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德國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香水》、《鴿子》、《夏先生的故事》等。

1949年3月26日,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施塔恩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曾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和普羅旺斯大學學習。1980年發表處女作劇本《低音提琴》,1985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香水》。曾獲得古騰貝格獎優秀外國小說獎。

人物經歷


1949年3月26日,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施塔恩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聚斯金德家族曾是巴登-符騰堡州的貴族,聚斯金德的父親威廉·伊曼紐爾·聚斯金德是《南德意志報》的政治記者,同時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和翻譯,聚斯金德的母親則是一位體育教練。
學生時代,聚斯金德在一個名叫霍爾茨豪森的巴伐利亞小村莊度過,並在青少年時代學習過一段時間的鋼琴。
1968年至1972年間,聚斯金德進入慕尼黑大學,研習中世紀歷史和近現代歷史,後來又進入了位於法國艾克斯的普羅旺斯大學,不過並沒有畢業。
離開學校后,聚斯金德在父母的支持下來到巴黎,從這裡開啟了自己的全新生活。為了維持生計,聚斯金德從事過很多工作以糊口,在西門子公司擔當文秘,在酒吧、舞廳打過工,還當過乒乓球陪練。開始嘗試創作短篇散文及長篇的影視劇本,甚至一度還靠給電視台寫作劇本以謀生。
1980年,31歲的聚斯金德成功推出獨幕單人劇《低音提琴》劇本,這也是他首部成功面世的作品。
1981年9月,《低音提琴》在慕尼黑首演大獲成功,旋即成為歐洲話劇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也是德國觀眾喜愛的劇目。
夏先生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1985年,聚斯金德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香水》,這本作品先後被譯成40多種語言,推出了多達27個版本。
1987年,聚斯金德推出了作品《鴿子》,這是一部不到4萬字的中篇小說。
1991年,聚斯金德創作了長篇小說《夏先生的故事》,內容有關於農村少年“我”和“幽閉恐怖症”患者夏先生。
1995年,聚斯金德發表短篇小說集《棋戲》。
2006年,在推出論文集《在愛和死亡之間》之後,據傳聚斯金德已經宣布退出文壇,徹底隱居。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作品類型創作時間
《低音提琴》劇本1981年
《香水》小說1985年
《鴿子》中篇小說1987年
《夏先生的故事》長篇小說1991年
《棋戲》短篇小說集1995年
《在愛和死亡之間》論文集2006年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鴿子
鴿子
聚斯金德的文學創作幾乎都遠離鴻篇巨製和重大題材,而總是把視點放在那些沒有社會地位的小人物身上,對他們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無論是人生不得志的低音提琴手,還是孤家寡人的銀行門衛,或者“一意孤行”的夏先生,甚至那個殘忍的“香水殺手”,都屬於與時尚格格不入並為上流社會所不屑一顧的“圈外人”。聚斯金德藉助對這些人物命運的描寫,展示了后工業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懼、沮喪、不安、無奈,及其悲觀的內心世界和荒誕反常、難以理喻的怪異行為。
聚斯金德對低調的、孤獨的、落寞的、充滿矛盾的卑微心態有著興趣,他的“香水”瀰漫著別有意味的、黑暗凝重的氣息,尖刻地暗含著對現實世界、尤其是現代工業之後的“文明世界”的腐爛、奢靡、骯髒和醜陋的鞭撻。。他的小說以它們主人公的境遇,體現了某種“發社會”、“反文明”的情結。這在處女作《低音提琴》中即有所端倪。低音提琴這種樂器由於其笨重的體積和演奏方式的局限而不為人們所喜愛。同時,它在樂隊中的地位濃縮了現實世界嚴格的等級制度。它的演奏者——低音提琴手與它甚至有著同樣的境遇:不可或缺,但永遠不被重視;為了自由隨時準備丟棄他賴以生存的特長,但丟棄之後意味著更大的危險。這種無所不在的尷尬充溢著無數不得志的小市民的心胸。 《鴿子》是一部四萬字不到的中篇,作為人類慣常思維中的“和平天使”,“鴿子”在該小說中卻作為“一種外部的威脅”出現,而這完全緣於主人公法國巴黎銀行的門衛納丹·諾埃爾幾十年來過著一種平淡孤獨、極有規律、自我滿足的生活,在一個剛剛下過暴雨的星期五的早晨,諾埃爾拉開他30年如一日地居住著的一間很小但布置得井井有條的房間的門,發現一隻鴿子蹲在門前,他竟然嚇得趕緊退回房間,把門鎖上,祈求上帝的幫助,最後終於鼓起勇氣,衝出了房間。主人公對一隻“鴿子”的恐懼,僅僅因為它打破了他常年恪守的生活規律。《鴿子》以古典中篇小說的形式,寓言式地反映了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人們對未來的恐懼。《夏先生的故事》一書則以一個農村少年——“我”的遭遇展開,“我”從小就愛爬樹,喜歡在樹上學習、嬉戲,幾乎到了以樹為友、以樹為家的地步。因為樹上遠離世間的喧囂和人生的煩惱。此外,初戀、學車、練琴,純真童趣,躍然紙上。粗泛讀來,會以為“我”就是作品的主角。倘若沒有“夏先生”的出現,這本書會成為一篇追思兒時往事的精緻小品。“幽閉恐怖症”患者夏先生,由於“患病”,不得不滿世界跑,不知疲倦地奔波,既無明確的目的,也無特別的需求,當初不知從哪裡冒出來,最後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夏先生與“我”的幾次不期而遇,恰似一條暗線貫穿全書,給作品定下基調。聚斯金德將奇崛、深情的筆墨落在了夏先生“不停奔走”這一反常的行為上。“不停奔走”,歸結於現實世界,反映了當代的功利社會給人類精神和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負擔,使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以至於有家不願回的境地;除此之外,“不停奔走”,這一極富意味的意象,甚至籠罩著整個人類發展的本質。

風格

香水
香水
與同時代的德國作家相比,聚斯金德文學創作的產量並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豐富、奇特的想象力,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雋永的寓意,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香水》像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傳奇,聚斯金德運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十八世紀法國巴黎一個怪才格雷諾耶“尋香殺女人”的離奇一生。而在《鴿子》一書中,聚斯金德又充分發揮了自己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技巧,把巴黎一家銀行門衛諾埃爾的意識流動和內心獨白栩栩如生地呈現人們眼前。忠於職守、老實巴交的諾埃爾,三十年如一日地蝸居在自己的小屋裡,過著平淡孤寂、與世無爭的生活。然而一天早晨,一隻鴿子的出現卻讓他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於是,往日的平靜全被打破,包括衣、食、住、行和本職工作在內的所有的生活細節均受到干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一切莫名其妙的混亂,直到那隻帶來不祥之兆的鴿子悄然離去時才隨之平息,一切又復歸原樣。《低音提琴》中主人公憤世嫉俗而又無可奈何的大段自我解嘲,極為貼切地反映了失意者的矛盾心態。而《夏先生的故事》則通過孩童之口,以詼諧幽默且不乏諷刺意味的生動、形象的敘述,道出了作者對人間事物的真實看法。從這些題材和體裁不盡相同的作品上,可以看出聚斯金德編織故事的傑出才華和駕馭德語的深厚功底。
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
聚斯金德的少產不僅因為他的謹慎以及他對作品的高要求,還有一個關涉他寫作方法的本質因由:他的興趣不在“展示”,不在鋪張,而在“凝結”;正如格雷諾耶(《香水》主人公)一樣,他迷戀於奇異的、黑暗的、凝重的香味的收集;無疑,這樣的香味並不遍布世間,它們需要作家長期的積澱與搜尋;他的方式有如一把降落傘,攜帶著自身和墜物的重量,維持傘繩的張力,捕捉著氣流的芬芳,最後著陸於大地——他稀有的作品及其意象。
聚斯金德的每一部作品,都以“提取意象”作為他的主要創作方法,同時他的意象又統一地指證、影射著現實世界,他的作品偏向於“寓言”的特質。作為生長於富有思辯傳統、講究精密求證的德意志民族的小說家,聚斯金德確定目標之後,絲毫不忽視過程,以生動的語言,真實可觸的細節,音樂般敏感的節奏,甚至節外生枝的情節,突破最初“目的”的藩籬,使小說在現實世界具有明確的指向之外,還具備著凝重的豐富。聚斯金德是創作寓言式小說”的高手。亦真亦幻、但曲折動人的故事,維繫著現實,又遊離於現實之外。它們本身就揭示了世界先前一直未被發覺的某一真相:對美的追求往往必須以掠奪與殺戮為代價,當然也以毀滅為終結。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87年 古騰貝格獎外國優秀小說獎 《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獲獎)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一位擅長德語的德語作家,一個善於敘述的當代小說家,一個不是拿他自我欣賞的東西來戲弄我們的小說家,一個毫不令人感到厭煩的青年作家。……聚斯金德的幽默,他對語言近乎幸災樂禍那樣的歡快,他對受歧視者和先天不足者絲毫沒有感傷的、令人憶起契訶夫那樣的偏愛。(德國文學批評家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評)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成功地把偵探小說、消閑小說和藝術珍品融合為一體。(德國文學批評家克萊門斯·克拉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