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劉寧的結果 展開

劉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寧,女,1969年生,江蘇江陰人。1987至1997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7至199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99至2009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個人信息


2009年7月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韓愈研究會理事。2001至2002年,任韓國高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交換教授;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萊特項目資助,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唐宋詩文研究,關注與此相關的思想史、經學史問題。

主要著作


1,《唐宋詩學與詩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2,《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3,《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4,《王維孟浩然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005,2011年修訂再版;
5,《春秋左傳學史稿》(合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0年修訂再版;
6,《中國文化史綱要》(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007年修訂再版;
7,《〈古文觀止〉注評》(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004年修訂再版;
8,《魏晉文選注》(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新編唐詩三百首》(合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編著

1,《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合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沈玉成文存》,中華書局2005年

譯著

1、《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美 包弼德著)(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 Bol),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唐宋轉型的反思》(美包弼德著)(Reconsidering Tang-Song Transition: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Change Peter K.Bol),《中國學術》Vol(2000)No.3;《中國唐代學會會刊》(台灣)第13輯(2005)轉載
3,《凡俗中的超越—論歐陽修詩歌對日常題材的表現》(加拿大柯霖著)(Mundane Transcendence: dealing with the everyday in Ouyang Xiu’s Poetry Colin Hawes),《思想史研究》第四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4,《西方規範中的中國問題研究:評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美 牟復禮F.W.Mote著),《思想史研究》第四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5,《全景式的展現:評劉子健〈歐陽修:十一世紀的新儒家〉》(美 賀凱Charles O. Hucker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6,《樂府詩〈採蓮曲〉的誕生》(日 市川桃子著),《中日學者中國學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論文要目

1,《“論”體文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2,《其學沛然出乎醇正——吳小如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
3,《“敬”的詩世界》,《中國儒學》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4,《“近世性”與中唐文學》,《國學學刊》2010年第3期;
5,《杜甫五古的藝術格局與杜詩的“詩史”內涵》,《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
6,《屬辭比事:判例法與〈春秋〉義例學》,《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7,《杜預和〈春秋〉義例學的轉型》,《長江學術》2009年第1期;
8,《中國大陸近十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文訊》(台灣)2009年第1期;
9,《啖、趙春秋學的分歧與會通:“變周”、“從周”與中唐思想變化》,《中國經學》第4輯(2009);
10,《啟功先生和古文獻學》,《古籍整理簡報》2008年第12期;
11,《李白是浪漫詩人嗎?:反思中國20世紀對李白的浪漫主義解讀》,《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
12,《論毛詩詩教觀與思孟學派的思想聯繫》,杜維明主編《思想·文獻·歷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3,《“風化”與“諷諭”:論歐陽修〈詩本義〉與毛詩說詩立場的差異》,《思想史研究》第四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務去陳言’與‘歸本大中:韓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5,《韓愈‘博愛之謂仁說’發微—試論韓愈儒家思想的特點》,《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3期;
16,《中古文論中"文質論"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旨趣》,《聶石樵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2月
17,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ems by Tang Dynasty Courtesans and Taoist Nuns
Chinese StudiesVol 5, No.1 Oct. 2005
18,《論韓文“不平之鳴”的抒情特色》,《中唐文學會報》(日本)第12號(2005)
19,《評〈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國史研究動態》2005年第10期
20,《晚唐五代詩歌概述》,《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1,《論唐代女性詩歌創作的主要特點》,《中國婦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22,《論王安石絕句對中晚唐絕句的繼承與變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23,《洛陽女兒的婚禮》,《文史知識》2004年第7期
24,《翻譯王維有幾種方式》,《讀書》2004年第5期
25,《〈人間詞話〉詩學趣味淺析》,《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26,《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27,《論晚唐五代詩學的尚麗觀念》,《東北亞研究》(韓國)第5輯(2003)
28,《研煉史識,考求文心——聶石樵先生〈唐代文學史〉讀後》,《書品》2003年第5期
29,《試析唐代娼妓詩與女冠詩的差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
30,《論唐末的香艷詩人》,《唐代文學研究》第9輯,2002年4月
31,《仁義之人,其言藹如——評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陳貽焮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32,,From “View”(境象) to “Flavor”(韻味)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kong Tu’s Theory of “Flavor More than Taste” and the Yijing Theory in the high and mid-Tang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 2, No.1 Feb. 2002, pp191-209
33,《宋代詩論的因變,性理影響的融入——論李齊賢的詩學觀念與中國宋元詩學觀念的聯繫》《東北亞研究》(韓國)第1輯(2001)
34,《宋調的形成與韓、白、歐三家詩》,《中國語文論叢》(韓國)第19輯(2001);
35,《評〈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中國學術》Vol(2000),No.1;
36,《“求奇”與“求味”——賈姚五律的異同及其在唐末五代的流變》《文學評論》1999.1
37,《詩成緣何泣鬼神》 《文史知識》1999.6
38,《論唐末科場黑暗的根源》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6
39,《論唐末絕句藝術的豐富發展》 《廣東社會科學》1998.6
40,《論歐陽修詩歌的平易特色》 《文學遺產》1996.1
41,《試論歐陽修提倡平易文風的思想淵源和時代意義》《北京大學學報》 1995.2
42,《杜甫詩歌的平淡美》 《古典文學知識》1995.6
43,《女詞人的獨特貢獻—論李清照的〈詞論〉》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10
44,《悲秋題材與文人心態》 《文史知識》1989年第4期
45,《歐陽修西京交遊及事迹考辨》 《古典文獻研究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46,《立足文本的創新—評金開誠先生〈屈原辭通論〉》 《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47,《釋六朝文獻中的“楚”字》 《文史》第33期

榮譽獎勵

1,2004 論著《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2004 論著《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獲北京師範大學第七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
3,2000 博士論文《唐末五代詩歌研究》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科研項目

1,參加國家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全宋詩》(1991-1998)。
2,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2002—2004),承擔其中“晚唐詩歌通論”。
3,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唐古文與儒學轉型”(2010-2013)。

2021年兩會建議


建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重新審視學生記筆記、教師寫板書的重要意義,不能過分依賴PPT,應更加註重學生聽、說、寫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淡化PPT在教師職稱評定、教學比賽、公開課中的權重,不要助長PPT帶來的形式主義風氣。