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粦傳

黃粦傳

黃粦傳(1924~1966),藝名黃儀,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廣東漢劇生行演員、藝術家。被梅蘭芳田漢等大師們譽為“南方馬連良”。

1935年畢業於湖寮育民小學,同年入大埔同藝社,師承李祝三。1938年扮老生出演《上天台》,一曲成名。后加入汀龍劇社改名黃儀,師從郭維政。1950年7月與黃桂珠、羅恆報、范思湘等組成廣東省第一個專業的廣東漢劇藝術表演團體——大埔民聲漢劇社,任劇務委員。1954年,劇團赴省參加全省戲曲觀摩演出,黃粦傳主演《擊鼓罵曹》,獲得特別表演一等獎。 1956年,劇團轉為廣東漢劇團,任副團長。1957年,隨團到北京作彙報演出,在懷仁堂演出《百里奚認妻》,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領導人高度的讚揚併合影留念。1959年秋,廣東漢劇團改稱廣東漢劇院,黃粦傳任副院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民政協委員,並參加了中國戲劇家協會,出任劇協廣東分會理事。1966年秋逝世,年僅42歲。

黃粦傳在藝術上善於吸取別人長處,既繼承了漢劇的傳統,又善於廣泛吸收兄弟劇種表演藝術之長,大膽突破傳統唱腔而自成一體;特別是他能根據各個人物性格的特點,設計創造不同的唱腔和唱法去表現不同的人物,他精於唱功,嗓音洪亮渾厚,高低音運用自如,行腔遒勁,善用氣口,念白明快噴口有力,精通漢劇音律,熟悉傳統文、武場器樂的演奏技巧。代表曲目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擊鼓罵曹》、《棠棣之花》、《一袋麥種》等。

人物生平


黃粦傳,藝名黃儀,1924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1935年畢業於湖寮育民小學。他在童年受到當地民間音樂、戲劇的熏陶,念小學時便喜歡哼唱外江戲(廣東漢劇)的腔調,12歲小學畢業后即進湖寮同藝國樂社學演外江戲。
黃粦傳
黃粦傳
他師從教戲先生李祝三習練老生行當,由於天資聰敏,歷時年余便熟練掌握各種表演程式,能以宏亮寬廣的嗓音,灑脫自如地唱出百句以上的長段曲詞,基本學會了《上天台》(《誤斬姚期》)、《轅門斬子》、《韓文公走雪》、《百里奚認妻》等老生重頭戲的唱腔。
14歲參加梅州遊藝大會演出,在《上天台》中飾劉秀,唱“勸姚”一段七十多句的二簧慢、中、緊板,一氣呵成,激越高昂,搏得行家“黃粦傳一曲震環座”的讚賞。抗日戰爭期間,黃粦傳輾轉加入福建龍岩的龍汀劇社,拜前輩郭維政為師,又學得《群英會》、《擊鼓罵曹》、《齊王點馬》等優秀傳統劇目。
抗日戰爭勝利后,黃粦傳回到粵東,但是漢劇仍不景氣,在劇社裡吃不飽餓不死。這時,他偶爾或應邀演出幾場,或客串中軍班作音樂演唱,亦曾去汕頭公益國樂社唱幾段曲子灌唱片。生活困頓。后因酒後受寒,以致倒嗓,轉而執教兩年。1947年(民國36年)與漢劇藝人羅恆報、黃桂珠一起受聘為汕頭“公益國樂社”老師。這期間,曾多次參加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的籌募義演。次年,先後在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和蕉嶺新鋪等地教戲
廣東漢劇《轉唐山》劇照
廣東漢劇《轉唐山》劇照
1950年7月,黃粦傳與黃桂珠、羅恆報、范思湘等,組成新中國成立后在廣東建立的第一個專業的廣東漢劇藝術表演團體——大埔民聲漢劇社,后改稱民聲漢劇團,他們擔當起複興發展廣東漢劇的重任。1956年民聲漢劇團轉為廣東漢劇團,黃粦傳任副團長,並於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隨團赴北京作彙報演出,和黃桂珠在懷仁堂演出《百里奚認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領導人前來觀看,劇終上台接見他們,給予高度的讚揚併合影留念。劇團旋又在軍事科學院大禮堂演出多場。北京的藝術界知名人士梅蘭芳、歐陽予倩、田漢、蔡楚生等對他們的表演十分讚賞,謂之“珠聯璧合”,馬連良聽了黃粦傳的發聲和演唱后,稱其為是“正宗的老生嗓子”,按京劇的說法,此發音叫:“雲遮月”也。所以後來也就有黃粦傳被喻為“南方馬連良”的譽稱。北京彙報演出后,黃粦傳隨團到武漢停留一個月,一邊演出,一邊與當地名伶交流技藝,提高自身的表演藝術。
1957年5月15日,廣東漢劇、潮劇瓊劇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聯合彙報演出,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后並接見演出人員。
1959年秋,廣東漢劇團改稱廣東漢劇院,黃粦傳任副院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與黃桂珠等率劇院演出團到梅州、佛山、江門、肇慶、茂名、湛江、海南巡迴演出。接著,經廣西玉林入南寧,開始了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八省市巡迴演出,歷時一年三個月,贏得讚譽。此後,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當選中國劇協廣東分會第二屆理事。
黃粦傳
黃粦傳
1962年,廣東漢劇《齊王求將》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漢劇藝術片。主要人物齊宣王由黃粦傳扮演。他嘗試以“老生跨醜行”的表現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祭殿”的大段唱腔中,大膽吸收民間祭祀時讀“祝文”的情調,唱來呢呢喃喃,自語自責,裝出一種懊悔莫及的可憐相,令人覺得荒唐可笑,把齊宣王的昏庸暴露無餘。 1965年,廣東漢劇再次上北京彙報演出現代漢劇《一袋麥種》,黃粦傳扮演劇中春梅的父親,演出后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同年,《一袋麥種》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為舞台藝術片。
1965年10月10日,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烏蘭夫、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接見參加國慶觀禮的工農兵代表及中南區戲劇觀摩下鄉節目彙報演出隊全體人員。
1966年秋,黃粦傳的藝術生命處於風華正茂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慘遭迫害,不幸逝世,終年42歲。

主要活動


1957年,他隨團到北京向中央作彙報演出,和黃桂珠一起在懷仁堂演出《百里奚認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還上台接見了他們,並給予高度的讚揚。戲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歐陽予倩、田漢、蔡楚生等讚賞廣東漢劇院的表演為“珠聯壁合”,黃粦傳則被譽為“南方馬連良”。從此,廣東漢劇頂戴上“南國牡丹”的桂冠。由於黃粦傳為廣東漢劇藝術作出巨大的貢獻,他被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民政協委員,並參加了中國戲劇家協會,曾出任劇協廣東分會理事。
1962年,參與由廣東漢劇《齊王求將》改編而成的漢劇藝術片。該片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黃粦傳飾演主要人物齊宣王。
1965年,在北京彙報演出現代漢劇《一袋麥種》,演出后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同年參與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同名舞台藝術片《一袋麥種》。

主要成就


唱腔特色

黃粦傳在藝術上善於吸取別人長處,在老生這一行當的唱腔方面,既繼承了漢劇的傳統,又有所創新。他的藝術根基深厚,善於廣泛吸收兄弟劇種表演藝術之長,在繼承傳統漢劇藝術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大膽突破傳統唱腔而自成一體;特別是他能根據各個人物性格的特點,設計創造不同的唱腔和唱法,通過精湛的藝術技巧去表現不同的人物,給廣東漢劇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建國后的17年間,他在舞台上創造了不少生動的形象,如《百里奚認妻》中的百里奚,《擊鼓罵曹》中的禰衡,《失空斬》中的諸葛亮,《搜書院》中的謝寶,《齊王求將》中的齊王,《秦香蓮》中的包拯等。黃粦傳還運用戲曲藝術手段去塑造各種類型的現代人物形象,如《轉唐山》中飽經滄桑、性格詼諧的愛國愛鄉老華僑,《一門忠烈》中愛憎分明、大義凜然的革命老人,《一袋麥種》中熱愛集體、生性憨厚的老農民等。
他與黃桂珠同為當代復興發展廣東漢劇的主要代表。他精於唱功,嗓音洪亮渾厚,高低音運用自如,行腔遒勁,善用氣口,念白明快噴口有力,精通漢劇音律,對漢劇舞台的“八張凳”即鼓、鑼、鈸、小鑼、頭弦、二胡、三弦、月弦都很熟悉,是漢劇器樂的行家裡手,人們都讚譽他為“舞台通”。熟悉傳統文、武場器樂的演奏技巧,善於將其他戲曲劇種的唱腔融化於廣東漢劇之中。

主要作品

漢劇傳統戲
《百里奚認妻》百里奚
《齊王求將》齊宣王
《林昭德》的包拯、林珏
《膽劍篇》勾踐
《紅書寶劍》高真
《貂蟬》王允
《失空斬》諸葛亮
《五丈原》孔明
《擊鼓罵曹》禰衡
《文天祥》文天祥
《秦香蓮》包拯
《搜書院》謝寶
《棠棣之花》嚴仲子
現代漢劇
《一袋麥種》興伯
《轉唐山》
《一門忠烈》許瑞伯
編導漢劇歷史劇
《膽劍篇》
《齊王求將》
戲曲藝術片
《齊王求將》
《一袋麥種》

人物評價


黃粦傳在廣東漢劇老生行的演唱藝術成就,可說是空前絕後的。建國后,他對廣東漢劇事業的振興和發展所作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他的早殤,實為廣東漢劇事業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他是《中國大百科全書 · 戲曲卷》收入的廣東漢劇的唯一人物。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