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烏力格爾的結果 展開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

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藝術的唱腔音樂結構呈現多曲體,以單人坐說、坐唱、不著裝、不化妝、無身段的形式呈現出來,可用四胡進行伴唱,可自拉自唱。烏力格爾的語言比較獨特,其脫胎於蒙古語地方方言,屬於蒙古語科爾沁方言,以彰顯方言的語言功能為特色。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代表作品有《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忽必烈汗》等。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說唱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歷史
遠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有了這種藝術形式。初期所表現的題材多為神話故事。
到了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后,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
清末,一些藝人把古典文學作品如《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編譯成蒙古語說唱,在廣大農牧民中很受歡迎。解放后,藝術家將當代文學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鋒的故事》等改編演唱。表演者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馬頭琴)自唱,音樂多取材於蒙古族民歌,現有曲調100多首,並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場。烏利格爾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許多藝人能用四胡模擬風聲、馬嘶聲等特技。有的表演者還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對比復調關係,以豐富其表現力。
胡爾奇
說唱烏力格爾的藝人稱為“胡爾奇”。蒼茫遼遠的草原造就胡爾奇浪漫開闊的藝術氣息。如同西方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胡爾奇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飄蕩,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由於他們的表演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差異,或優美如詩,或懸念迭起,直令牧民全然沉浸於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經驗豐富的胡爾奇也可即興表演,只要給出題目,即可出口成章。
發源地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扎魯特:“烏力格爾之鄉”胡琴聲悠揚 扎魯特草原是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藝術,哺育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等享譽中外的藝術家。誕生了《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烏力格爾”演說譯本。最為著名的《英雄格薩爾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記》等英雄史詩,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新中國成立以後,扎魯特旗的說書藝術不斷發展,說書藝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根據說書藝人的演唱特點和師徒關係大體分為三個流派,以琶傑為代表的敘述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以毛依罕為代表的好來寶說唱流派,以扎納為代表的敘述傳統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
扎魯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哺育出了世界級民族曲藝大師琶傑、毛依罕兩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還培養出了朝邦、扎那、道爾吉、薩仁滿都拉、卻吉嘎瓦等許多著名民間曲藝藝術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琶傑、毛依罕曾受過毛主席的親切接見。60年代,拉西敖斯爾受過周總理的三次接見。
扎魯特旗非常重視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注重提高和完善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為了保護和弘揚“烏力格爾”、“好來寶”等民族曲藝藝術,旗文聯成立了曲藝家協會。旗人民政府還與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簽約建立了“烏力格爾”、“好來寶”傳承基地,錄製了五百多小時的音像資料,並建立了專門網頁,為打造扎魯特旗“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族藝術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扎魯特旗還將旗蒙古族實驗小學定為“烏力格爾培訓基地”,2008年3月在該校開辦了“烏力格爾特色班”,購置了四胡樂器,挑選10餘名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作為第一批學員,聘請國家二級演員勞斯爾任教,經常給學生講解烏力格爾藝術。
2002年舉辦了琶傑大師誕辰100周年暨“琶傑杯”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電局、內蒙古民委主辦的“紀念蒙古族曲藝大師毛依罕誕辰一百周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在烏力格爾之鄉扎魯特旗舉行。來自蒙古、日本、加拿大及國內八省區的“胡爾齊”80多人參加的“烏力格爾藝術大賽”,中國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等區內外藝術家和專業人士應邀參加。為弘揚民族曲藝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然而烏力格爾仍是扎魯特草原上廣大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群眾娛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烏力格爾誕生至1986年,全旗出現著名的“胡爾齊”(說書藝人)七十多人,遺憾的是到2010年已有三十多人去世。至今,在扎魯特草原上還迴響著悠揚悅耳的胡琴聲。烏力格爾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藝成為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扎魯特旗被譽為“中國民族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烏力格爾:二百多年傳承不斷魅力不減
據史料記載,烏力格爾產生於清朝康熙年間,二百多年來一直在科爾沁草原廣泛流傳著,演唱者手持四胡,自編、自拉、自唱,人們稱它為“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和“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蒙古族的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個世紀以來,它以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精巧和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鮮明的民族特色,被國內外藝術界所矚目,為廣大蒙古族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烏力格爾經過不斷的演化和發展,不僅壯大了自己的隊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
新中國成立前,科爾沁草原上的“胡爾齊”(說唱藝人)有200多人,主要活躍在廣大的農村牧區,也有一些成為喇嘛廟或王公大院的專業說書者。說書重點在達爾罕王府、圖什業圖王府、王爺廟、扎魯特旗王府等地。蒙古族的說唱藝術家多數主要活動在勞動人民當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他們演唱的主要曲目是傳統曲目和“好來寶”。有的殘疾人為了生存生活,刻苦學習說唱技藝,掌握了說書藝術特點、風格、手法,成為說書藝術家。
科爾沁蒙古族的“本森烏力格爾”(手拿劇本說書)和“胡仁烏力格爾”(拉四胡說書)經過說唱藝術家們長期演出,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說唱底本,扎魯特旗嘎亥圖鎮姚金山等藝人手拿劇本說唱“本森烏力格爾”,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科爾沁蒙古族說唱藝術,“胡仁烏力格爾”在科爾沁草原有相當規模。據有關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后直至到1988年,說唱藝人達到600餘人,《蒙古胡爾齊》一書共收錄整理了308名說書藝人小傳,演出的曲目有300多種,其中以漢、唐、宋代的故事居多,為古代說唱的精品,如《西漢》、《三國演義》、《隋唐故事》、《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這些藝術實踐,使說唱藝術得到了錘鍊和提高,從文詞、音樂到表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範和模式,為說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胡仁烏力格爾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在通遼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播放,至今已錄製三百多部節目。另外,當時全市各地還通過舉辦培訓班、說唱藝人會等形式,湧現出許多有文化的胡爾齊,如李雙喜、勞斯爾等具有大學文化說書藝人,班布拉、布仁巴雅爾等中專文化以及專業職稱的職業說書藝人。
1983年3月,為了不斷推動民族曲藝理論工作向縱深層次發展,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群眾藝術館成立了民間藝術調研部。1986年,哲里木盟(今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成立,安排專人研究曲藝藝術和輔導說唱藝人活動,曲藝藝術家的創造性和才能得到空前釋放,他們嘔心瀝血把敘事民歌《嘎達梅林》、《達納巴拉》、《陶克套胡》、《扎那·巴拉吉尼瑪》、《圖門烏力吉達》、《僧格林沁》等改編成胡仁烏力格爾,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在漢語中被譯為“說書”,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表演,因此又被稱為“蒙語說書”。從烏力格爾的表演形式來看,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雅巴干烏力格爾、潮仁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雅巴干烏力格爾是一種徒口講說且沒有任何樂器為其提供伴奏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潮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潮爾為說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胡仁烏力格爾是一種利用四胡為說唱提供伴奏的曲藝表演形式。
曲藝結構
烏力格爾藝術的唱腔音樂結構呈現多曲體,以單人坐說、坐唱、不著裝、不化妝、無身段的形式呈現出來,可用四胡進行伴唱,可自拉自唱。在整個烏力格爾藝術表演活動中,一件樂器同時可發揮多種功能,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一人在台上扮演多個角色,容男女老幼為一體;時進時退、時快時慢,呈現速度的自由變化。
語言特徵
烏力格爾的語言比較獨特,其脫胎於蒙古語地方方言,屬於蒙古語科爾沁方言,以彰顯方言的語言功能為特色;將說、唱融為一體,先說后唱,唱中有說,博採眾長,獨樹一幟;將俗語、歇後語、諺語等寫入烏力格爾中,語言通俗、詼諧,更受大眾喜愛;精巧地運用修辭手法,打造出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表現技法
烏力格爾藝術在整個曲藝表演過程中有三種表現技法,即說功、唱功和做功。其一,說功,該藝術技法需要烏力格爾藝人能夠吐字清晰,擁有強烈的節奏感,利用蒙語對故事進行訴說,根據烏拉格爾曲藝表演內容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一些地方方言、土語或者是漢語;其二,唱功,該藝術技法注重字正腔圓,需要在演唱過程式控制制好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快慢;其三,做功,該藝術技法是一種輔助性技藝,烏拉格爾藝人憑藉眼、身、手、步、法等變化對曲目中所描述的生活細節加以模擬,將曲目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突出人物性格、情緒變化以及個體形態,從而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

藝術流派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並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流行地區


烏力格爾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代表作品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忽必烈汗》、《西漢》、《元史演義》、《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烏力格爾題材來源極廣,《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太陽姑娘》等來自民間故事;《青史演義》、《真出奇》等出自文人活藝人創作;《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等可在民歌之中找到它們的身影;《紅太陽》、《楊金花奪印》、《煙酒之害》、《整齊的林落》等則是藝人們把現實事件加以傳唱,漸次而成;《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則由內地傳入……
黃昏將至之時,牛羊歸欄,牧人們齊聚蒙古包內。藝人拉起馬頭琴或四胡,英雄傳說和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沉迷。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保護措施
對烏力格爾的傳承和保護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口頭語言方式:傳統烏力格爾的傳承主要依靠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播,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即便是到了現代化的今天,在很多地方的老一代“胡爾奇”們仍然用這種方式傳道授業。這種方式催生了不同的藝術流派,促進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但是口頭語言會誤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烏力格爾傳播的完整性和廣泛性。 
2、書面文字方式:近代以來,很多研究保護機構和傳統藝人將民間流傳的烏力格爾曲目和唱段加以整理,結字成集,集中反映了當時烏力格爾傳播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受歷史變遷、自然氣候和保存條件的限制,書籍會發霉褪色,而且書籍的記錄是平面的,無法反映傳承人在演出過程中的神韻和場景,後人只能依靠文字與圖片的記錄,外加調動自己的想象才能將其重現,而這種重現結果因人而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播的真實性。
3、錄音錄像方式到了當代,對烏力格爾的傳承和保護也逐步引起各方重視,很多地方對一些瀕臨失傳的曲目進行保護性錄音錄像,在電視、廣播中開設說唱專欄,這種方式生動直觀、通俗易懂。但是錄像帶會受潮老化、錄音帶會消磁失真,使所記錄的信息損壞甚至失傳,不利於長期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錄音錄像播放設備早已在市面上停產淘汰,造成空有寶貴資源卻無法讀取應用的情況。 
2016年8月24日,通遼市委組織召開了文化工作(烏力格爾專題)座談會,會議提出了烏力格爾傳承發展的“十個一工程”。內容從傳承人的培養、保護體系的建立、傳承發展機制的落實、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規劃,鼓勵和支持烏力格爾發展。這次會議將對今後一個時期通遼地區烏力格爾保護傳承事業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也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切實做好下階段各項工作任務。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扎魯特旗文化館、科爾沁右翼中旗文化館、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烏力格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人物
知名烏力格爾藝人
歷史上穿梭於內蒙古大草原和東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烏力格爾藝人可謂群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瑪、白音寶力告、綽邦、叄不拉、薩仁滿都拉、賀力騰都古爾、白坦奇、烏日塔那斯圖和席恩尼圖,民國時期的扎那、金寶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溫都蘇、札木蘇和希日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琶傑、毛依罕、扎那、道爾吉、卻吉嘎瓦、勞斯爾及包良、來喜、烏力吉桑、孟邦柱、仁欽、舒林、特格喜巴雅爾、德木希格、甘珠爾、元寶、特木爾高勒、孟根敖拉,等等。 
代表性傳承人
甘珠爾,男,蒙古族。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 
代沃德,男,蒙古族,1950年3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力格爾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意義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群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2006年,烏力格爾曲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力格爾:亟待保護迫在眉睫“民間藝術的生命是脆弱的,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一些民間藝術呈現出加快消亡的趨勢。烏力格爾作為最受草原人民歡迎的民間藝術,如今,其傳承人是鳳毛麟角,搶救烏力格爾的任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談起烏力格爾的傳承及發展現狀,國家一級藝術評論員、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叄布拉諾日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憂心忡忡地說。叄布拉諾日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涉足蒙古族說唱藝術研究,對烏力格爾藝術頗有研究,曾著有《科爾沁曲藝》一書,現還擔任內蒙古民族大學蒙語文文學學院客座教授,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現已培養出了100多名學生。
叄布拉諾日布說,上世紀七十年代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得到空前繁榮發展。九十年代初,全市胡爾奇(說書藝人)達到400多名,扎魯特旗、庫倫旗科左後旗等地還建立了蒙古語說書館,通遼人民廣播電台每天安排兩個小時的時間播放胡仁烏力格爾,豐富了蒙古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說唱藝術的蓬勃發展,受到了農村牧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新型文化藝術形式的廣泛傳播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視、電腦的普及,給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衝擊。隨著上網、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多了,學習烏力格爾、說唱烏力格爾的人則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人更是遠離烏力格爾,甚至一些人不知道什麼叫烏力格爾。到2010年全市的說書藝人預計僅剩200餘人,這些民間藝人大部分居住偏遠、年老體衰,烏力格爾有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面臨失傳的危險。
讓叄布拉諾日布略感欣慰的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2006年,“蒙古族烏力格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組織實施5年保護計劃。通遼市於2004年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保護工程”把通遼地區的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納入了保護範圍。“保護工程”從2004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進入了全面展開和重點保護階段。
叄布拉諾日布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烏力格爾的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保護烏力格爾,對於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弘揚、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建議,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有條件的民族院校應創新工作思路,開設烏力格爾專業,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烏力格爾藝術。此外,各旗縣市區少數民族中小學校也應積極借鑒一些先進經驗,開設藝術特色班,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烏力格爾的愛好和興趣,為烏力格爾的傳承發展打下“人才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保護下,傳承了200多年的蒙古族曲藝瑰寶烏力格爾一定會長青不老,世代流傳。
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說唱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烏力格爾說唱藝術是漫長的蒙古族歷史發展的重要結晶,在蒙古族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優秀藝術作品,是草原文化的精髓,也是偉大民族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