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眼金槍魚的結果 展開

大眼金槍魚

鯖科動物

大眼金槍魚(學名:Thunnus obesus)是鯖科、金槍魚屬下的一種魚類。

全世界熱帶和溫帶海區(南北緯度在40°之間)均有分佈,中心密集區在赤道附近海域。大眼金槍魚是大洋性洄遊魚類,喜群游。季節洄遊明顯,春夏北上,冬季南下。大眼金槍魚主要以頭足類、蝦類及飛魚等小型魚類為食。

形態特徵


大眼金槍魚
大眼金槍魚
後期仔魚:①體長2. 5毫米的後期仔魚,外形稍側扁,尾部細長。頭部不顯得大,頭長為體長的24. 00%。吻較鈍,吻長為頭長的25. 60%。口微斜,口裂較淺,達眼中央稍前的下方。鼻孔1個,位近眼前。眼較大,眼徑為頭長的51. 20%。前鰓蓋骨有3個較小的骨刺。腹囊桃形,肛門前位,距吻端的距離為體長的36. 00%。背部鰭膜始於頭后,向後與尾部鰭膜相連,臀鰭鰭膜與背部鰭膜同形。胸鰭小扇形。顱頂後部有3個較大的星狀黑色素。腹囊上緣有3-4個叢狀黑色。尾部體側的腹緣有4個星狀黑色素,尾部末端體側的下緣有1個長形黑色素胞。脊索末端平直。②體長3.25毫米的後期仔魚,吻較尖,吻長為頭長的26. 80%,上下頜生有小尖牙。眼較大,眼徑為頭長的42. 30%。前鰓蓋骨仍有3刺。顱頂仍有3個黑色素胞。鰓蓋骨后緣出現數個星狀黑色素,腹囊上緣的黑色素增多。尾部體側下緣的黑色素明顯,脊索末端平直。③體長4.75毫米的後期仔魚,外形變化較大,體側扁,尾部細長。頭部較大,頭長為體長的26. 30%。口微斜,口裂加深,達眼后緣的下方,上下頜生有小尖牙。鼻孔呈長形。眼圓形,眼徑為頭長的36. 00%。鰓蓋骨刺增至5個,以上面第二個最大。腹囊葫蘆形,肛門距吻端的距離為體長的42.10%。第一背鰭出現8個支鰭骨,第二背鰭鰭基形成並有少量短鰭條出現,仍有低的鰭膜與尾鰭鰭膜相連。臀鰭鰭基出現。尾下骨形成。眼上方的顱頂,黑色素胞增大。腹囊上緣的黑色素呈放射狀。肛門下緣有1個星狀黑色素。尾部體側下緣的黑色素仍明顯。脊索末端平直。
稚魚:體長8. 38毫米的稚魚,外形側扁,頭部顯得大,頭長為體長的40. 00%。吻尖,口微斜,上下頜的小尖牙增多。鼻孔長形,中間出現明顯的凹形。眼圓形。鰓蓋骨刺增至7個。顳刺2個。第一背鰭有8個鰭棘,第二背鰭有數根短鰭條,臀鰭也出現數根短鰭條。腹鰭生有短鰭條,胸鰭扇狀,尾鰭淺叉形。頭頂部星狀黑色素增多,胸部出現星狀、點狀黑色素。尾部體側的腹緣有數個較大的星狀黑色素。脊索末端向上彎曲。大眼金槍魚(10張)
成魚:體長可達2米,體重150千克以上,體形與藍鰭金槍魚相似,胸鰭較大,眼較大。體為粗紡錘形,甚粗壯故又稱“肥肚金槍魚”,體前中部為亞圓筒狀,橫切面近圓形,尾部很短;體高、眼大、頭大。胸鰭很長而尖,體長100厘米以下的小魚,其胸鰭可達背鰭第1至第2小鰭之間下方,僅次於長鰭金槍魚;但老齡魚僅達第二背鰭前端下方,隨著年齡增大而變異。體背藍青色,腹部灰白色,胸鰭上方藍黑色,下方褐色,小鰭黃色,黑色邊緣,但個體小者或為全黑、或為黃色藍邊。

生活習性


大眼金槍魚是大洋性洄遊魚類,喜群游。季節洄遊明顯,春夏北上,冬季南下。
大眼金槍魚的適溫範圍甚廣,自表層水溫12-30℃都有捕獲,最適溫帶區為20-23℃,熱帶區為26-29℃。其垂直分佈,自表層至250米水層都有漁獲,為金槍魚類中分佈水層最深者。大眼金槍魚主要以頭足類、蝦類及飛魚等小型魚類為食。白天在較深水層,夜晚則上移到近水面表層攝食,以130米以上淺水深範圍活動頻率較高,但通常棲息水深為20-120米,其生活圈在溫躍層中或溫躍層之下。從上釣時間初步觀察,每天傍晚和翌日凌晨攝食較為活躍。其適溫範圍為13-27℃,在水溫21-22℃時集成大群。

分佈範圍


全世界熱帶和溫帶海區(南北緯度在40°之間)均有分佈,中心密集區在赤道附近海域。中國主要分佈在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群島海域,東海也有分佈。
具體分佈於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薩巴(聖尤斯特歇斯、博內爾)、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維德角、柬埔寨、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象牙海岸、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玻利尼西亞、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德羅普、印度、印度尼西亞、愛爾蘭、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韓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茅利塔尼亞、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美國、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葉門。

繁殖方式


性成熟最小體長為100厘米,體重50千克,懷卵量為300萬粒。主要產卵期為4-9月,主要產卵場在赤道逆流附近;中國的西沙、中沙群島海域也是產卵場之一。受精卵約21小時孵化,剛孵化出的仔魚,體長為1.5毫米。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據日本媒報道,至2012年有統計顯示,在日本,除主要用於製作高級生魚片的藍鰭金槍魚外,另一種大眼金槍魚的數量也在減少。在主要漁場所在的太平洋中西部,大眼金槍魚的資源量已處於低位,並有減少趨勢。中西部太平洋金槍魚類委員會(WCPFC)的科學委員會也在2014年就指出,“大眼金槍魚處於濫捕狀態”。東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眼金槍魚的數量也在減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主要價值


大眼金槍魚肉呈粉紅色,肉質稍軟,可做生魚片,是常見的製作金槍魚生魚片的魚種。除鮮食外,可制罐頭,冷凍或制干品,肝可制魚肝油。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大眼金槍魚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8 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