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鷺

琵鷺

琵鷺(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為6種長腿涉禽的統稱。主要以蝦、蟹、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徠、蛙、蝌蚪、蜥蜴、小魚等小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琵鷺為荷蘭的國鳥。

外形特徵


白琵鷺
白琵鷺
琵鷺是一種候鳥,體長60~95厘米。體長約60~80公分(24~32吋)。頭的一部分或全部裸露。大部分種類的羽毛呈白色,有時帶玫瑰紅色調。

生活習性


琵鷺
琵鷺
琵鷺常成群活動。偶爾亦見有單隻活動的。休息時常在水邊成一字形散開。長時間站立不動,受驚后則飛往他處。性機警畏人,飛翔時兩翅鼓動較快,平均每分鐘鼓動達186次左右。飛翔時常排成稀疏的單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飛行。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結合進行,在一陣鼓翼飛翔之後接著是滑翔。飛行時兩腳伸向後方,頭頸向前伸直。
琵鷺
琵鷺
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也常在晚上覓食。還結成小群,偶爾也見有單獨覓食的。多在不深於30厘米的水邊淺水處覓食,在海邊常在潮間帶和河入海口處覓食。繁殖季節有時飛到離營巢地10~20公里的地方覓食,甚至有的到離營巢地35~40公里遠的地方去覓食。覓食不是通過眼睛直接捕食可見食物,而是一邊在水邊淺水處行走,一邊將嘴張開,伸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就像一把半圓形的鐮刀從一邊到另一邊來回割草一樣。嘴通常張開5厘米,嘴尖直接觸到水底,當碰到獵獲物時;即可捉住。有時甚至將嘴放到一邊,拖著嘴迅速奔跑覓食。

生長繁殖


琵鷺覓食
琵鷺覓食
琵鷺繁殖期為夏季,在中國的繁殖期一般為5~7月份,喜集群繁殖。通常營巢於葦塘深處的蘆葦叢中或臨水上,成群營巢,巢與巢之間距離很近,一般1~2米,巢一般呈圓筒狀,用樹枝、蘆葦、葦葉等編成,內墊草莖和草葉。每年繁殖1次,每窩產卵3~5枚。卵呈白色,長橢圓形,孵化期21天。雌雄親鳥共孵、共育。28日離巢,35~40日能飛。10月中旬南遷至越冬地。

棲息環境


琵鷺
琵鷺
琵鷺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岸邊及其淺 水處;也棲息於水淹平原、蘆葦沼澤濕地、沿海沼澤、海岸紅樹林、河谷沖積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類生境,很少出現 在河底多石頭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濕地。

分佈範圍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玫瑰紅琵鷺(Ajaia ajaja)體長約80公分,體羽深桃紅色,頸和上背白色。分佈自德克薩斯州的墨西哥灣海濱和西印度群島到阿根廷和智利。
歐洲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白色,有冠,體長約60公分,前頸黃棕色,繁殖於歐亞的中部和南部,南到埃及、印度和台灣。
其他種類還有非洲琵鷺(P. alba)、東亞的小琵鷺(P. minor),澳大利亞有大琵鷺(P. regia)和黃嘴琵鷺(P. flavipes, 或黃腿琵鷺)兩種。

種群現狀


白琵鷺

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Platalea leucorodia。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
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Platalea minor。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后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佈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2002年春天全世界統計的數量不足千隻,已經成為僅次於朱䴉的徠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紅皮書。同時,它還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

保護級別


屬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