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廟

咸陽張飛廟

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號稱天下第一江山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因張飛死後,追謚為桓侯,故名。

基本介紹


對廟宇的誤解
咸陽本無張飛廟,人們將忠顯王祠誤認了張飛廟。忠顯王祠在老街南街,明朝初年建廟。當時廟門向南,從城牆開洞為門.
正德十三年(1518)上任的縣令底蘊,為保安全而封了忠顯王祠的南門改向北開。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與清道光七年(1828)兩次修葺。忠顯王是唐玄宗時將軍張巡的封號。張巡原為真源(今河南祀縣附近)縣令。安祿山叛兵逼近,張巡不願投降,招募了一千多壯士奮力抵抗。用草人借箭的辦法解決了圍困缺箭的危機,終退敵兵,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封為忠顯王。據《陝西通志》記:“王,敕封水神,邑人以城臨岸,故祀焉。”昔日渭水經常泛濫,成為咸陽城一大隱患。張巡被封為水神,咸陽人禁廟祭祀藉以鎮渭,以保咸陽無虞。這便是建忠顯王祠的起因。因〈三國演義〉小說廣為流傳,張飛之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名聲遠大於了張巡。據說在清末重修忠顯王祠時,因無知或是其它原因,在祠內塑立了張飛及其兒子張苞的塑像,又製作了一條又大又長的張飛鞭。從此以後,忠顯王祠便成了張飛廟,老百姓尊稱其為“張飛廟”,並由此引出了不少關於張飛鞭鎮住渭水泛濫的傳說故事,“水淹咸陽,有我老張一面承當”,其實這些都是老百姓希望治理渭水的美好願望的寄託。張飛乃三國時蜀國大將,被劉備封為巴西太守(郡治閬中,在今四川省北部),與“忠顯王”乃風馬牛不相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