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藍鰭金槍魚的結果 展開

藍鰭金槍魚

動物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學名:Thunnus thynnus):是鯖形目、鯖科、金槍魚屬的海洋動物。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為大洋性中上層洄遊魚類。它能承受相當大的溫度範圍,生活在溫躍層的上方和下方,深度超過9850米。喜結群,游速快。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幼年時表現出強烈的群游習性。群游主要以視力為導向的,且多在晚上遊動。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和甲徠殼類動物為食。分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亞熱帶和溫帶水域。在大西洋西部,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到巴西北部,包括墨西哥灣;在大西洋東部,從挪威到加那利群島, 在西太平洋,從日本到菲律賓;在東太平洋,從阿拉斯加南部海岸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都有分佈。生活在大西洋的西部和東部以及地中海和黑海。在南非有獨立的族群,在日本還有該魚種的養殖業。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壽命可達30年。

動物學史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被首次描述並命名為Scomber thynnus。隨後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包括Thynnus thynnus,Thunnus vulgaris和Albacora thynnus。1896年,喬丹(Jordan)和埃弗曼(Evermann)首先將金槍魚劃歸為金槍魚屬(Thunnus),已經是公認的名稱。儘管科學家們在爭論該物種是否實際上代表多個物種或亞種,但有證據表明,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獨立的物種。屬名Thunnus源自希臘語“thynnos”,意為金槍魚(tunna),而物種名稱thynnus則翻譯為金槍魚(tunny)。 

形態特徵


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金槍魚族中體型最大的魚種。體長可達3米,體重約為400千克;一般鮪釣船以釣到150千克左右居多,超過200千克以上皆屬於豐收。有記錄的最大個體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捕獲的,體重679千克。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紡錘形,粗壯,橫切面近於橢圓形。吻部圓錐形,口大,上頜骨向後伸達眼睛下緣中下部。尾柄細,兩側各有1大2小隆起脊。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片特大,形成胸甲。背鰭2個,相距很近。胸鰭短,末端到第一背鰭中部。腹鰭尖突分離。第二背鰭和臀鰭後方各有8-10個小離鰭。尾鰭新月形。背部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尾柄隆起嵴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紅褐色,臀鰭和臀鰭暗黃色並帶有黑色邊緣。

生活習性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為遠洋性魚類,季節性靠近海岸。它能承受相當大的溫度範圍,生活在溫躍層的上方和下方,深度超過9850米。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幼年時表現出強烈的群游習性。群游主要以視力為導向的,且多在晚上遊動。因此,其他感官(特別是側線)似乎與這種行為有關。在夏季,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季節性遷往日本沿海和北美太平洋沿海的北方地區。成魚可以跨太平洋遷移:有些向東遷移,有些向西遷移。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可以在不到60天的時間內穿越大西洋。它們可以以每小時72.5千米的速度游泳。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表現出不同的捕食策略,取決於它們的目標獵物。主要採用追捕的方式捕獲較小的魚類,特別是鳳尾魚,而“改良濾食性”則被用於捕捉小型、緩慢移動的生物體。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在近岸捕食海星、海帶和較小的淺水魚類。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在產卵季節不太可能覓食,因為它們的大部分活動必須專門用於產卵活動。它們在食物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海洋哺乳動物和其他大型魚類,特別是其他脊椎動物和比目魚。 

分佈範圍


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
海域範圍: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包括中國東海。 在西大西洋,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到巴西北部,包括墨西哥灣都有發現。在東大西洋,從挪威到加那利群島都有。在西太平洋,從日本分佈到菲律賓。在東太平洋,分佈於美國阿拉斯加南部海岸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 日本、墨西哥及地中海已有養殖。 
國徠家地區:分佈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貝多、比利時、貝里斯、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聖尤斯特歇斯、博內爾)、巴西、保加利亞、維德角、加拿大、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普勒斯、丹麥、多米尼加、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馬爾他、馬提尼克、墨西哥、摩納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聖巴特萊米、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露西亞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馬丁(荷蘭部分)、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蘇利南、瑞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千里達托貝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爾京群島和西撒哈拉。 

繁殖方式


藍鰭金槍魚是卵生的。在大西洋,產卵地區只在地中海和墨西哥灣兩個地區被發現。在太平洋,產卵發生在菲律賓附近。與其他熱帶金槍魚相比,這是一個有限的產卵區。在墨西哥灣產卵期發生在4-6月,在地中海產卵期發生在6-8月。時間上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例如不同的環境或遺傳變異。在墨西哥灣,產卵溫度為24.9-29.5℃,而在地中海,產卵溫度為19-21℃。 
在圈養條件下,藍鰭金槍魚在3歲時達到性成熟,但也有人提出,藍鰭金槍魚在4-5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平均每年產卵1000萬個。它們的卵有浮力,並被海流分佈在相當遠的距離。幼魚孵化的大小為3.0毫米。它們有大腦袋和大下巴,缺乏身體色素沉著。金槍魚的幼魚很難區分,但藍鰭金槍魚是唯一具有背尾色素的金槍魚。幼魚每天生長1毫米。在產卵區,幼魚丰度為每平方碼0.1-1.0,體重在40-80千克之間的幼魚將根據大小分到不同的群體。這些魚群通常由多種魚種組成,可能包括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世界範圍內的報告顯示,1950年至1993年的種群數量有所波動,但相對穩定,並且每年產量在15000-39000噸之間。報告的漁獲量在1996年達到峰值52785噸,然後在2006年再次下降到38830噸(糧農組織,2009年)。然而,在許多地區,這種魚種的漁獲量統計數據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因為有些國家沒有報告漁獲量,而且捕魚后數月至數年的收成混淆了漁獲數據(STEFC 2009)。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捕獲量(CPUE)有所下降,但是數據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特別是來自地中海地區的數據,根據最近2010年存量評估的最佳估計,基於過去21-39年(三代,基於7-13年的世代長度),西部和東部存量的總產卵量(SSB),全球下降了29-51%。東大西洋在開發前的存量並不為人所知,但據推測,在全球範圍內,該物種的世代長度曾一度相似。因此,據估計,該物種在過去三代(39年)中至少下降了51%,並被列為標準A2下的瀕危物種。在東大西洋魚類種群中,捕撈死亡率遠遠高於最大可持續產量(MSY),估計的總產卵量(SSB)遠遠低於最大可持續產量(MSY)。西大西洋的魚群在過去經歷了嚴重的下降,也低於最大持續產量,而且在捕魚制度下沒有恢復。 
由於生長緩慢和過度捕撈,全球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歐盟漁業專家警告說,如果不限制捕撈,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可能會滅絕。 

瀕危原因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生長緩慢和過度捕撈,是其數量大大減少的主要原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約翰·坦策說,大西洋藍鰭金槍魚變成“瀕危”的主要原因是在經濟利益刺激下日本漁船的濫捕,捕撈量遠超國際協商的配額。日本廣播協會(NHK)指出,日本捕撈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存在三大問題:①大量捕撈幼魚;②在產卵地集中捕撈;③日本政府對捕撈幾乎沒有限制。 

保護措施

摩納哥於2009年7月建議將大西洋藍鰭金槍魚作為保護對象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建議提出后,立即得到法國、英國、荷蘭、德國和奧地利等歐盟國家的支持。歐盟國家將在8月21日對這一建議進行討論,協調歐盟內部對保護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立場。 
歐盟委員會負責環境事務的委員季馬斯表示,歐盟委員會的表態意味著歐盟“在保護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道路上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法國總統薩科齊說:“這是我們的重大責任,子孫後代將對此做出評價。” 
根據計劃,《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會議第一委員會於2010年3月18日進行了投票表決,投票結果否決了禁止大西洋和地中海藍鰭金槍魚國際貿易的提案。消息傳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消費大國日本“鬆了口氣”;動物保護組織和美國、歐盟等提案支持方表示失望。 

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金槍魚家族中的最大種,其肉質細膩,油脂豐富,肉色淡紅,口味極佳,價格也十分昂貴。在日本也是最受寵的美食魚類。 捕撈量不到全球金槍魚總捕撈量的1%,主要用於製作高檔生魚片,其市場全部在日本。 
● 生態價值
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它吃一些小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如果它最終滅絕,相關海域的生態平衡可能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