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市民間藝術團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是遼寧省唯一從事民族民間藝術的專業表演團體,是國家重點團之一,隸屬於鐵嶺市文化局。藝術團的作品有《三鞭子》、《一加一等於幾》、《麻將豆腐》等。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前身為鐵嶺地區文工團,1971年6月建團。1979年為鐵嶺地區話劇團和鐵嶺地區曲藝團,1983年鐵嶺地區話劇團與鐵嶺地區曲藝團合併為鐵嶺市民間藝術團。2002年三月,根據市政府市長專題辦公會精神和我省藝術團體的總體布局,決定撤消原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和鐵嶺市評劇團,重新組建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形成一團一校(藝術學校),以團帶校的格局。重新組建的民間藝術團,已建成為以二人轉,小品,小戲,民間歌舞和民族音樂為主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完成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高水平的藝術表演團體。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多年以來湧現出一批享譽全國的藝術家,如著名笑星趙本山,潘長江,范偉,李靜,王娟等為代表的群體。著名劇作家崔凱,張超,王兆山等。著名導演張惠中,喬傑,李春明等。作曲家逯貴,鄧建明,楊春甲等。通過眾多藝術家的辛勤耕耘,使得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創作排演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百看不厭的優秀藝術作品。
如小品《三鞭子》《一加一等於幾》《麻將豆腐》《約會》《如此相親》《趕那說那》等。單出頭《劉姥姥還鄉》《八戒新傳》《胖嬸招親》《第二次擁抱》《黛玉葬花》等。二人轉《攀親家》《兄妹情深》《深山紅花》《霸王別姬》《孟姜女》等。
還創作了大型秧歌劇《鄉音鄉情二人轉》,榮獲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金獎,第八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金獎。大型歌舞《二人轉關東謠》《花開別樣紅》等,並且部分節目在參加東三省首屆藝術節及全國大賽中奪魁,尤其我團改編的拉場戲《馬前潑水》《豬八戒拱地》曾在日本富山國際戲劇界中獲得銀獎。2003年部分演員赴韓國參加國際馬山藝術節獨攬全部金獎。
特別是由趙本山導演,主演,團部分演員參加拍攝的電視劇《劉老根》 , 《馬大帥》 ,由潘長江主演,團部分演員參加拍攝的電視劇《正月里來是新春》 《笑笑茶樓》在全國播出后,引起極大的轟動,受到了全國觀眾及國外友人的一致好評,東北二人轉,小品,小戲已走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正以繼續發展改革創新的姿態,搶抓機遇,團結拼搏,與時俱進,再創輝煌。
鐵嶺人發揚敢作敢為的精神,為了打出地方特色,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於1983年將鐵嶺曲藝團和話劇團合併為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這項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此遼寧的戲劇和曲藝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多方面人才的整合為遼寧喜劇小品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有著良好的創作班底,匯聚了大量的人才。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專業的著名回族作曲家逯貴導演了鐵嶺首部歌劇《洪湖赤衛隊》,並創作了大量歌曲、舞蹈作品以及《張志新之歌》等話劇;話劇導演張惠中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將專業的戲劇理念運用於拉場戲;舞蹈演員出身的喬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由他導演的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後來成為著名編劇的張超、崔凱創作了大量的拉場戲和小品。趙本山、潘長江後來調入該團,連同原有的何廣順、李海、李靜等優秀演員,構成強大的表演團隊。戲曲演員出身的著名編導李春明以百年老戲《瞎子觀燈》為基礎創作了拉場戲《大觀燈》,將京劇、評劇、相聲、二人轉、流行歌曲巧妙融合,該戲連演幾百場,創造了當時全國劇場演出的最高紀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李默然以及瀋陽軍區抗敵話劇團的演員曾專程觀摩考察。從此,鐵嶺民間藝術團形成了編劇、作曲、導演、演員一條龍的格局,可謂陣容強大,人才濟濟。大量的拉場戲被創作出來,《雙扣門》《雙送鴨》《鬧魚塘》《麻將豆腐》都是該團創作的優秀作品。從此,具有鮮明遼北風格的拉場戲正式形成,這時的拉場戲已不同於傳統的拉場戲,因為話劇人才的加入使鐵嶺拉場戲在編劇、導演、作曲方面表現出更大的專業性。
拉場戲《1+1=?》是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張超、張惠中創作的作品,原由李海、李靜表演,並曾獲過獎,後來該團借調趙本山出演男主角,受到同行和觀眾的認可,趙本山因此正式調入該團。1987年,姜昆率領中國廣播說唱團到鐵嶺演出時,觀看了趙本山和李靜表演的這個拉場戲,並向中央電視台推薦,《1+1=?》參加了當年的央視國慶晚會。這個拉場戲時間為20分鐘,晚會導演曾提出對節目進行壓縮,但考慮到節目的完整性這次並未進行大幅刪改。拉場戲這種表演形式時間有長有短,如演出全本《大西廂》共需三個多小時,《回杯記》要一個多小時,而晚會上的拉場戲顯然在時間上受到限制。這樣,在鐵嶺民間藝術團後來創作的晚會節目中,就嘗試著去掉唱段和舞蹈以節約時間,唱詞改為直接說,名稱當然也改叫小品了。但創作班底幾乎未變,例如編劇崔凱、張超,導演喬傑、張惠中等人就從拉場戲順利轉入小品的創作。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拉場戲作為地方戲曲可以由不同的人來演,觀眾欣賞的不光是劇情和幽默,也欣賞演員的唱腔和舞蹈,所謂“歌舞演故事”;而喜劇小品則幾乎無法重複演出,趙本山首演后別人很難再演,因為喜劇小品的包袱一旦抖出去之後再演就減少了“笑果”,很多喜劇小品幾乎都是“一次性使用”。當然這裡有一個過渡期,即拉場戲和小品曾在一段時期同時活躍在晚會的舞台上。拉場戲《驅邪》《麻將豆腐》和小品《如此競爭》《老有少心》《辦班》等都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自從1990年小品《相親》在全國走紅以後,電視晚會上出現的就主要是小品而非拉場戲了。但拉場戲在電視晚會以外仍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既有喜劇,又有悲劇,多年來在東北地區仍然深受歡迎,有些劇目如《雙送鴨》《雙扣門》《摘幌》等還被改編成戲曲電視劇,並多次獲獎。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欄目至今仍經常播出拉場戲,受到海內外觀眾的好評。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創作了大量的現代拉場戲,但傳播較廣的往往都是喜劇作品,如《1+1=?》《麻將豆腐》等。拉場戲較其它戲曲劇種更易表現現代生活,因而能較快過渡到喜劇小品這一形式。同時應看到,傳統二人轉走向衰落實際是伴隨著戲曲、曲藝的衰落進行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拉場戲演變為小品也更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節奏。編曲和演奏兩個環節的省略使創作速度大大加快。鐵嶺小品保留了傳統二人轉的“說口”,雖然靈魂上仍然是拉場戲,但形式上則向話劇和相聲靠近。1986年12月,相聲表演藝術家李文華被評上全國相聲“十大笑星”后赴長春領獎,曾在長春寬城文化館劇場觀看二人轉演出,在欣賞了精彩的傳統二人轉“說口”后李文華激動地說,“二人轉的說口就是相聲。”他認為同樣的包袱二人轉演員比相聲演員抖得更響,二人轉演員彩裝上場,又有樂隊配合,比相聲演員更有氣勢。二人轉“說口”與相聲的密切關係使得二人轉演員對相聲的借鑒得心應手。鞏漢林、范偉、黃宏、句號、宋丹丹等相聲、話劇人才的加盟,進一步壯大了東北喜劇小品的力量。趙本山早期表演的小品仍帶有很多戲曲的特徵,如《相親》《如此競爭》背景比較簡單,虛擬化特徵較大,舞台較為空曠,大多只有一桌二椅。但是他後期表演的小品多為寫實與寫意相結合,舞台布景越來越真實;《策劃》《同桌的你》中不僅有屋子、窗戶還有火炕和飯桌;《狹路相逢》中甚至把真車開上了舞台,這些都反映了編導人員創作理念的改變。早期經常出現的一句一壓韻的連環說口,在後期的小品中也逐漸減少。《說事兒》的編劇張猛就大量借鑒了話劇和相聲的創作手法,將在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小品創作,這部作品實際上在形式上已經沒有多少拉場戲的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