
組合解凍法
組合解凍是指在解凍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解凍方法進行解凍。針對不同的目的選擇各自適合的解凍方法來進行組合,可綜合幾種解凍方法的利弊,揚長避短,達到降低解凍成本,提高凍品品質的目的。
在國際市場上金槍魚價格由高到低的順序是鮮活、冰鮮、凍品、干品和罐頭。新鮮金槍魚中,肌紅蛋白血紅素分子中的Fe以亞鐵形式存在,肌肉呈鮮紅色,而氧化以後則以高鐵氧合肌紅蛋白形式存在,肌肉呈現暗褐色,肌紅蛋白的氧化速度受到溫度、pH、氧分壓、鹽類和PUFA等因素的影響。金槍魚的貯藏期限一般以高鐵氧合肌紅蛋白的生成率達50%為界限,因而保鮮極為重要。
這是一種常見而又簡單易行的保鮮法,除了用碎冰外,還可在製冰時加入3~7%的NaCl,適量山梨醇和複合食品磷酸鹽,將魚洗凈切成3cm~5cm厚的魚片,放入塑料薄膜袋內,然後按層魚層冰的形式放入塑料框內在2°C~4°C冷庫中存放,對小型金槍魚也可不切片,直接覆蓋碎冰。這種方法可使金槍魚保鮮期達到4天。
3cm~5cm厚的金槍魚魚片置於-1°C~3°C條件下進行微凍保鮮,一般可保鮮8天~10天,肉的色澤和風味不變,可供作生魚片用。
將新鮮金槍魚切割后裝入聚乙烯袋,然後充入一定比例的混合氣體(N215%~20%,O215%~21%,CO260%)密封包裝,可有效防止肌肉色澤變化,如結合0°C低溫貯藏,保鮮期可達20天—25天;微凍保藏則保鮮期可達30天~40天。在氣調包裝前,用保鮮劑對魚肌進行浸汁預處理,則保鮮效果更佳。
食物名稱 | 金槍魚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86千卡 |
蛋白質 | 13.4g |
脂肪 | 2.3g |
水分 | 79g |
碳水化合物 | 2.9g |
膳食纖維 | 0.3g |
灰分 | 2.2g |
維生素A | 10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16mg |
煙酸(煙醯胺) | 6.5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