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九鳳山的結果 展開

九鳳山

九鳳山

九鳳山形似丹鳳,又名鳳凰山。此山危峰聳立,怪柏蒼松,花鳥芬奇,祥雲紫霧,氣象萬千。在九鳳山的山腰蔥鬱茂密的松林中有被稱為“華北第一險洞”的白馬仙洞,洞深五百餘米,洞內套洞,景中生景,深而險、險而奇。三仙洞、珍珠山、通天柱、水簾洞、白龍池、棋子山、天然造型,琳琅滿目。洞口“洞陽觀”相傳始建於唐朝。洞外有常青岩、快活林,聖靈泉和韓仙掌等勝景和珍禽異獸。

主要景點之白馬仙洞


九鳳山
九鳳山
位於離石市東南13公里的九鳳山麓。據《汾州府志》載:“世傳白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跡猶存,故名。”白馬仙洞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蒼山擁翠,漫山松柏,鬱鬱蔥蔥,卉草呈祥,百鳥爭鳴,群峰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韓仙掌等諸景。洞外原主要建築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嶽廟、三清閣、聖母殿,始建於貞觀年間,為唐將尉遲恭監造。
白馬仙洞幽邃深遠,別有洞天,雖不及桂林溶洞,但甚為罕見,洞內變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復一洞,高高下下,寬寬窄窄,彎彎曲曲,氣勢雄偉,令人驚嘆。內有獨木橋、飛石燕、盤石頂。直下有梯,偃仰旋轉而進,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頂,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餘,上面有各種圖紋,又像龍,又像蟒,又像懸塑,擊之“嗡嗡”有聲。過通天柱而進,寬敞如屋,百石爭奇鬥豔,削尖如刺,方平如床,聯綴如珠,好象精雕細刻之工藝品,蝤距而卧者如虎,鱗甲而盤者如蚊龍。因歷代遊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樑上一層煙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為紅赭色,在燈下各放異彩。再進則有圓石,至頂倒懸,名曰石鍾、石鼓,擊之鏗然有聲。如鐘鼓,因而得名。順崎嶇石路而下,眼前豁然開朗,到達白龍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屏障,這裡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大安二年(1210)、元至元三年(1337)至明永樂四年(1406)、弘治十七(1504)、清同治二年(1863)等各朝僧侶遊客的題跡多處。再下則到達黑龍池、放馬灘、蓮花池等景點。蓮花池頂上有石乳層層而下垂,時而滴下一點點清泉,使遊人陶醉。據碑載:“九鳳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高祖遇旱赴禱即雨”,后詔封為“淵濟仙洞”。這裡也是歷來當地民間遇旱祈雨的聖地,這一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地貌特色


九鳳山白馬仙洞的第二大特點是其獨有的地質地貌特色。下到了歷代古人(當然包括石敬瑭在內)求神祈雨的地方,亦即被世人稱作“四十畝放馬灘”的洞底大廳之中。這個洞底大廳經過近期開發過程中的實地測量,其南北長度只有80餘米,東西寬約40餘米,平均高度則在20米以上。也就是說,整個“四十畝放馬灘”的面積應該是在3200平方米以上,而其空間則足有64000立方米左右。據知,千餘年前石敬瑭的祈雨處,即設在這個巨大的地下廳堂的西北後部位置。連同洞底廳堂的長度在內,整個白馬仙洞的洞體並不算很長,約計400餘米。但就在這樣一個長度中,其洞口到洞底的高低落差卻達到了約168米左右。遊客入洞,一進一出,就像是在地面上先下一座高山然後再攀登一座高山一樣,一路上真是險象環生,其驚無窮,同時又其樂無窮。與其它的許多石灰岩岩溶洞穴不同,白馬仙洞的自然形成過程主要來自於地殼表層的岩體裂隙作用,同時洞中也有岩溶景觀(如石筍、鍾乳、石花、石瀑等)出現,只是不如純岩溶結構洞穴中岩溶景觀的發育那麼典型罷了。但是,如果從裂隙洞角度來看白馬仙洞,無論是講其單位裂隙的長度或者是其深度,它都是十分典型和罕見的。近期有專業地質工作者對白馬仙洞作了專門考察,經初步勘測認為,白馬仙洞裂隙體的形成時間,大約是在4億5千萬年以前的寒武紀時期。現在,正在開發的白馬仙洞中,仍然沿用了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景點名稱。例如青龍頭、飛燕石、卧仙坡、布袋嶺、堵心石、棋盤山、翻身澗、黑龍池和白馬池等等。其中所謂黑龍池與白龍池,實際上就是經過數億年岩溶結晶過程而形成的兩掛巨型石瀑,一掛顏色發白,一掛則發黑,石瀑下過去均有積水之潭,故得斯名。

人文遺跡


在白龍池附近的洞壁上,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五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209年)時等多處用墨書寫的歷代祈雨記事提壁文字。這些題壁文字。常常會給今世游洞之人一種深遠的滄桑之感。

氣候特徵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8.7℃,一月零下8.2℃,七月22℃。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無霜期為100至170天。

美食小吃


臨猗醬玉瓜:玉瓜又稱王瓜,挑選一公斤左右的玉瓜剖切,去籽漂洗,加鹽腌制,最後加面醬、上調料按時翻曬,半年後才能製成。臨猗醬玉瓜外呈褐色,色澤光亮、香味濃郁。入口咸中帶甜、清脆爽口,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是佐餐和饋贈親人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