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劉寧的結果 展開

劉寧

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徠劉寧,1966年3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個人簡介


1966年3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8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放射化學專業,1989年和2006年先後在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核技術及應用專業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2-1999.2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從事PET顯像藥物的設計合成及18F、11C標記研究。1989年碩士畢業后留所工作,現為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化工分會委員、四川省核學會同位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徠《同位素》副主編,《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委,《核農學報》編委。
一直從事核技術及應用、放射化學與核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博士點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5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主講3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工作經歷


198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放射化學專業
1989年和2006年先後在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核技術及應用專業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8.2-1999.2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從事PET顯像藥物的設計合成及18F、11C標記研究。
1989年碩士畢業后留所工作,現為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研究方向


1.同位素研究及應用
2.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3.環境放射化學與核廢物處理處置方法研究

個人作品


1. Li XL, Liao JL, Liu N*, et al. Biosorption of Uranium on Bacillussp. dwc-2: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 J Environ Radioactivity, 2014, 135: 6-12.
2. Lin RS, Liu N*, Yang YY, et al. Radioiodination of protein using 2, 3, 5, 6-tetrafluorophenyl 3-( nido-carboranyl) propionate (TCP) as a potential bi-functional linker: Synthesis and biodistribution in mice. Appl Radiat Isot, 2009, 67: 83-87.
3. Wu JJ, Liao JL, Liu N*, et al. Behavior and analysis of Cesium adsorption on montmorillonite mineral. J Environ Radioactivity, 2009, 100(10): 914-920.
4. Liu N, Yang YY, Mo SW, et al. Calcium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Chinese crude drugs: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y Ca. Appl Radiat Isot, 2005, 63: 151-155.
5. Liu N, Jin JN, Zhang SY, et al. At-211 labeling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its Fab fragment: synthesis, immunoreactivit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y. J Labelled Comp Radiopharm, 1995, 36: 1105-1113.
6. Y.-S. Ding, N.Liu, T. Wang, et al.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6-[F]fluoro-3-(2(S)- azetidinylmethoxy) pyridine as a PET tracer for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ucl Med Biol, 2000, 27: 38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