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格的結果 展開

北格

鎮 村名

鎮、村名。古稱新街鎮。村有魁星閣,俗稱大閣寺。明代洞渦水暴漲,將鎮沖為兩村。大閣寺北稱北閣,寺南稱南閣,演變為南格、北格。清《太原縣誌》尚稱為北閣、南閣。南格村最早遷居的姓氏為張姓,至今二十一世,約在明初從河北省清河縣遷來,北格村最早遷居的姓氏為“和解兩家”,早於南格村張姓,約在元代後期遷來。

簡介


元末明初,北格村與南格村為一個村,因居太原縣、榆次縣、徐溝縣三個產糧縣接壤的中心,又相近於太原城,農村以糧食交易為首要的商貿活動,北格村在當時即為太原城南的一個糧食交易集市,故當時不叫北格村,叫北集。到明代前期,在現在的南格村西逐步建起一條新街,糧食集市更加繁榮,北集改稱新街鎮。明代中期,瀟河發洪水,洪水從新街鎮中部偏南的魁星閣附近把新街鎮沖開為南北兩塊,分為兩村,閣北為北閣鎮,閣南為南閣村,后演變為北格、南格,據以起名為新街鎮的新街也遭淹沒,至今南格村北仍有稱河漕地的耕地,村西有稱新街地的耕地。糧食交易市場移到北格鎮逐步建成的青龍街上,成為繁華的商業一條街。北格正街與南面官道上的牌樓、北面的馬鞍橋及村中與四周的七座寺廟、一座閣和四個磚窯,形似青龍,故稱青龍街。

經濟


北格古鎮,因位於原太原、榆次、徐溝三個產糧縣接埌的中心,從明代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一直是太原城南的一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太原城內居民的一個重要的糧、油供應地。當時,北格青龍街有十五家糧店(帶加工)、六十餘家商業店鋪。成為繁華的商業一條街。京西官道穿村而過,不僅市場繁榮,而且知名度較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到北格,書“秀眉”二字,賜耆老馬殿。

歷史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農曆潤八月初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挾光緒帝西逃,路經楊家堡、大馬、殷家堡、小馬、嘉節、小店到北格,並在北格南頭韋記旅店打尖后南行。北格是清代太原縣“分汛設防”地之一,派兵三名。有清同治六年修築的烽火台一座,俗稱墩台,北望流澗,南望徐溝北墩台。北格也是原太原縣辦學較早的一個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廢科舉,興學堂,北格是全縣創建蒙學四所學堂之一。一九一九年,北格設立一所高小,稱太原縣三高。一九四八年前,“三高”在以教師為公開身份的地下共產黨員教育引導下,有百餘名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九五六年,北格成立初級中學,是太原市農村第一批初中之一。南格村同北格古鎮一樣歷史悠久。明嘉靖十九年曾築堡一座,高二丈,周二百丈。現已無存,只留下堡門的遺址。南格村現存三塊傅山先生書“謹亭”二字和“雙肯居”三字的木雕門額橫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