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烏米的結果 展開

烏米

一種生長在作物頂部的真菌

烏米又稱高粱黑粉,是一種生長在作物頂部的真菌,顏色多為黑色,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一般生於高粱、玉米、黍子上。

美國已將烏米列入食用菌之列,墨西哥也將其視為美食佳品,而我國對其開發利用尚屬空白。

生物學


農學名詞
指高粱、黍子、玉米在孕穗時生的一種黑穗病,一般特指高粱絲黑穗病。感染後生長成的白色棒狀物,北方部分地方稱:“米蛋”,其中高粱、黍子烏米幼嫩時可以食用,玉米烏米也可食用,味道尤為鮮美。

價值


營養價值

烏米又稱高粱黑粉真菌俗,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高粱烏米是由高粱絲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reiliana)引起的高粱絲黑穗病穗,屬擔子菌亞門真菌。高粱烏米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尤其是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真菌多糖及膳食纖維等活性多糖、礦物質鉀,鐵,硒、維生素A,B1,B2,B6,C,等含量較高,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
美國已將其列入食用菌之列,墨西哥也將其視為美食佳品,而我國對其開發利用尚屬空白。

食用價值

採摘並剝開取出白色棒狀物生吃,亦可與土豆、豆角、西葫蘆、茄子混合做燉菜。味道鮮美。

性狀鑒別

孢子堆橢圓形或圓柱形,灰黑色,長3-12mm,突出於穎片外,外被菌絲膜。質疏鬆,膜破裂后,可見黑褐色的孢子團。氣微,味淡。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摘病穗,收集孢子堆,曬乾。
動植物形態孢子堆生於寄主的子房中。橢圓柱形至圓錐形,長數毫米,有堅硬灰色膜包裹,膜由菌絲構成,不易破裂,後期孢子成熟時自頂端破裂,露出黑褐色的孢子團及一個較短的堆軸。不育細胞長圓形至圓形,成組束,無色,直徑7-18μm。孢子多球形或近球形,綠褐色至紅褐色,直徑4.5-9μm,一般為5-7μm,表面光滑或有細微疣刺。

藥用價值

未被科學證實具有藥用價值

危害癥狀


病株矮於健株。發病初期病穗穗苞很緊,下部膨大,旗葉直挺,剝開可見內生白色棒狀物,即烏米。苞葉里的烏米初期小,指狀,逐漸長大,后中部膨大為圓柱狀,較堅硬。烏米在發育進程中,內部組織由白變黑,后開裂,烏米從苞葉內外伸,表面被覆的白膜也破裂開來,散出大量黑粉狀物,並露出亂絲狀維管束組織,即殘存的花序維管束組織和病原菌冬孢子。葉片染病在葉片上形成紅紫色條狀斑,擴展后呈長梭形條斑,後期條斑中部破裂,病斑上產生黑色孢子堆,孢子量不大。

病原形態

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Clint.異名Sorosporium reiliaum(Kühn.)Mc.Alp.稱高粱絲軸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冬孢子球形至卵圓形,暗褐色,壁表具小刺,大小10~15×9~13(μm)。初期冬孢子常30多個聚在一起,后形成球形至不規則形的孢子團,大小50~70μm,但緊密,成熟后即散開。孢子堆外初具由菌絲組成的薄膜,后破裂冬孢子散出。冬孢子需經生理后熟才能萌發,在32~35℃,濕潤條件下處理30天,萌發率明顯提高。病菌在人工培養基上能生長。
浸染循環:
該病以種子帶菌為主。散落在土壤中的病菌能存活1年,冬孢子深埋土內可存活3年。散落於土壤或糞肥內的冬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冬孢子萌發后以雙核菌絲侵入高粱幼芽,從種子萌發至芽長1.5cm時,是最適侵染期。侵入的菌絲初在生長錐下部組織中,40天後進入內部,60天後進入分化的花芽中。該病是幼苗系統侵染病害。病菌有高粱、玉米兩個寄主專化型。高粱專化型主要侵染高粱,雖能侵染玉米,但發病率不高。玉米專化型只侵染玉米,不能侵染高粱。中國已發現3個生理小種。土壤溫度及含水量與發病密切相關。土溫28℃、土壤含水量15%發病率高。春播時,土壤溫度偏低或覆土過厚,幼苗出土緩慢易發病。連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高粱秸稈漚制的肥料發病重。
(4)播種過早、苗期低溫多雨,成株期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易導致該病的嚴重發生。
附圖(一)
附圖(二)
采來的烏米
采來的烏米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后,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和高粱秸稈,集中燒毀或高溫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葯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葯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葯,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乾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12)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抗絲黑穗病的雜交種有:黑雜34、黑雜46、齊雜1號、晉雜5號、忻雜5號、忻雜7號、冀雜1號、遼雜4號、遼飼雜2號等。抗病親本有黑龍14A、7152A、吉農105A等。
(13)適時播種,不宜過早。提高播種質量,使幼苗儘快出土,減少病菌從幼芽侵入機會。
(14)拔除病穗,要求在出現灰包並尚未破裂之前進行,集中深埋或燒毀。
二、化學防治:
(一)浸種劑:
溫水浸種。用45~55℃溫水浸種5分鐘後接著悶種,待種子萌發后馬上播種,既可保苗又可降低發病率。
(二)拌種劑:
(1)用根保種衣劑包衣。玉米播前按葯種1:40進行種子包衣
(2)用10%烯唑醇乳油20g濕拌玉米種100kg,堆悶24小時后播種,防效優於三唑酮。
(3)用種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種
(4)用種子重量0.7%的40%拌種雙拌種
(5)用種子重量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拌種。
(6)0.7%的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或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0.2%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拌種方法:先噴清水把種子濕潤,然後與藥粉拌勻后晾乾即可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