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夏至的結果 展開
夏至
左河水的詩作
夏至是一首描寫中國在夏至節氣里的地理、氣象、氣候情況及夏季典型的鳴蟲知了(蟬)的動態之七言絕句詩。詩人左河水還表達了以農民為代表的勞動人民在炎熱的夏天勞作的艱辛,並藉以鞭撻了少數不勞而獲的人不知廉恥的醜陋嘴臉。本詩在《中國詩賦》發表后,還被中國新聞網等網站的文章引用。
喜陰生物生長,陽性生物衰退
(左河水)
火輪漸近暑徘徊,
一夜生陰夏九來。
知了不知耕種苦,
卧閑枝上唱開懷。
1、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2、火輪:這裡指太陽,是描寫夏季人們直觀太陽的形象。
3、漸近:指從地理科學方面講,夏至日開始,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而從人們的身體感受來說,如果說春天的太陽猶如空調送來微微的暖風,那麼夏至開始的正午太陽猶如一個火爐漸漸靠近人的頭頂,給人烤出汗來。
4、暑徘徊:徘徊,指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比喻猶豫不決,也比喻事物在某個範圍內來回浮動、起伏。如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
暑徘徊,是指在“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大地頻頻出現暴雨天氣。這時的晴天溫高炎熱,陰雨日天氣轉涼爽,使暑熱的天氣循環往複,徘徊前行。
5、生陰:指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半夏這種喜陰的藥草,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6、夏九:即夏九九。“夏九九”和“冬九九”一樣,是我國農曆中用“九”習慣標示的雜節,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
7、知了:也稱蟬(學名:Cicadidae),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別稱也有相應的變化。知了中,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雌的不發聲,但在腹部有聽器。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液。蟬屬不完全變態類,由卵、幼蟲(若蟲),經過一次蛻皮,不經過蛹的時期而變為成蟲。
此七言絕句詩是一首描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之情形的作品。詩人用四句話抓住了夏至節氣里的氣象、太陽、物候等主要特徵及其變化,表達了這時的天氣開始炎熱,農民們的耕作更為艱辛等情況:
第一句,火輪漸近暑徘徊。是指到了夏至這個節氣,圓圓的太陽像一個火輪一樣火辣辣的給地面帶來強烈的高溫。由於進入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對於我們處於北回歸線附近地區的人來說,從此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可謂太陽漸近我們。同時,氣候受暴雨、梅雨天氣時來時去的影響,使暑熱的天氣也隨之來來回回,不斷起伏變化著,炎熱天氣還未完全穩定。
第二句,一夜生陰夏九來。指夏至日這一天突然開始陰氣生而陽氣衰。如半夏這種喜陰的藥草,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開始出生。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到處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同時,在夏至節氣的第一天,“夏九九”便開始了。
第三句,知了不知耕種苦。此時知了(蟬)這種像蟋蟀一樣會鳴叫的昆蟲開始出現,它落在喬木的枝幹,有樹葉遮擋炎熱的陽光,享受著涼爽的微風,根本不知道,也不懂得我們的農民朋友們正在進行水稻和棉花等農作物田間管理的辛苦。
第四句,坐閑枝上唱開懷。是寫知了(蟬)落在喬木的枝幹閑得無事,一邊看著農民們在進行勞動,一邊唱著自己快樂的歌。有獨唱的,有小合唱的,此起彼伏,日夜難休。
詩的下聯,即第三、四兩句,表面是寫知了(蟬)這種昆蟲,實際是詩人抓住夏至節氣這種典型的物候特徵,採用對比、擬人的藝術手法,表達農民們在此節氣里的艱苦勞動,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