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歌
東北民歌
東北民歌,廣義上泛指東北各民族的歌曲藝術形式,包括東北漢族小調、各民族說部以及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的長調、呼麥等;狹義東北民歌主要是東北小調的統稱,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格調生動活潑,極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們一起過年》晚會張冬玲演唱東北民歌
東北民歌可分為三大類:
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
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
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哦。
東北少數民族民歌則還包括以下三大類:
長調主要流行於黑吉遼的蒙古族自治縣以及位於東北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東五盟。
呼麥主要流行與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東北民歌的內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歡樂,記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而且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和強烈的階級感情,愛與憎的傾向總是鮮明得毫不隱諱。舊社會,勞動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鐵蹄踐踏東北地區。那時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悲慘的情景在東北民歌中體現著,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了東北漢子對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解放后廣大勞動人民又創作出許多唱翻身,唱解放,歌唱領袖,歌唱共產黨,歌唱自由幸福生活的歌曲。如:《新東北風》、《翻身五更》等。
在東北民歌中有許多歌曲是與生產勞動實踐密切相關的,如節奏鮮明的勞動號子:《哈腰掛》、《撥糧包號子》、《打路基歌》等,有的直接反映勞動的場面、勞動的情景、勞動的心情,也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充滿人定勝天的必勝信念,如:《姐妹上場院》、《賣餃子》、《生產忙》、《氣死龍王》等。也有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愛情及地方習俗的歌曲。如:《搖籃曲》、《瞧情郎》、《反對花》、《回娘家》等。
東北民歌,孕育在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樂觀的東北人的血液里,它們把人們勞動中的苦與樂、生活里的喜與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夥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愛用歡暢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調唱出,織出了一幅幅色彩濃烈獨具地方風味的民俗畫面。新貨郎、瞧情郎、烏蘇里船歌等,每一首歌里都散發著黑土地上的玉米香,每一句歌詞里都透出東北人的豪氣。
東北民歌以小調為主,以宮徵調式為多,也有商羽調式。
如:《東北風》、《放風箏》、《翻身五更》、《慶新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等均為徵調式,《丟戒指》、《賣餃子》、《秀雲肩》、《小拜年》等均為宮調式;《茉莉花之二》、《正對花》等為商羽調式。東北民歌總體上給人以明朗、活潑的感受。
東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覆、或使用重複的表現手法,二者也常常疊用,繼而用“加花”或“放寬”或“緊縮”等手法。
東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現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時,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較強,節奏規整。人民很善於運用音樂的表現因素,短小簡練的手法,創造出鮮明、準確而生動的音樂形象,表現深刻的內容和思想情感。
東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節奏規整,接近自然語言形態,多採用2/4拍,形象準確生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還有這幾個突出的特點:
①運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來取綴多段唱詞,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例如《正對花》、《反對花》、《翻身五更》,以此表現出人民較高的創作才能及藝術性。
②襯字襯詞的使用是東北民歌的特點,如:《小看戲》表現出東北人特有的詼諧、風趣。
③舌尖顫音貫穿全曲,加上模仿鑼鼓聲所使用的襯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東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點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正對花》。
有時歌詞中方言的運用,更突出了東北的地域特徵,聽起來讓人有親切感。
東北民歌表達了東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勞的作風及火熱的情懷。它凝聚著東北人民的智慧,是關東人民的傑作,東北民歌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佔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東北民歌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民歌王郭頌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東北民間音樂,賦予它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新的生命。同時,他又通過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唱,把東北民歌和具有東北地域風情的創作歌曲介紹給了全中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使東北地區的音樂在中國和世界音樂園地里更為光彩奪目。
2、東北民歌促進了“二人轉”及東北大秧歌的發展
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即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從來都是互相影響和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係。但從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種音樂的基礎。東北民歌也影響促進了東北的二人轉、東北大秧歌。兩者都從民歌中吸取材料。
3、經典器樂曲源於東北民歌
獨奏曲《賽馬》與《江河水》20世紀60年代初問世以來,風靡全國,轟動海外,成為我國二胡的經典曲目。其中《江河水》這首樂曲是黃海懷將同名的東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編為二胡獨奏曲,該曲悲憤的旋律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在1965年拍攝的電影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以一盲公賣孫女的悲慘場面,配以二胡獨奏曲《江河水》的悲憤旋律,深刻地表現了舊社會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此曲和《賽馬》直到今天,仍然盛傳不衰。而《江河水》已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之中。又有許多演奏家將東北民歌《搖籃曲》、《回娘家》、《月牙五更》、《瞧情郎》分別改編為小提琴曲、嗩吶獨奏、板胡曲及爵士樂等,讓人耳目一新。隨著現代化的電聲樂隊的發展,東北民歌又有新的演繹,為東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機。
4、東北民歌的精髓滋潤藝術家的創作
八十年代創作的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王德詞劉錫津曲)描繪了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塑造了北方人純潔、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寬廣而婉轉。《十五的月亮》(石祥詞、鐵源曲)讚頌了軍人及軍人的妻子為祖國守邊防,甘於奉獻的精神,旋律優美而細膩。還有《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想給邊防軍寫封信》、《遼河水從我家門前走》這些歌曲,一問世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廣為傳唱,家喻戶曉,如今已成為經典之作,久唱不衰。細細品味,旋律中都吸收了東北小調的味兒。這些藝術家們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許是有意的,也許是無意的,但是,這種藝術精髓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在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們的創作。
新時代,《大遼河》、《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過河》、《家在東北》這些創作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無不吸收了東北民歌的精髓。
由瀋陽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大型舞蹈系列劇《月牙五更》是曾獲得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舞蹈藝術精品。它以東北民間廣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為主旋律,並以鮮明的關東舞蹈風格,描繪了關東大地人民群眾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識,構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麗純情的生活畫卷。該舞劇曾在中南海演出,並先後在上海藝術節、杭州藝術周、香港“神州藝術節”等藝術盛事上演出,受到國內外舞蹈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再一次展示了關東人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