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本草學的結果 展開
- 公元一世紀的生物
- 中醫學科
本草學
公元一世紀的生物
本草學簡稱本草。也可說是生物分類學的前期階段,重點是記載作為藥用的生物,有關這方面的書籍稱為本草書(herbal,德Krāuter buch),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稱為本草學家(herblist,herbalist)。
十二世紀的P.Dioscorides在他的《藥物志》(De mater-ia mediea)書中,就收入了600種藥用植物。以後到了十三世紀的中葉, Ibn Baithar收集了藥用植物1400種,之後,進入了衰落時期。十六世紀O.Brun-fels在《生活草本圖譜》(Herbarium vivae eico-nes,1530)一書中開始使用其親自查明確定的植物圖。比利時的R.Dodonaeus(1517—1585)和C.Clusius(1526—1609),德國的V.Cordus(1515—1544)。瑞士的G.Bauhin,法國的J.Dalechamps(1513——1588)和M.lobe lius de l′Obel(1538—1618),義大利的A.CesalPino等都搞得很出色,到十七世紀後期,本草學已進展到了博物學的階段。
在中國曾以尋求長生不老葯為中心而出現了本草學,其傳說的人物為神農。本草才發展成為書籍的形式是在後漢以後(公元一世紀)。在梁代(公元六世紀)本草書籍迅速增多,其中有名的是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收入大約700種藥物,以後幾經增注更加完善。明萬曆6年(1578)李時珍完成了總共52卷的《本草綱目》,並於萬曆18年(1590)出版共記載了1892藥物,可謂集本草之大成。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面臨新世紀,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們每一個本草研究者應該思索的問題。我認為,本草研究應該強調不斷創新,才能使這一研究領域生機蓬勃,否則只能在低水平重複中自生自滅。本草研究的特點是依託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藥學資料進行研究。現代本草秉承“傳承文化,融古通今”的方針,探尋中醫藥科研成果,配以現代化高科技生產設備,繼承和吸收中華五千年中醫養生文化,將其融入對人體保健調理、調節、養顏綜合性辨證選方,針對所需,研製出效果卓著、操作簡單的治療皮膚問題的系列化產品,實現了給藥方式的創新。本草類化妝品的成功應用不僅提升了中國品牌的自身價值,同時有一次加強了“本草”這一傳統中國概念的深入人心!
本草學
在日本,一般認為在奈良朝代以前雖從中國傳入醫方的同時也傳入了本草書,但在奈良時代通過遣唐使而將本草學傳入日本,則曾是盛行一時的,遂於公元701年開始設置本草教習和葯園,中國已經失傳的唐代《新修本草》,日本至今,還保存著聖武時代天平3年(731年)的手抄本。延喜年間(10世紀初)深江輔仁編集《本草和名》18卷,列舉了1025種藥物,對中國藥物給以日本名的鑒定。在本草圖方面,有文永4年西阿的《馬醫圖卷》和延慶3年(1310)的河東直麿的《國手十圖》。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 16卷(1709)收藥物1366種,其中有其自己的觀察認識,是本書的一個特色;另外小野蘭山的《本草綱目啟蒙》48卷(1741)是當時集植物知識之大成。在德川吉宗時代,野呂元丈開始記述西洋本草,以後C.P.Thun-berg和P.F.von Siebold來日本,為日本自然志的近代化奠下了基礎。伊膝圭介、宇田川榕庵等將本草學和洋本草學逐漸融合起來,從而產生了岩崎灌園的《本草圖說》96卷92冊、(1856)和飯詔欲的《草木圖說》30卷(1856),特別是後者已經成為了植物學。1884年(明治17年)隨著漢醫學的禁止,本草學急劇衰落,而博物學則興盛起來。
現存最早的本草學著作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杉芝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