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墳庄村的結果 展開

墳庄村

北京市房山區墳庄鎮轄村

墳庄村隸屬於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全村戶數418戶,人口1234人,村落佔地面積569畝,耕地面積1590畝,200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10萬元、2005年人均純收入5820元。

簡介


墳庄村從2007年開始硬化村內街道40條,近20000平方米,對村內進行綠化美化栽植花草樹木2000棵,壘砌花牆2000餘米。建佔地800平方米的健身公園2座,為村內安裝路燈300盞,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76台,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300戶。

歷史沿革


明朝中期,現墳庄一帶強盜、土匪猖獗,經常到附近的一些村莊去搶掠,由於這裡地勢偏僻且較為隱蔽,強盜們把搶來的東西拿到這裡進行分贓,從此這個村就被人們叫做“分贓庄”了。到了清朝時期,村名們覺得這個名字叫起來不好聽,為了掩飾強盜們犯下的惡行,便把這裡改名為“汾庄”。民國初年又改名為“墳庄”,這村名的來歷也是有根據的。據說村西曾經有一座墳墓,是和親王弘晝的墳,弘晝是清朝雍正皇帝之子、乾隆皇帝之弟,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59歲,他死後便埋葬於現墳庄一帶。不幸的是在1937年,路過密雲境內的八十三軍將王爺墳盜發,為了炸開地宮頂部,扔了很多顆手榴彈。而今,弘晝的墳墓只片未存。據傳,當時不少看墳戶也居住於此,在這裡繁衍生息,久而久之,這裡就被叫做墳庄了。
墳庄村
墳庄村

文化


特產美食

在密雲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西田各庄的小棗、黃土坎的鴨梨、墳庄的核桃好剝皮”,由此看來墳庄的核桃早已是名聲在外。這裡的核桃樹最早生長於明朝中期,歷史悠久,清代曾是清宮貢品。為什麼這裡生長的核桃好吃呢?原因在於墳庄村地處燕山腳下,土層深厚,土壤屬石灰岩沙化而成,含氮、磷、鉀、鐵等元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宜核桃栽培,這裡的核桃個兒大皮薄兒,手拿兩個核桃輕輕一擠,就能把皮擠破,並且嚼起來香脆適口,過夏不生蟲,不跑油,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墳庄村有核桃樹30000多棵,佔地1000畝。其中樹齡在300年左右的核桃樹有50餘棵,150年以上的40棵,百年樹齡以上的100多棵,年產核桃40000公斤,近兩年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

經濟


墳庄村村域面積4060畝,其中居住面積1250畝,耕地面積2307畝,二、三產業佔地面積503畝。全村總戶數594戶,總人口1728人,全村共有黨員64戶,村民代表35人,監事會5人,議事會5人,理財小組5人。全村勞動力1247人,就業人數936人,主要支柱產業以工商業為主。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9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9100元。
墳庄村領導班子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經濟是基礎,產業是支撐,農民收入是標誌,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為4戶村民發展設施種植,提供幫助。村內已建起溫室大棚15棟,解決30餘名婦女就業,每人年收入5千元。發展設施養殖業,2006年下半年建起1.5萬平米養雞溫室,建設投資100餘萬元,解決“4050”人員就業38人,經過半年運作,收入比較可觀。
墳庄村
墳庄村
整合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種植,投入50餘萬元在村東建起百畝蓮藕園,安排10名“4050”村民就業。

民營企業

在積極發展種、養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同時,努力開拓村內民營企業就業渠道,為民營企業馮氏車聖毯業有限公司提供土地和政策傾斜,大力支持生產經營方面所遇到的困難,使企業在近年得到長足的發展。
馮氏車聖毯業有限公司屬於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坐落在墳庄村南,佔地100餘畝。固定資產3400萬元,生產車間佔地20000多平方米,設備150多台,現有員工420名,每年生產總值2120萬元,納稅340萬元,利潤200萬元。每年上交村集體120萬元,自己留用80萬元。為了與國際接軌,2004年通過ISO2000認證,2007年3月已通過ISOTS16949認證,拿到對美國的出口權,現正積極運作,擴大生產規模,使生產規模能夠翻一翻,員工達到800人,達到每天向美國出口一個標準貨櫃的目標,企業員工墳庄村民佔80%,最高月工資已達2500元。公司正在運作奧運會所需車腳墊供應工作,有望拿到部分訂單。
墳庄村
墳庄村

社會


教育

為了解決村內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人員的就業問題,於年初成立了墳庄村農民就業服務隊,吸納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的人員就業。通過勞動技能培訓,使這個部分人能夠根據個人自身素質進行上崗就業,為本村和周邊企業提供有償服務。解決農民就業服務隊已提供就業崗位65個,創收75萬元。農民就業服務隊的成立,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為村民增加收入搭建了一廣闊的平台台。
總之,墳庄村在富民增收,引導農村離土不離鄉,實現村企互動,企業與村民均能得到發展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