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魚科

金槍魚科

金槍魚科(Thunnidae):鱸形目鯖亞目的1科。有9屬21種。金槍魚類屬鱸形目鯖科又叫鮪魚,華人世界又稱為“吞拿(魚)”。

分類地位


金槍魚科是 大洋暖水性洄遊魚類,主要分佈於低中緯度海區,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廣泛的分佈。我國東海、南海也有分佈。同金槍魚最相似的是鰹屬魚類,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鰹屬腹部有4~6條黑色縱帶,其它相近魚種如舵鰹、狐鰹等有暗色縱帶等。而金槍魚類,魚體無任何黑斑,或深色縱紋。金槍魚腹鰭明顯比舵鰹、狐鰹的長。
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金槍魚棲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幼體的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以及鰹魚都棲息在海洋的表層水域,一般不超過50米水深,而成體的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棲息水層比較深,大眼金槍魚的棲息水層深於黃鰭金槍魚。
它的產卵期很長,產卵海域甚廣,使得全年都有金槍魚在各海域中產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鮮美滋味。

形態特徵


金槍魚科
金槍魚科
體錘形,肥壯;尾柄細,平扁,具1中央隆起嵴;吻尖圓;上下頜各具小齒1列;犁骨、齶骨具絨毛齒;鰓孔大,鰓膜條骨7;背鰭2,第二背鰭及臀鰭形狀相似,其後各有小鰭6~9個;胸鰭呈鐮狀;腹鰭短;腹鰭間突分離,較小,尾鰭大新月形。

分佈範圍


廣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為大洋性洄遊魚類。中國產有金槍魚科 6屬11種。習見種有黃鰭金槍魚和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是最典型的熱帶海魚類,密集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半球擴張。適溫(表層水溫)27℃,如水溫下降到19℃以下,則逐漸消失。在太平洋西部,以小型魚的魚群為主,隨著移向東方,小型魚的魚群減少,而大型魚的魚群逐漸增多。黃鰭金槍魚最大個體可達200厘米,重150千克。大眼金槍魚密集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可分為5個群體,在太平洋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帶狀區,其一在北半球的北緯30°附近處,另一處在赤道海區。在大西洋上南、北半球各一處;在印度洋只有跨赤道一處。大眼金槍魚索餌和產卵魚群的分佈截然分開,在北半球的上述兩個密集分佈區中,北緯20°附近為索餌魚群,赤道區為產卵群的主要分佈區。

生活習性


金槍魚類以大型浮遊動物和各種魚類為食,食物中有30餘科的魚類和 9個目的無脊椎動物的代表。游泳迅速,以每小時3~8海里的速度在表層海中前進,在魚群之後常伴隨有大型鯊魚來追捕它們,當魚群受驚時,常會躍出水面以逃避敵害。熱帶海水中的金槍魚類產卵季節較長,在一個季度里可能多次產卵。非常活潑好動,其體溫可比周圍水溫高出10℃,富有皮膚血管系統與側肌肉發達的血管叢相連,因之體側肌呈深紅色。

經濟意義


由於大金槍魚有夜間出現於表層的習性,故以月夜漁況最佳。最佳適溫(表層水溫)為22℃。最大個體長可達 240厘米,重達200千克,一般體長為100厘米左右。漁期周年均可作業,以12月和1月為盛漁期。金槍魚類的資源以太平洋產量最高,佔70%。大西洋次之,佔17%,印度洋只佔13%。南海有極少量出現。從事捕撈金槍魚類的國家,主要有日本、美國、秘魯和澳大利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