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德意志帝國的結果 展開

德意志帝國

德國漢斯·烏爾里希·韋勒著書籍

《德意志帝國》是200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漢斯·烏爾里希·韋勒。本書主要講述作者對德意志帝國經濟政治的研究和分析。

內容簡介


韋勒的《德意志帝國》是德國批判史學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認為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只是通過軍事性的“上層革命”建矗起來的國家。通過全面的剖析,作者指出德意志帝國雖然在經濟領域實現了現代化,而社會和政治領域卻只是部分地具有現代性,政治上仍足一個貴族階級佔據統治地位的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這種不協調給其發展帶來諸多矛盾。統一后的德國在政治上仍然保持著前工業社會權力精英的獨裁統治的社會特徵,傳統的權力精英們為了保持自己的特權和利益,竭力維持各種反民主、反半等和反現代的價值體系、教育制度、官僚制度、政黨制度和思想意識。正是傳統權力精英的這種政策使德國在發展進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歷史負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魏瑪共和國的失敗和納粹統治這些對德意志民族是災難性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作者簡介


漢斯-烏爾里希·韋勒,1931年生,當代德國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也是把社會學方法用於歷史研究的德國“比勒費爾德學派”的奠基者之一。曾在科降大學、波恩人學和美國俄亥俄大學學習。1968年以後,先後在科隆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比勒費爾德大學任教,是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美國歷史學會的榮譽會員。他專長於對德意志帝國史的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經出版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著作10多部。

圖書目錄


《帝國史譯叢》總序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1871年的形勢: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國家的建立
一、農業革命與鄉村貴族領導階層
二、工業革命和城市資產階級
三、國內政治:反動、自由主義和憲法衝突
四、爭霸戰爭與“上層革命”
第二章 向工業國家邁進
一、1873~1895年,高度工業化的第一階段:工業增長的紊亂和結構性農業危機
二、1895~1914年,工業的高度繁榮和受補貼的農業: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和干預型國家的崛起
第三章 統治體制和政治
一、政治體制
(一)立憲君主制或假立憲的半專制主義?
(二)到1890年為止的波拿巴式獨裁統治
(三)1890年之後的持續性國家危機:沒有協調的獨裁性多頭統治
(四)官僚制度:統治要素和組織類型
二、中心問題:捍衛現狀反對政治動員
(一)軟弱無力的政黨
(二)利益協會進入國家政治生活:反民主的多元主義及其反對者
(三)“否定性整合”的統治伎倆:“帝國的敵人”反對“帝國的朋友”
(四)“國家維護者和生產者階層結成卡特爾”的集結政策(1876~1918年)
三、整合謀略和對民主的結構性敵視
(一)國家思想和特別立法
(二)民族主義和敵人的固定化
(三)反猶主義和對少數派的政策
(四)宗教作為一種合法性意識形態
(五)獨裁性社會的母體:社會化過程及其控制
(六)衝突處理
(七)以確保忠誠為目的的補償性支付
四、稅收和財政政策
(一)統治制度的資金籌措
(二)國民收入的分配
(三)分配不均的強化
五、軍備政策
(一)軍隊
(二)軍國主義
(三)海軍
六、帝國主義
(一)不均衡的增長和政治統治的合法化:社會帝國主義
(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是國內政策
(三)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的帝國主義思想
七、對外政策
(一)國際體系中的德國對外政策
(二)“國內政策優先”之下的對外政策
八、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前逃跑
(一)攻擊性的防禦政策
(二)戰爭經費籌集和戰爭經濟
(三)戰爭目標和階級社會
(四)最後一次“上層革命”
(五)德國革命:社會民主還是保守性的共和?
第四章 結語
附錄
一、縮寫
二、註釋
三、文獻目錄
四、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