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中醫學科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內容包括中藥、中藥學的概念,中藥的起源和發展;中藥的產地與採集,藥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藥材中藥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藥藥性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中藥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合應用規律;用藥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係,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

簡介


● 英文名稱: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

名詞解釋


● 中藥學是中藥學科的統稱,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藥材飲片和中成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學科。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及康復保健等方面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葯及其加工品,以植物葯居多,有“諸葯以草為本”之說,故在古代中藥被稱為本草,研究中藥學的文獻被稱為本草文獻。

中藥學的主要內容

● 中藥是醫生治療疾病的主要措施,熟悉中藥的性能特點方可知葯善用,從而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 中藥學主要是學習中藥的相關理論,以及具體的產地、基原、炮製、性能、毒性、配伍、用藥禁忌、用量、用法、飲片鑒別等內容。

中藥藥性的原理

● 中藥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由於藥物自身具有與治療有關的若干特性,稱之為藥性或偏性。藥物的偏性可以糾正人體在疾病時所表現出來的陰陽氣血偏盛偏哀的偏性。
● 四氣: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證。四性之外還存在具有平性的一類藥物,但因平性藥物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故仍屬於四性的範疇。
● 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味道。五味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理論揭示了藥物組分不同、藥效不同的客觀規律,是闡明中藥作用機制,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依據。此外,有些藥物還有淡味和澀味等味道,實際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故仍稱五味。
● 升降浮沉:指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有不同的趨向性。升,趨向於上;降,趨向於下;浮,趨向於外;沉,趨向於內。升降浮沉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相對而言的,包含了藥物作用定向的概念。
● 歸經:指藥物對機體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葯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歸經理論可以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繫起來。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中藥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