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燈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
徠《大觀燈》,是二人轉的傳統劇目,作者不詳。解放后,藝人李青山、徐文臣、張勤首次演出傳統劇目《大觀燈》。
80年代,東北地區最具代表的早期小品形式,當年,趙本山和潘長江就以它火遍整個東北地區。
這是一部流傳在東北民間的傳統喜劇,通過一對殘疾人元宵之夜外出賞燈,表現了東北鄉間的節日生活。淳樸的民風和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
畫作
86年大觀燈讓趙本山一舉成名。
《大觀燈》封面
農村青年趙本山和梨園子弟潘長江相會在《大觀燈》,兩個人一瞎一瘸,成了整台戲的兩個台柱子。
李海:中間串連詞都非常響,包袱響,老百姓非常樂。"
趙本山:"那是1986年,剛剛出現流行歌曲,什麼舞星、歌星都挺好,後來我們沒辦法了,成立一個小隊,就這麼把《大觀燈》演活了,從鄉村走向城裡,一直打到瀋陽。"
那一段時間,瀋陽的觀眾好象中了邪,《大觀燈》使他們如醉如痴。遼北風從那個時候開始就颳起來了。
李海:"8點開演一直演到晚上10點多鐘、十一二點。不知道外邊黑白,吃飯都在劇場。在一個劇場演出這麼多場,我感覺在全國不能說創吉尼斯記錄吧也很少見。"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李靜:“沒有空調,設備簡陋,嘩嘩地吹呀,吹個陽干,還沒等吹太干,下場戲又開始了,又得穿上去。"
郭洗風:"經過修改搬到舞台特別火,趙本山潘長江合作得非常成功。成功在觀眾看得捧腹大笑,觀眾受不了實實在在地樂。就是個高興,笑破肚皮,笑岔氣了。"
李靜:"本山一上台就不是他了,本山演戲特別有技巧,他隨著情緒來,有時就不照台詞說了,那種演出真是,本山一上台真的就來神了。"
李春明:"演得昏天黑地,在大戲院都演到第五場了,演員還問,李導下場幾點開演,歇半個小時行不行,那時都後半夜了。"
原瀋陽大戲院經理武樹森:"對趙本山有特殊待遇,趙本山演出累呀,每天每一場補助100塊錢,每天給他買一隻雞,那時夏天炎熱呀,每天買個西瓜。"
李春明:"遼藝的李默然去看戲,抗敵話劇團的全體人員去看戲,專業團體都去看,說鐵嶺現象嘛。趙本山、潘長江鐵嶺團都怎麼了,老百姓沒完了買不著票啊,他們都不理解。"
武徠樹森:"他們連續在瀋陽演出200多場,一天三場,觀眾從來場場滿員,很受觀眾歡迎,全城爭看趙本山,買票拉人。"
李春明:"這台節目也是本山現象啊,東北風啊,不管怎麼說這台戲我們演了二千多場,這在遼寧戲劇史上可能也是沒有的。"
《大觀燈》火爆瀋陽城,趙本山和潘長江"以天下第一瞎"和"天下第一瘸"揚名東北。潘長江:"我和本山演完《大觀燈》之後,在遼寧都知道有個"天下第一瘸"。
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主任編輯黃海濤:"他很有自己的特點,他有童子功,練過戲曲,所以他在創作過程中要比別人使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代價。"
潘長江:"可以說演出生涯中也是最勞累的時候,也是最長知識的時候,也是實踐機會最多的時候。最起碼同觀眾面對面交流在舞台上,知道觀眾哪地方願意笑,哪地方不笑,演完以後下來找找原因,台上即興發揮,挺得心應手的。"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天下第一瞎"和"天下第一瘸"成為趙本山和潘長江的雅號,他們帶給觀眾的是機智、喜悅和幽默。今天我們才意識到,也就是在那個時期,以趙本山為為代表的鐵嶺藝術家們為以後小品這一戲劇樣式走進藝術殿堂和千家萬戶做著各種資源性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