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腰燕

燕科燕屬動物

斑腰燕(拉丁學名:Hirundo striolat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體長約20厘米,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徠而細弱,趾三前一后。胸具縱紋,腰紅色,上體鋼藍色,下體污白而具黑色縱紋。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象鐮刀,尾分叉象剪子。

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常可見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桿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

外形特徵


斑腰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前額、頭頂、後頸直到背和翅上小覆羽均為藍黑色而具金屬光澤。背部較黑褐、羽基白色,且常顯露於外。腰深栗色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紋或羽干紋不明顯,下腰栗色較淡。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最長,向內依次逐漸縮短,尾呈深叉狀。飛羽黑褐色,羽軸富有光澤,羽緣綴有乳白色狹邊。眼先黑色,頰、眼後上方和頭側栗色。下體白色,頦、喉和上胸微綴棕色具細密的黑色縱紋,下胸和腹淡赭桂色。尾下覆羽基部白色,先端黑褐色,在腰和脅交界處通常有一輝亮黑斑。
虹膜褐色,嘴和跗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0-29g,♀24g;體長♂179-190mm,♀180mm;嘴峰♂7-9mm,♀7mm;翅♂119-136mm,♀120mm;尾♂91-106mm,♀95mm;跗蹠♂15mm,♀14mm。(註:♂雄性;♀雌性)
斑腰燕(圖2)
斑腰燕(圖2)
斑腰燕
斑腰燕

棲息環境


斑腰燕是留鳥,少數進行季節性遊盪。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帶的村寨和臨近山岩地帶。

生活習性


斑腰燕似其他燕,但更喜近耕作區的低地。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有時飛得很高,像鷹一樣在空中翱翔,有時又緊貼水面一閃而過,時東時西,忽上忽下,沒有固定飛行方向,有時還不停地發出尖銳而急促的叫聲。活動範圍不大,通常在棲息地2平方公里範圍內活動。有時亦與金腰燕一起活動。
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叫聲:通常無聲,但有時發出響亮的chew-chew聲或震顫音schwirrr。

分佈範圍


徠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和中國雲南及台灣。
斑腰燕分布圖
斑腰燕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多數1年繁殖2窩,第一窩通常在4-6月,第二窩多在6-7月。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開始繁殖活動,此時雌雄鳥甚為活躍,常成對活動在居民點,時而在空中飛翔,時而棲於房頂或房檐下橫樑上,並以清脆婉轉的聲音反覆鳴叫。經過這種求偶表演后,雌雄燕即開始營巢。杯形巢由泥團黏附於屋檐或懸崖,有管道狀入口。築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後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然後用3-5天的時間銜取乾的細草莖和草根,再用唾液將它們粘鋪於巢底,形成一個乾燥而舒適的內墊,最後再墊以柔軟的植物纖維、頭髮和鳥類羽毛。
斑腰燕
斑腰燕
斑腰燕
斑腰燕

亞種分化


斑腰燕(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斑腰燕南亞亞種Hirundo striolata mayri
2斑腰燕雲南亞種Hirundo striolata stanfordi
3斑腰燕泰國亞種Hirundo striolata vernayi
4斑腰燕指名亞種Hirundo striolata striolata
5斑腰燕馬來亞種Hirundo striolata badia
在物種分類上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該物種是金腰燕的亞種;另一種意見是獨立物種並有5 個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