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坪花臉社火
河北井陘縣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桃林坪花臉社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大約在13世紀,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南楸樹樑進行了一場激戰,當地百姓為紀念當時的戰鬥場面,組建了花臉社火,大約產生於15世紀。桃林坪花臉社火描述的是三國、梁山等故事中各員名將的戰鬥場面,共有16個回子,每個回子是一個故事(一場戲)。社火集中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真威風
比比誰更美
桃林坪花臉社火
大約在13世紀,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南楸樹樑進行了一場激戰,多員名將浴血奮戰,擊敗敵寇。後來,當 地百姓為紀念當時的戰鬥場面,按老人的傳說,精心組織,刻苦排練,組建了花臉社火,大約產生於15世紀。相傳300多年前,到此經商的山西人將花臉社火帶到了井陘桃林坪村,后就在周圍的村子傳播開來。井陘幾乎村村都有社火,大體上分“文社火”和“武社火”,前者主要體現一個“耍”字,跟舞台上的傳統武打戲相似,“武社火”則是真刀真槍地對打,充滿了戰鬥氣氛。桃林坪村的花臉社火以武社火為主,多年來久負盛名,因為無論從表演技藝、演員陣容和行頭裝束上,桃林坪村在當地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經濟大潮的沖刷后,能夠世代相傳,每年堅持表演,堅守住傳統民間藝術陣地的村落屈指可數。2008年,桃林坪的花臉社火被河北省文化廳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火特長之點主要在於棄惡揚善,高台教化。多取材於歷史故事,故與許多舞台戲曲相吻合,且取戲曲之典雅文采,捨棄粗俗與封建迷信之糟粕。桃林坪花臉社火不唱不說,只有從臉型、招路上仔細觀察才能辨認出演員的身份和戲的內容。因桃林坪社火臉型奇特、武藝超群,在嘉靖年間被朝廷封為皇綱護衛隊,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陘趙莊嶺皇綱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稱為押綱護駕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歷代名將的戰鬥故事,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藝人趙維海教師所創。
桃林坪花臉社火歷史悠久,臉型奇特,服裝道具古老,武藝高超,作品齊全。有嚴密的組織,表演隊伍龐大,以護綱護駕做依託,有無形的組織紀律,建立起一種自發的秩序,而且表演技藝獨特,每次舉辦表演活動,都有省內外數百名攝影記者前來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