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西湖大學校長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相繼獲得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
2020年8月,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之生命科學獎。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小郭庄。
1972年,離開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市。
時間 | 學校 | 專業 | 學位 |
1984年 | 河南省實驗中學 | ||
1985年—1989年 | 清華大學 |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 學士 |
1995年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 | 博士 |
1998年—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2014年12月,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9月,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2016年6月2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4月16日,擔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21年1月22日,擔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2021年5月30日,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科研領域
施一公
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施一公選擇癌症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課題是:細胞凋亡和癌症發生的分子機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學家致力研究的目標之一。
施一公教授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2021年8月,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發現無線信號範圍內的特定電磁輻射能增加小鼠的覺醒,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標題為“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wireless signal range increases wakefulness in mice”。
細胞凋亡領域
Program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Shiqian Qi, Yuxun Pang, Qi Hu, Qun Liu, Hua Li, Yulian Zhou, Tianxi He, Qionglin Liang, Yexing Liu, Xiaoqiu Yuan, Guoan Luo, Huilin Li, Jiawei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10).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poptosome reveals an octameric assembly of CED-4. Cell 141, 446-457.
Jong W. Yu, Philip D. Jeffrey, and Yigong Shi (2009). Mechanism of procaspase-8 activation by c-FLIP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8169-8174. Epub 2009 May 4.
Nieng Yan, Jijie Chai, Eui Seung Lee, Lichuan Gu, Qun Liu, Jiaqing He, Jia-Wei Wu, David Kokel, Huilin Li, Quan Hao, Ding Xue, and Yigong Shi (2005). 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ature 437, 831–837.
Stefan J. Riedl, Wenyu Li, Yang Chao, Robert Schwarzenbacher, and Yigong Shi (2005). Structure of the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Apaf-1) bound to ADP.Nature 434, 926–933.
Nieng Yan, Lichuan Gu, David Kokel, Jijie Chai, Wenyu Li, Aidong Han, Lin Chen, Ding Xue, and Yigong Shi (2004). 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CED-9 Recognition by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s EGL-1 and CED-4.Mol. Cell 15, 999–1006.
Stefan J. Riedl and Yigong Shi (2004).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spase regulation during apoptosis.Nature Review – Mol. Cell. Biol. 5, 897–907.
Nieng Yan, Jia-Wei Wu, Jun R. Huh, Jijie Chai, Wenyu Li, Bruce A. Hay, and Yigong Shi (2004).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 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1 (5), 420–428.
Yigong Shi (2004). Caspase Activation: Revisiting the Induced Proximity model.Cell 117, 855–858.
Jijie Chai, Nieng Yan, Jun R. Huh, Jia-Wei Wu, Wenyu Li, Bruce A. Hay, and Yigong Shi (2003).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aper/Grim/Hi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DIAP1-dependent Dronc ubiquitination. Nature-Structural Biology 10, 892-898.
Eric N. Shiozaki, Jijie Chai, Daniel J. Rigotti, Stefan J. Riedl, Pingwei L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Emad S. Alnemri, Robert Fairman, and YigongShi (2003). Mechanism of XIAP-mediated Inhibition of Caspase-9. Mol. Cell 11, 519-527.
Yigong Shi (2002).Mechanisms of Caspas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During Apoptosis (commissioned review article).Mol Cell 9, 459-470.
Jijie Chai Qi Wu, Eric Shiozak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Emad S. Alnemri, and YigongShi (2001). Crystal Structure of a Caspase Zymogen: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and Substrate Binding. Cell107, 399-407.
Jia-Wei Wu, Amy Cocina, Jijie Chai, Bruce Hay, and Yigong Shi (2001).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Functional DIAP1 Fragment Bound to Grim and Hid Peptides.Mol. Cell 8, 95-104.
Jijie Chai, Eric Shiozak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Qi Wu, Pinaki Datta, Emad S. Alnemri, and Yigong Shi (2001).Structural Basis of Caspase-7 Inhibition by XIAP. Cell 104, 769-780.
Stephen W. Fesik and Yigong Shi (2001).Controlling the Caspases.Science 294, 1477-1478.
Geng Wu, Jijie Chai, Tomeka Suber, Jia-Wei Wu, Chunying Du, Xiaodong Wang, and Yigong Shi (2000).Structural Basis of IAP Recogni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408, 1008-1012.
Jijie Chai, Chunying Du, Jia-Wei Wu, Saw Kyin, Xiaodong Wang, and Yigong Shi (2000).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Basis of Apoptotic Activa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406, 855-862.
Hongxu Qin,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Geng Wu, Emad S. Alnemri, Yigong Shi (1999). Structural Basis of Procaspase-9 Recruitment by the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Nature 399, 549-557.
膜蛋白結構與功能領域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eng Zha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S component of a bacterial ECF transporter. Nature 468, 717-720. Epub 2010 Oct 24.
Xiang Gao, Lijun Zhou, Xuyao Jiao, Feiran Lu, Chuangye Yan, Xin Ze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Nature 463, 828-832.Epub 2010 Jan 20.
Yi Wang, Yongjian Huang, Jiawei Wang, Chao Cheng, Weijiao Huang, Peilong Lu, Ya-Nan Xu, Pengye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of the formate transporter FocA reveals a pentameric aquaporin-like channel. Nature 462, 467-472.
Xiang Gao, Feiran Lu, Lijun Zhou, Shangyu Dang, Linfeng Sun, Xiaochun L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Science 324, 1565-1568. Epub 2009 May 28.
Xiaochun Li, Boyuan Wang, Lihui Feng, Hui Kang, Yang Q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Cleavage of RseA by RseP requires a carboxyl-terminal hydrophobic amino acid following DegS cleav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4837-42 [Epub 2009 August 18].
Liang Feng, Hanchi Yan, Zhuoru Wu, Nieng Yan, Zhe Wang, Philip D. Jeffrey, and Yigong Shi (2007). Structure of a Site-2 Protease Family Intramembrane Metalloprotease. Science 318, 1608-1612.
Zhuoru Wu, Nieng Yan, Liang Feng, Adam Oberstein, Hanchi Yan, Rosanna P. Baker, Lichuan Gu, Philip D. Jeffrey, Sinisa Urban, and Yigong Shi (2006).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rhomboid family intramembrane protease reveals a gating mechanism for substrate entry.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3, 1084-1091. 2006 Nov 10; [Epub ahead of print].
2005年,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
2013年4月3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楊薇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2019年10月17日,施一公所創的醫藥公司諾誠健華赴港IPO,估值8.8億美元。
2020年3月23日,諾誠健華成為首家在港交所“雲敲鑼”的上市公司。諾誠健華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由世界知名結構生物學家、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與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
2020年7月3日,由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網易雲音樂“點亮現場行動”共同發起的2020畢業音樂會將邀請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
2020年12月12日,2020廣州馬拉松賽宣傳大使聘任儀式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施一公被廣馬組委會聘任擔任2020廣州馬拉松賽的宣傳大使。
時間 | 獎項全稱 | 具體獎項 | 頒獎機構 |
2003年 | 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 | 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 | 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 |
2010年 | 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 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 |
2013年4月25日 |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 |
2013年4月30日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
2013年12月19日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2014年4月3日 | 2014年愛明諾夫獎 | 2014年愛明諾夫獎 | 瑞典皇家科學院 |
2015年12月8日 | 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 | 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 | 《自然》雜誌 |
2016年3月25日 |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 |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 |
2016年10月21日 | 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
2017年5月 | 全國創新爭先獎 | 全國創新爭先獎 | |
2017年9月9日 | 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 | |
2017年12月21日 | 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 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 |
2018年12月 | 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 | 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 | |
2019年12月18日 | 中國品牌70年70人 | 中國品牌70年70人 | |
2020年8月28日 |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 生命科學獎 | |
2020年12月 | 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 | 第100位 |
施一公
施一公注重全面發展,在高中期間,他就練習長跑,練過的項目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后,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施一公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他還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的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五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施平,雲南大姚人。父親出生於浙江杭州,但生長於江蘇、上海等地,母親來自江蘇丹陽的呂城鎮,高中畢業后考入北京礦業學院。父母大學畢業后選擇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兩歲半就隨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駐馬店市汝南縣老君廟鄉閆寨大隊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市。
施一公
施一公初到美國時,最先發現的差距就是英語不行。他給自己規定每天背25個新單詞。科研上,他勤思苦幹,持之以恆。有一次,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自認為發現了一個生物物理學中重大理論突破,激動地向學生們演示。施一公當場敏銳地指出導師在一個演算上的錯誤。從此,導師對他刮目相看。畢業時,導師公開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學生”。
1997年4月,施一公還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課題,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此後,普林斯頓大學給他提供了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萬美元的啟動基金。在當時,這樣的待遇是很多人都無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機製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短短9年間,他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並很快成為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華大學生物系的本科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他們有一對龍鳳胎兒女。
施一公
2008年2月,40歲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全職回到中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
施一公說:“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中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差距,中國正在為此而努力。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付出更多。”
回國時,他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信中寫道:“我回到清華,對普林斯頓大學的貢獻會比身在普林斯頓大得多。我希望將來能進行更多的學生交流活動,使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機會到清華來、到中國來,因為這三所大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美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美國這些優秀的人才在年輕的時候能在中國待上一段時間,真正了解中國。”
如今,施一公希望自己能在清華為本科生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用他在國外曲折而真實的經歷,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2011年12月,施一公與另外一位全職回國的教授落選中科院新科院士。有媒體報道稱,施一公落選因“國籍”問題。對此,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正式回應,施一公和饒毅國籍沒有問題,其雙雙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關於國籍的問題,公安部給過中科院學部主席團一個函。有兩句話,一是從某年某日起,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二是相關手續還沒有辦完”,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后,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也將其列入了有效候選人中。
夫人:趙仁濱,諾誠健華公司的主要股東之一,持股12.43%。
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海外華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說:“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
由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主辦的“2013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推選活動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曉,施一公為10位獲獎者之一。
“他是聞名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組研究進展不斷: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為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獃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3年也是他收穫榮譽的一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雙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學生愛戴。他就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
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來還放棄了美國國籍。他的歸來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發展科學,就需要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傳承,尤其依賴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應該將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一種本能。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跑步一直以來都是施一公的愛好,他已經多次完成過半馬比賽,成績也堪稱精英跑友。在施一公看來,跑步以及體育運動的好處,不僅在於鍛煉身體更好地工作,更在於磨練心智,“體育鍛煉是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
在2020年12月13日結束的2020廣州馬拉松完賽者中,有一個身影格外引人關注,那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53歲的他,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個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