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賢鄉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轄鄉

崇賢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位於興國縣北部山區,距縣城30千米,北與吉安東固畲族鄉毗鄰,西與泰和縣老營盤鎮接壤,東連楓邊鄉,南連方太鄉、高興鎮。崇賢鄉總面積189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2018年末,崇賢鄉有戶籍人口2.83萬人。 

崇賢鄉主要經濟收入有糧、茶油、杉木、毛竹臍橙、茶葉、煙葉等,特色經濟有臍橙、雜交水稻制種、煙葉、茶葉、鎢礦、鈾、硅等。2018年末,崇賢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45家。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為崇賢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崇賢區的崇賢、崇義、霞光、蓮花、龍潭等鄉;1957年,為崇賢區的崇賢、龍潭等鄉;1958年,成立崇賢公社;1961年,析出龍潭公社;1965年,龍潭、方太2公社併入崇賢公社;1970年,賀堂公社併入;1971年,析出賀堂公社;1972年,析出方太公社。
1984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建制,崇賢公社改為崇賢鄉。 
2001年3月,撤銷賀堂鄉,劃歸崇賢鄉。
崇賢鄉
崇賢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崇賢鄉,位於興國縣北部山區,距縣城30千米。北與吉安東固畲族鄉毗鄰,西與吉安泰和縣老營盤鎮接壤,東連楓邊鄉,南連方太鄉、高興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崇賢鄉境內鎢礦、鈾、硅石、銅、高嶺土、石材等礦產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崇賢鄉轄12個行政村。
崇賢村崇義村東風村龍潭村上沔村霞光村
太平村三角村賀堂村大龍村北勝村齊分村

人口民族


2000年末,崇賢鄉有4263戶,1.72萬人。 
2017年末,崇賢鄉有常住人口2.71萬人。 
2018年末,崇賢鄉有戶籍人口2.83萬人。

經濟


綜述

2000年,崇賢鄉企業總產值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693元,鄉財政總收人152.61萬元。 
2017年末,崇賢鄉有企業68家,企業從業人數365人。 

農業

2000年,崇賢鄉糧食總產量673萬千克。 

商貿

2018年末,崇賢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45家。
崇賢鄉
崇賢鄉

交通


崇賢鄉境內有238國道貫通鄉境南北。

社會


醫療衛生

2017年,崇賢鄉受理生育登記(審批)網上辦理453例;落實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人群115對,清理出生396人,徵收社會撫養費98萬元;嚴格落實上級相關利導政策,累計獎勵扶助1015人次,發放補助資金100餘萬元。 

社會保障

2017年,崇賢鄉發放優撫補助389人、309萬元;發放低保補助1330人、120萬元;發放高齡補助498人、57萬元;發放臨時救助4.9萬元;發放冬春救助24萬元。收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參保費112萬元、新農合參合費396萬元,參保率和參合率分別為77.2%和100%;發放就業創業小額貼息貸款50餘萬元。 

代表人物


崇賢鄉湧現了李士才、廖鼎琳、毛會義、李呈瑞、鄒衍等五位開國將軍,有革命英烈1519人。新中國成立后,湧現了毛會義、劉子立、池龍、李士才、李挺、李呈瑞、鄒衍、鍾平、愈增林、袁光宇、謝象晃、曾廣初、曾廣珍等13位省軍級領導,羅嗣海(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崇賢村見龍組人)、曾祥運等21位廳師級領導,吳能億等25位縣團級領導。 
李士才(1906—1994年),原名仕才。興國縣均福山林場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村蘇維埃主席,省蘇維埃政府國民經濟部科員,紅軍第二補充師幹部隊支部書記,紅三軍團第5師15團團部政治指導員,13團連政治指導員。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紅軍第二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營政治指導員,晉西獨立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團政治處主任,晉冀魯豫軍區教導3旅8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20旅副政治委員。第一縱隊十九旅政治委員,鄂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江西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江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廣州軍區工程兵政治委員,廣西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呈瑞(1913—1967年),興國縣崇賢鄉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興國模範師3團排長,紅三軍團政治部直屬政治處組織幹事,紅一軍團四師一二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直屬政治處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隊政治指導員,二團政治處主任,抗大總校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冀中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七旅副政治委員,炮兵旅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炮兵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主任,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軍政委,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廖鼎琳(1914—2017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炮兵營通訊員、警衛員、教導師2團連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指導員、抗大一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營教導員、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自衛營指導員、一七團政治處主任。第七軍分區三十六區隊政委、第七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3縱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副政委、第10軍分區副政委、定縣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建國后,任綏遠軍區旅政委、師政委。36軍106師政委。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36軍106師政委、志願軍裝甲兵指揮部政委。獲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后,歷任66軍副政委、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政委,24軍政委、國防科委訓練基地政委,炮兵學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毛會義(1914—1975年),興國縣崇賢鄉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排長、連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連長,晉西獨立支隊連長、副營長、營長、山東縱隊第二旅五團副團長,六團副團長,山東軍區五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二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二十八師八十三團團長,二十八師副師長,第三野戰軍二十八軍八十四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副軍長,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參謀長,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 
鄒衍(1915—),興國縣崇賢鄉人,原名鄒衍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2軍政治部宣傳員,紅1軍團3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甘肅華池縣保衛局局長,陝北定邊縣保衛局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保安處政治處主任,邊區政府保衛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晉西支隊副政治委員兼第2團政治委員,牡丹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獨立第8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7軍160師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公安縱隊政治委員兼公安一師政治委員,東北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瀋陽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旅遊


崇賢鄉境北面有疆笥山,海拔1125.7米,舊稱興目祖山。山頂有古寺,覆笥山氣候涼爽,名勝古迹頗多,有登山公路,是旅遊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