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漢化的結果 展開

漢化

族群文化擴張

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也被稱作漢化。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以及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漢人相對周邊各族,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陳寅恪認為,胡化與漢化,不以種族出身來區分,而是以文化認同來區別。

基本簡介


從上古、先秦至春秋戰國時期,九州內的蠻、戎、夷、狄等部落如三苗、陸渾戎、山戎驪戎赤狄、群舒等,透過內遷或與諸夏部落雜居,從而使得他們一部分人被同化。
秦漢時期,居於嶺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島、小部分福建)等的多個土著部落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部落稱為百越,南越部落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華夏部落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百越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后,南海郡尉趙佗兼并桂林郡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夏、越(粵)和平雜處,或互相通婚,並陸續有中原人遷入嶺南。
西漢時滅亡閩越,漢武帝將閩越人遷入江淮地區,而留居福建的閩越人後來也被同化為漢族。

歷史上的漢化


魏晉至五代十國

孫吳時期滅亡山越,山越內遷入江南各地。
自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丁零盧水胡等北方民族紛紛內遷並歸附於中原勢力,逐步漢化,並在兩晉時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征服突厥及昭武九姓遷入。同時唐朝首次將漠北和東北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統治,有效促進了當地的民族融合和漢文化傳播。
五代中的後唐、後漢、後晉三個王朝為沙陀人所建立,他們採用漢人王朝的禮樂、官制,在用人上番漢一體,與漢人通婚,僅在半個世紀之內這些民族便融入漢族。

宋遼西夏金元

宋遼金元時代,契丹女真族黨項、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先後南遷進入中原甚至建立政權。到元代後期,契丹之名逐漸消失,而隨金國內遷的女真人與漢人雜居通婚,改用漢姓,提倡儒學,使女真人漢化。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漢法”主張,並對政治機構進行了許多改革。到元末,內遷的女真人和黨項族人完全融入漢族。

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漢人政權后,下詔禁止胡服、胡姓、胡語,留在中原的其他民族為避免歧視,多改漢姓,進一步促進這些民族的文化漢化。

清代

清代滿族人雖然在政治及軍事上統治了全中國,但最終在語言和文化上卻迅速地被漢化。只有百餘滿族人尚能操滿語,主要居於黑龍江、吉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