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肩
趙一肩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趙一肩回國,出任余漢謀的第四路軍參謀長,重新投入抗戰。 1940年春,他揮師轉戰粵北,配合友軍,襲擊駐紮新豐之日軍,取得粵北戰役大捷。病逝民國35年(1946)春,趙一肩出任軍政部美援物資特派員。
趙一肩(1898-1946)原名良勛,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莆蔚村人。民國6年(1917),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東山中學。次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習騎科。他勤奮向學,喜讀兵書,成績名列前茅。他與同校就讀的葉劍英是中學同學,彼此志同道合,常縱談國事,情深誼厚。民國9年(1920),畢業后回粵,後到電白縣投奔軍旅,行前曾專訪葉劍英,葉書一首五律詩為贈,詩末兩句:“世亂誰非客,前程處處春。”民國14年(1925),被國民革命軍軍部推薦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隊長、教官,隨何應欽的第一路軍北伐到福建、浙江。不久又任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幹校教官。蔣光鼐的六十一師參謀長,部隊內軍事策劃,多出其手,嶄露軍事才能。11軍改編為十九路軍改編后,由陳銘樞舉薦改任參謀處長,民國20年(1931)9月,隨蔡廷鍇軍駐守南京、上海一帶,抗擊日軍侵犯。
1932年1月28日0時30分,日軍陸戰隊突向上海閘北地區進攻。正在防守的十九路軍將士奮起抗禦,時趙一肩升為該軍參謀長,與總指揮蔣光鼐、蔡廷鍇等,親臨前線指揮,當時,趙一肩除了每天向總指揮部周密報告敵我雙方戰況外,還代表總部經常向中外新聞記者發表談話。還為十九路軍親筆撰寫發表《告全國民眾書》,號召國人“拯民族國家於危亡,申公理正義於世界”。當時,上海《申報》還以特大號鉛字作標題,頭版頭條登載了“趙一肩談話”,文中洋溢著誓死衛國、抗戰到底的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上海三百萬市民亦發表擁護十九路軍作戰到底的宣言。該部在國內外同胞之精神及物質援助下,激戰三十二天,迫得日軍三易其帥,寫下了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抗敵禦侮光輝的一頁。
此後由於敵強我弱,日本白川義則大將率兩個師團威脅19路軍的後方,當時南京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議》,19路軍撤離上海,輾轉於浙、閩一帶。十九路軍擴編后,趙一肩任第五軍第七師師長,參加反蔣、抗日、聯共的福建人民政府,率,6000守衛古田。后被張治中派參謀長祝紹周說服,不發一槍就繳械投降。十九路軍在福建反蔣失敗后,1934年趙一肩也被解除軍職,送了一筆錢赴日、英、德、意、俄等國考察軍事,歷時3年。在歐考察期間曾與喬冠華等共同組織“抗日聯盟”,敦促國民政府抗日。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趙一肩回國,出任余漢謀的第四路軍參謀長,重新投入抗戰。廣州失守后,第四路軍改編為第12集團軍,1939年春他出任12集團軍63軍第186師師長,在廣東清遠一帶屢殲日軍。1940年春,他揮師轉戰粵北,配合友軍,襲擊駐紮新豐之日軍,取得粵北戰役大捷。1941年,轉調第七戰區司令部任高參。他駐軍粵北時,《國際新聞》主編喬冠華,遭當局迫害,趙得知消息后,即設法掩護喬冠華安全轉移。得知廖承志在樂昌被捕,便千方百計營救廖氏出獄,還為抗日陣亡的同鄉李藹烈士親筆寫了“為捍衛民族生存而犧牲,大丈夫固應如此”的題詞。
曾回梅探親,在家期間,嚴格要求子女幫做家務、種菜。春節期間,他帶領村民100多人上山種樹,造福後代作表率,其綠化荒山的事迹,至今仍被傳頌。
民國35年(1946)春,趙一肩出任軍政部美援物資特派員。同年夏,趙一肩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國防部第四廳後勤廳長,他雖患喉癌,仍扶病從西南飛往南京赴任。不久,病情危重,治療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48歲。靈柩由其夫人運回梅州,葬於家鄉梅江壢林坪,並築紀念亭。舊亭已毀。1987年,在趙一肩故鄉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莆蔚村修一紀念墓園,園內紀念亭碑碣上勒有碑文和他生前墨跡“鐵血健兒”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