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邊鄉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轄鄉

楓邊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地處興國縣北部邊遠山區,東鄰良村鎮,南接城崗鄉、方太鄉,西與崇賢鄉和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畲族鄉接壤,北與永豐縣龍崗畲族鄉毗鄰。鄉人民政府駐設楓邊村,距縣城62千米,全鄉轄12個行政村,149個村民小組。2018年末,楓邊鄉有戶籍人口1.62萬。

楓邊鄉總面積148平方千米,有山地16.7萬畝,耕地面積1.19萬畝。

楓邊鄉以農為主,農林兼作,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油茶毛竹、烤煙等產業,是興國縣茶油、杉木的主要產區之一。2018年末,楓邊鄉有工業企業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歷史沿革


楓邊大烏山
楓邊鄉
楓邊鄉
中華民國時期,為楓邊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分屬白石區的楓邊、箬坑、石印等鄉;1957年,分屬城岡區楓邊、白石鄉和崇賢鄉;1958年春,與城岡合併成立城岡公社;1961年,分出設立石印、楓邊2個公社;1965年,石印公社併入楓邊公社。
1984年,楓邊公社改為楓邊鄉。

自然資源


楓邊鄉林業資源豐富,產業結構完善。森林覆蓋率為86.3%,盛產杉、松、竹等林產品和竹筍、香茹等農副產品,是興國縣的最主要林產品基地。尤其是楓邊油茶獨具特色、全身是寶,在海拔上千米的自然環境下生長,天然渾成,綠色無污染,營養結構全面。全鄉有活立木4.86萬立方米、毛竹林1.5萬畝、油茶林5.1萬畝、成園落葉果1200多畝;楓邊鄉產業結構完善,已初步形成烤煙、制種、油茶、灰鵝、生豬等主導產業;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有硅、鎢、稀土等礦泉水資源。

森林資源

該鄉有山地面積16萬多畝。其中杉木林3萬畝,油茶林7萬畝,松雜木5.7萬畝,毛竹林6000畝,擁有活立木蓄積4.86萬立方米,活立竹蓄積58.4萬根,年產松脂170噸以上,茶油40萬斤,為縣內用材林和茶油主產區。

水資源

鄉內水力資源豐富,現建有龍頭電站和洋斜嶺電站2座,裝機容量350千瓦,確保本鄉工農業和日常生活用電。同時,能向外送電。
由於地質條件好,楓邊的礦泉水經江西地質科學研究所化驗分析,為低鈉、低礦化度偏硅酸型礦泉水,口感純正,含有溴、鍶、鋅、磺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一種品質優良的飲用天然礦泉水和開發礦泉水系列飲料的優質基液。

礦產資源

楓邊鄉
楓邊鄉
本鄉石英砂資源極為豐富,儲蓄大、品位高,經送南昌大學設計院化驗Sio2達99%,現公路已開通礦產地,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土特產資源

楓邊是農業鄉,除生產水稻外,紅薯產量位居全縣第二,倒蒸紅薯干是楓邊的一大美食,其次是南瓜、蔬菜也有著豐富的資源,是製作美味食品的好原料。
灰鵝是興國的一大特產,楓邊在鄉種鵝基地的輻射帶動下,每年出籠灰鵝可達10萬羽以上。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楓邊鄉轄12個行政村:楓邊村、茅坪村、西林村、坊坑村、海豐村、箬坑村、密石村、河溪村、石印村、社坪村、扳坑村、山下村。鄉人民政府駐設楓邊村,距縣城62千米。

人口民族


2000年末,楓邊鄉有3317戶,1.36萬人。
2017年末,楓邊鄉有常住人口1.53萬。
2018年末,楓邊鄉有戶籍人口1.62萬。

經濟


綜述
楓邊鄉產業結構完善,已初步形成烤煙、制種、油茶、灰鵝、生豬等主導產業。
2000年,楓邊鄉企業總產值20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2元,鄉財總收入人107萬元。
2017年末,楓邊鄉有企業93家,企業從業人數483人。
農業
楓邊鄉以農業為主,農林兼作,盛產茶油,杉木,松雜木,毛竹,雜交稻種等,是興國縣的主要水稻制種基地和林產品基地。2000年,楓邊鄉糧食總產量537.7萬千克。
工業
2018年末,楓邊鄉有工業企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商貿
2018年末,楓邊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4家。

文化


西林村
楓邊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當年興國建縣之初,興國、廬陵兩知縣相向而行,於廬陵縣楓嶺縣相遇,其時,興國剛設縣治,山高林密之處,沿無明確地名,而附近長滿楓葉,又處“楓嶺”側邊,遂以“楓邊”名之。

交通


楓邊鄉交通網路發達,有三條水泥主幹道與興國縣城相通,二條水泥路與吉安市青原區、永豐縣相通。

旅遊


風景名勝

楓邊鄉境內的大烏山、海拔1204.3米,是興國境內第一高峰,現存有抗元英雄文天祥題寫的“永鎮江南”牌匾。
楓邊鄉旅遊事業前景燦爛,農家風情別開生面。楓邊鄉擁有興國四大書院之一“寶賢書院”,身入其中,學經讀史、緬懷先賢,感知興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興國縣四大少數民族村之一——社坪少數民族村,這裡可以欣賞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讚歎畲漢是一家的民族情懷;有興國縣最高山、抗元英雄文天祥題名“永鎮江南”的歷史名山—大烏山,明朝大臣解縉曾在這題寫牌匾。站在境內的至高點,駐足遠眺,可以看到雲霧如白龍盤旋,眾山似刀槍林立的景觀;河溪的農曆6月15日傳統節日——“食新節”,是興國縣地方特色傳統節日,相當於我國傳統春節,在這裡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和傾聽關於羅衣秀才的美麗傳說;石印村的“山陽塞”,建於懸崖險陡處,此處樓室亭台,別具一格;西林陽斜嶺水庫,青山綠水,相映成輝,煙波浩淼,如詩如畫,是休閑、自娛、避暑、踏青、垂釣的理想場所;海豐境內“九萬高”仙境海拔1000餘米,系明代寺院遺址,重建於2000年,山下溪流清澈,瀑布急湍,沿岸怪石嶙峋,茂林修竹,鳥語花香,是登山纜景、避署之良地;興國山歌,為楓邊鄉傳統山區文化,音律韻調,頗有特色。
大烏山位於興國縣楓邊鄉北角,靠吉安,廬陵邊緣,海拔一千二百零四米,為興國縣最高峰。北眺吉州城郭,犁然在目。宿山者,四更觀日出,朱丸瞳朧,三躍三按乃上升,最高處月登天坊,唐代建立寺廟,三仙殿,殿後有三石穴,名曰風洞、雨洞、出水井。深不可測,今皆土石填塞。正殿額曰“重惜報功”,鄒南皋先生所題也,已廢。正殿門楣上,有南宋文丞相天祥題詞“永鎮江南”橫額;內山門上有鄒忠介元標題詞“烏山仙境”皆存;外山門有解學士縉題詞“進步登天”今圯。2001年各重建外山門“文革”時期,寺廟被焚毀殆盡,一九八○年已開始整理修繕,已固定了看管人員,近二十多年來上山觀光遊覽的人數越來越多,特別是鄰近幾個鄉鎮的歸國華僑無不登山遊覽。大烏山歷史文物建築呈現,是中國文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